文、
前言
現在我國的消費市場已經是世界第二大了,而且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產品制造商。
中國制造的名號早已在全世界打響,可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現在假貨的問題似乎已成了消費市場的頑疾。
本文信源來自官方媒體 為提升文章可讀性 細節可能存在潤色 請理智閱讀 僅供參考
你隨便走進一家商場,不管是賣衣服還是賣鞋子的,或者是日用品、零食奢侈品。
無一例外都必會摻雜假貨的身影,這些商品不但讓廣大消費者們叫苦連天,而且對于那些正品賣家來說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事情。
法律并非沒有對此重拳出擊,反不當競爭法、商標法、食品安全法等早已為消費者們搭建起了完善的保護傘,每年的315晚會更是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打假潮。
不過假貨依舊屢禁不止,而最直觀的原因只有一個:利潤太高了。
一些假貨的成本不過幾十元,可價格居然敢飆到上千塊,利潤率更是高達2400%,只要罰款的力度追不上暴利的速度,這股歪風就永遠剎不住。
更何況現在是電商時代,直播帶貨興起,消費者都是隔著屏幕下單,連商品的實物都看不見,更別說辨別真偽了。
商家口口聲聲說“保真”、“假一賠十”,可等貨到手,才發現“金典牛奶”變成“全典牛奶”,“奧利奧”也變成了“奧利給”,簡直氣的人兩眼一黑。
而在外賣平臺下單的時候,商家也會通常會用“收藏店鋪送飲料”作為噱頭,送來的雜牌飲料包裝模仿大牌,喝下去卻一股工業香精味。
這些“三無產品”難喝是一回事,更危險的是還有質量問題,重金屬超標、配料表造假、違規添加劑,長期食用輕則免疫力下降,重則引發各種疾病。
而當消費者想要理論,商家還會胡攪蠻纏:“你自己沒看清就下單了”、“本來就沒承諾正品”!
一盒假飲料不過幾塊錢,大部分人不會為了這點錢扯皮,可正是這種“算了”的心態,讓假貨越來越猖獗。
假貨為什么這么猖獗?
讓人哭笑不得的假貨
現如今假貨的滲透范圍之廣,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洗發水、沐浴露到衛生紙、洗衣液,各種品牌的日用品充斥市場。
食品零食領域更是重災區,山寨食品常常以假亂真,像 “康帥傅” 與 “康師傅” 的烏龍屢見不鮮。
奢侈品市場中,“高仿”“復刻”“過驗級” 等話術滿天飛。
造假者通過精湛的工藝,制造出外觀與正品極為相似的產品,吸引那些追求名牌但又不想花費太多的消費者。
以廣州白云皮具城為例,這里是高仿奢侈品的集散地,隨著當地對線下售假的嚴打,商家們紛紛轉向社交平臺。
網上充斥著大量關于 “白云皮具城拿貨攻略” 的筆記,這些筆記背后往往是專業水軍團伙在操控。
他們通過發布精美的奢侈品細節圖,配上 “原廠皮”“過驗級” 等誘人的文案,吸引消費者添加購買。
這些假貨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還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因為消費者花了錢卻沒有買到真正的高品質產品。
當他們想要維權的時候,發現商家早就卷鋪蓋跑路了,這種“打一槍換個窩”的戰術讓維權基本上成為奢求。
服裝鞋類假貨也大量充斥市場。
一些不法商家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面料和粗糙的制作工藝,生產出假冒的品牌服裝和鞋子。
這些假貨不僅穿著舒適度差,而且容易損壞,嚴重影響消費者的穿著體驗,還可能導致皮膚過敏等癥狀。
無孔不入的不法商家
你敢信嗎,近年來農資類產品居然也出現了假貨問題。
劣質種子種下后,可能發芽率低、生長不良,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冒牌化肥養分含量不足,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使土地肥力下降,連年減產。
一些不良商家為了推銷這些假冒農資產品,還想出了各種銷售套路。
他們打造 “偽專家” 人設,通過拍攝虛假的實驗,吹噓產品的神奇功效,用一些玄乎的概念來誤導農民。
比如,宣傳某種肥料添加了 “神秘物質”,能讓農作物增產數倍,但實際上可能只是普通的劣質肥料。
這些 “偽專家” 已經形成了黑灰產業鏈。
在社交平臺上,甚至有專門的攻略教人如何打造 “農業網紅賬號”,通過代寫文案、剪輯來推銷假冒農資產品。
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也威脅到了國家的農業生產安全。
珠寶首飾領域也存在不少假貨。
有些商家承諾售賣的是 999 銀的手鐲,但實際上可能是銅鎳合金表面鍍銀,時間一長就會褪色、變形。
在酒水類市場,直播帶貨中的 “假酒” 事件頻發,一些不法商家用低價的劣質酒冒充名牌白酒、葡萄酒等。
這些假酒不僅口感差,還可能含有有害物質,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為啥假貨屢禁不止?
假貨屢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背后巨大的利益。
一方面,假貨的利潤空間極為驚人。
以假表為例,上海警方破獲的一起假表案中,造假者制造的手表成本僅為 80 元,經過包裝后,卻能以 2000 至 5000 元的價格對外銷售,利潤率高達 2400%。
如此高的利潤,讓不少不法分子鋌而走險。
另一方面,制假售假的違規成本相對較低。
盡管相關法律法規對制假售假行為有處罰規定,但罰款力度往往跟不上暴利的速度。
對于一些不法商家來說,違法成本遠遠低于其通過售假所獲得的收益,這使得他們敢于屢犯不改。
而線上銷售渠道的隱蔽性很強,直播帶貨涉及工廠、商家、平臺、主播等多個環節,責任劃分不清晰。
一旦出現假貨問題,各環節之間容易相互推諉責任。
而且,一些小商家、小工廠制作的劣質小商品,貨源追查難度極大,監管部門很難從源頭進行打擊。
品牌方維權也面臨著成本高的問題,收集證據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維權的投入與回報往往不成正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品牌方打擊假貨的積極性。
消費者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假貨的存在。
部分消費者維權意識薄弱,當購買到假貨后,由于涉及金額較小,覺得維權麻煩,就選擇 “算了”。
還有一些消費者存在不健康的消費心態,有的貪圖便宜,明知價格過低可能是假貨,但還是心存僥幸購買;有的則為了滿足虛榮心,購買高仿的奢侈品來充門面。
此外中老年人等群體對新興品牌和產品的了解相對較少,識別能力較弱,容易被低價所吸引,從而購買到假貨。
結語與呼吁
當前國內消費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 的現象實在不容樂觀。
有關部門和消費者應攜手共進,向假貨說 “不”,為打造一個誠信、公平、有序的消費市場而努力。
你買到過假貨嗎?對這樣的問題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