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唐大業,盡說大實話!
上個月,“董明珠與孟羽童合體直播”成了互聯網最火爆的話題。
正可謂當時撕得越狠,如今就抱得有多緊。這對昔日的冤家和師徒在直播間相擁時,人們才發現,這不過是一次彼此互利的流量游戲。
在格力業績下滑和轉型的十字路口,董明珠急需借著和孟羽童之間的恩怨制造流量爆點。
而孟羽童也需要這場破鏡重圓來為自己的大女主人設背書,因此雙方一拍即合,一出好戲就此上演。
正當董明珠與孟羽童的破鏡好戲落下帷幕時,另一位與董明珠關系微妙的人,又制造了一個大新聞。
從格力離職近10個月的王自如,最近突然打破了沉寂,不僅道出了入職格力的感觸,更是宣布他要二次創業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次,他不只感謝了董明珠,甚至還感謝了雷軍。
也許對王自如來說,他自己也在后悔,如果當初早點跟雷軍混,也不會如此飽受爭議又背負巨額債務了。
01
二次創業:從頂流測評人變成AI追風者
如今的王自如,說實在的,確實有點慘。
當初放著好好的評測事業不搞,偏要入職格力證明自己。可現在呢,去年又從奮斗三年的格力離職,公司還被執行3300多萬。
在格力的這三年,王自如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要不然也不能干到格力副總裁這個位置。
要知道,在格力,這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最后呢,從副總裁變成格力電器的渠道改革項目負責人,成了格力業績下滑和大刀闊斧改革的犧牲品。
自從王自如離職后,很多網友提出了一個扎心的問題:未來的王自如何去何從,他能做些什么呢?
很多網友覺得,回去做數碼評測,他基本沒什么機會了;搞直播帶貨,他也沒羅永浩那張嘴。而且這條賽道的紅利已過,僅靠個人IP以及格力帶來的話題度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王自如也是個有野心的人,早年做評測時簽下對賭協議,給自己挖了個大坑。如今的他即使二次創業,也會選擇一條能賺快錢還債的賽道。
對于這個問題,王自如最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6月5日,他通過微博發布預告:“大家好,明天我想用15分鐘的時間帶大家了解我為什么離開 ZEALER 、為什么離開格力,以及我為什么在AI領域選擇二次創業,期待明天與大家重新認識。”
6月6日,他的視頻如期而至。在將近17分鐘的視頻里,王自如坐在鏡頭前,面容略顯疲憊卻語氣堅定地宣布:“未來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AI的內容創業,坦白講,這件事確實來錢快。”
距離他從格力黯然離職僅十個月,距離他因3383萬元債務被法院限制高消費不到一年,,這位曾經的科技測評頂流選擇AI創業重回公眾視野,賬號名也從“王自如ZEALER”改成了“王自如AI”。
只是這一次,他身上背負著3383萬元執行標的未履行的沉重包袱,以及公眾對他和董明珠往事的記憶碎片,踏上了一條自己從未涉足的領域。
去年8月,格力內部系統悄然更新了王自如的狀態:“離職”。
諷刺的是,就在離職消息傳出的前四天,他還在廣州的格力新營銷戰略峰會上,講述自己的數字化渠道改革理念。
這次宣布二次創業,當談到格力電器時,他表示入職格力電器后,他和團隊用幾年的時間,幾乎重塑了從銷售、物流、倉儲、終端到售后的整個銷售體系。
正當他想把最新的AI技術融入所有的構想當中時,終場的哨聲卻響了。他只能帶著遺憾走出賽場,直言這是人生最糟糕的時候。
王自如的話語,與其說是遺憾,更不如說是不甘。他始終認為自己為格力帶來了傳統企業不曾具備的新理念,如果按照他的路去走,格力一定會越做越強。
可現實卻是,他成了格力內部斗爭和改革分歧的犧牲品,是那個被揪出來背鍋的人。
這能不糟糕么?去年剛被曝離職,就傳出他被法院列為被執行人,不僅被限高,更是被強制執行3383元,并凍結名下公司所持有的150萬股權。
即使到現在,這筆債務還有2878萬元的未履行金額。也就是說,王自如就履行了500萬左右,他名下是真沒什么現金流和資產了。
在這個背景下,他選擇進軍AI內容創業并直言“來錢快”,顯得既現實又迫切。他討厭羅永浩,又想效仿羅永浩,也來一次”真還傳“,過一把還債逆襲的癮。
然而,AI創業看起來很美,一旦做成了來錢也確實快。可這條看似筆直帥氣的賽道,對王自如而言是暗藏風險。
AI領域技術門檻高筑,技術迭代速度極快,而王自如并無相關技術背景,這將成為他切入賽道的首要障礙;
格力時期的“不看工資條”言論和債務糾紛,讓公眾對其職業誠信產生質疑,這對于王自如尋求投資合作造成了嚴重的阻礙;
雖然AI內容創業是如今最火熱的風口,但AI領域的變現路徑尚未成熟,長期增長存在不確定性。
而他的老冤家,在直播帶貨領域風生水起的羅永浩已經說明了問題。羅永浩的“細紅線科技”去年宣布放棄AR智能眼鏡類產品研發,繼而轉向為AI智能硬件和AI大模型的研發。
結果呢,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一直沒有什么像樣的產品落地,4月又被曝裁撤全部硬件團隊,前途渺茫。
作為同樣靠嘴吃飯的后進者,如果沒有創新的模式或者令人眼前一亮的內容,王自如很難擠進這條擁擠的賽道。
02
浮沉十年 王自如是否跟錯了主!
如果說真正將王自如推向輿論巔峰的,是當年與羅永浩的激烈交鋒,那么命運的轉折點,一定是結識了董明珠。
古人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三國時期的陳宮,是一位性情剛直且足智多謀的謀士。然而,他卻選擇了呂布這位有勇無謀的主公。
下邳城一戰中,呂布不聽陳宮兩面互補之計,而陳宮最終也和呂布一同被曹操所擒,拒絕曹操招降,決意赴死。
也許王自如不是陳宮,董明珠更不是呂布。但毫無疑問的是,王自如選擇放棄創業跟隨董明珠,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2016年,兩人在《我是創始人》節目中相識,董明珠擔任王自如的導師。
2020年直播帶貨風生水起之時,王自如又成為董明珠的直播間搭檔,創下單場帶貨102億的驚人紀錄。此時ZEALER已與格力簽訂戰略協議,承接其整體市場營銷業務。
2021年,王自如做出驚人決定:退出ZEALER所有股權,以渠道改革項目負責人身份入職格力。
在格力三年,王自如雖然逐漸從聚光燈下消失,可爭議卻越來越多。大家不明白,為何他放著自己的事業不做偏要去格力當個打工人,網絡上也開始充斥著調侃他和董明珠關系的八卦。
2023年一段采訪進一步將他推向風口浪尖,他的一句“我沒有看過格力給我的工資條”等言論引發全網群嘲。
當他最終離開格力時,那個曾以獨立測評聞名的科技KOL,已成為爭議纏身的失敗打工人。
在格力的渠道改革方面,王自如徹底失敗了。他主導的數字化渠道改革,嚴重觸及了傳統經銷商的利益;
從個人能力看,王自如更是缺少大型企業渠道管理經驗,其數字化渠道改革理念嚴重脫離實際;
格力的戰略調整也是王自如離開的一個關鍵因素。董明珠渠道改革戰略里,王自如是負責破局的人,出力不討好。而真正掌握實權的則是格力家用電器經營部銷售總監盧陸群。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格力更傾向由資歷深厚且資源豐富的老將接手,以次平衡和經銷商的關系,此時觸動傳統經銷商利益的王自如,離開就成了必然。
如今再看王自如在格力的這段經歷,也許他當初更應該堅守并深耕科技數碼評測賽道。
如果當初選擇投奔雷軍,也許現在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時間倒回2012年,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的王自如創立了ZEALER。
這個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科技測評平臺,憑借專業拆機和犀利的觀點迅速走紅。
而當時的王自如能迅速在評測領域成為標桿,雷軍的順為資本數百萬元天使投資功不可沒。
不得不說,雷軍在投資方面還是獨具慧眼的。
當時的小米手機以超高的性價比和強大的互聯網營銷能力迅速占領市場,雷軍也將投資的目光轉向科技數碼評測行業,以此進一步拓展小米的營銷渠道和資源。
雷軍當時就盛贊王自如是“杰出年輕創業者”,甚至為保持ZEALER獨立性,主動放棄董事席位和投票權。
在創業初期,王自如和雷軍以及小米保持著密切的關系,雷軍就像是王自如的導師,不斷給他提供各種創業建議。
雷軍曾對王自如說:“年輕人,你總是不愿意聽我的。”
后來遭遇挫折后,王自如才明白雷軍的良苦用心,他感慨:“我只有躺在地上的時刻才懂這些話。”
如今再看這段話,不僅網友唏噓,王自如自己想必也是腸子都悔青了。
對王自如來說,雷軍也許才是真正的伯樂。而王自如若能從一開始便跟隨雷軍,早已在科技評測領域一騎絕塵。
要是沒有放棄評測事業,選擇在雷軍這顆大樹底下乘涼,說不定現在的他已經踏入小米的高管團隊。
即便沒有投奔雷軍,假設他當初沒有離開專業賽道,王自如的人生劇本也許仍是不一樣的風景。
雖然手機數碼類評測內卷加劇,可汽車測評卻成了新藍海。
王自如早年曾投資創辦汽車美容公司,對汽車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專業基礎,而如今小米SU7等科技車型正引發測評熱潮,王自如完全可以一展拳腳。
回頭看去,2012年拿到雷軍投資時,2020年與董明珠聯手創造直播帶貨紀錄時,王自如都站在更接近成功的路口。
而這一次,他能否在AI賽道證明自己,也只能靠自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