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vol.394
CHEERS BOOKS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那些無法做到專注的人,是無能的人;那些一味追求專注的人,是平庸的人;只有那些懂得管理工作節奏,能夠在高度的精力集中和有意的走神之間隨意切換的人,才是優秀的人。一味地追求聚焦會不斷地消耗大腦的能量,讓我們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讓我們只專注于當下而忽視未來的機會,也讓我們無法看到不同事物和工作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建立正確的工作節奏,懂得“走神”,才能更高效地工作并且不會感到身心疲憊。
本文摘錄自《如何打造你的最優工作節奏》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古希臘人認為漂泊是一種懲罰,它與雅典人倡導的穩定與文明相悖。伊薩基(Ithaca)的希臘國王奧德修斯說過:“凡人最可悲的事莫過于漂泊了。”神話里著名的希臘國王俄狄浦斯因為弒父娶母,被罰終生漂泊。
2 5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大概不會以漂泊作為懲罰手段,但還是容易因為腦袋愛“漂泊”(即走神)而責怪自己。2008年,心理學家馬修·基林斯沃思(Matthew Killingsworth)和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做了一項調查,研究人們大腦走神的頻率以及走神時的感受。他們開發了一種智能手機技術,對人們一天當中的想法、感受和行為進行抽樣調查。他們發現,46.9%的時間都沒有被人們用在“正事兒”上。
不由自主地走神,會讓你感覺失控、沒有效率,你肯定也不愿意在開車去某個新地方時走神。不過,許多富有創造力的人證實:走神或做白日夢對自己的發明發現有重要作用。
200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這樣說:“……小說難道不就是一個故事嗎……它構建在莫名其妙瞬間降臨的靈感之上,并對其做出回應,抓住了我們在注意力分散時做的白日夢,把它們拼湊成有意義的整體……”
倒不是說專注對創造力完全沒有用。很明顯,不管你是正在畫著《阿維尼翁的少女》的畢加索,還是試圖讓企業盈利的創業者,一定的專注都是創造性工作所必需的要素。但專注也分程度,你可以持續地聚焦、全神貫注,也可以讓自己走走神。請注意這里的“可以”這個詞,如果你能游刃有余地走神或做白日夢,那么你會非常多產、高效。
有意為之的白日夢
工作閑余時看看窗外固然可取,且令人愉悅,但它并非提高創造力或效率的理想方式。
陷入白日夢是認知故障或疲憊的征兆,你的大腦需要休息,于是它自作主張地休息起來,這就像從懸崖邊掉下去。可如果你對自己的白日夢做好規劃,它就有了積極作用,讓你恢復精神,這類似潛入懸崖邊的一汪泉水。前一種情況下,你無法控制;后一種情況下,你不僅預料到了自己的白日夢,還對其做好了規劃。后者叫作意志白日夢,即有意識、有計劃地遠離手邊工作。它能幫助你以更開放的態度對待生活,能增強你的好奇心,提高敏銳性,讓你去探索自己的設想、感受和感知。
讓我們來看看認知心理學家本杰明·貝爾德(Benjamin Baird)及同事在2012年的發現。他們讓幾組被試給日常用品想出各種不尋常的用途,比如磚塊、牙簽和衣架。面對這一挑戰,你的思路要快而新,盡量想出各種用途。他們在2分鐘的時間內對4組人進行了不同的測試。除了一組人之外,其余組均可休息12分鐘。在此期間,第一組做一次難度較大的任務,第二組做一項比較輕松的任務(在此過程中不必保持專注,可以走神),第三組什么也不做,第四組完全沒有休息。猜猜哪一組最有創意?第二組表現最好。
有些人會在做比較放松、要求不苛刻的事情時做白日夢,如編織、種植、在博物館里盯著一幅畫或發呆。如果你要做的事情對你來說難度很大,你就無法有效地走神,因為你必須全神貫注地完成任務。如果你希望安排些時間來凝視窗外也是可以的,但你要知道這段時間里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做了多長時間的白日夢。舉個例子,如果你正要給即將到來的演講做準備,不妨設定5分鐘的計時器,在腦袋里預演整個過程,想象大禮堂是什么樣子的,講演結束時聽眾起立歡呼是怎樣的,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策略性地暫停
如果想一想自己做的白日夢,你會注意到,它的順序每次都很清晰。按照神經科學家兼作家麗貝卡·麥克米倫(Rebecca McMillan)的觀點,人的思考過程分為三個微妙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你決定停止聚焦的時間點,如放下筆開始織毛衣;
第二個階段是進入散焦之前的“脫鉤”點,有意識地察覺自己開始走神;
第三個階段是你真正放下了正專注處理的任務,切換到散焦狀態,思想飄浮在輕盈的白日夢里,你的內心完全松懈下來,放任自己走神,因為你知道鬧鐘或日歷提醒器會把你喚回現實,而且你信任它們,所以即使你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走神,也不會驚慌。博主兼作家瑪麗亞·波波娃(Maria Popova)把上述階段稱為“暫停的藝術”。
上述的三個階段說不定是這樣的:假設你寫論文已經寫一個小時了,但毫無進展。此時,你要先把筆放下,或者離開電腦。接著,選一項對你來說不費腦力的活動,如澆澆花或修指甲。不管選擇做什么,你都要放松下來,自我開導,勸自己別為論文毫無進展而感到內疚和沮喪。
你提醒自己,暫時停下來只是為了盡快回去寫論文,所以好好休息一下吧。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是在想著論文的事,試試做些輕松的活動把自己重新拉回走神的狀態。稍做幾次練習,你很快就能學會了。
寫作瓶頸
可能每個作家在一定時間點都經歷過一種被稱為“寫作瓶頸”的可怕情境。作家的障礙有時是無法把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也有時候,你會在情節走向和害怕做出錯誤選擇之間糾結、動彈不得。你還可能是受到了過于追求完美的折磨,你的內心不允許你把沒打磨漂亮的東西放到紙上。還有一些時候,你的腦袋已經空空如也了!有人在回顧了不同的大腦研究結果后認為,寫作瓶頸有一部分是額葉部位功能障礙所致。
毫無疑問,這是大腦中參與創作、評估創意設想的關鍵區域,如果你中風后說不出話,或者當你抑郁、焦慮的時候,受損的也是該區域。
為了突破寫作瓶頸,從思想循環中進行散焦是關鍵。一些作家會中斷自己固有的想法,重新尋找靈感。還有一些作家先寫自己十分確定的結尾或結論,再寫其余論證。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在試圖制造一點點的混沌,來刺激大腦開始運轉,再沒有什么比混沌更能激發創意了。
走出去
不僅走神有可能激發創意,靈動的身體更能如此。
2012年,心理學教授梁其姿和同事探究了創造性思維與文字、身體的相關性。他們建了一個超過兩平方米的箱子,讓20個人坐在里面,另外20個人坐在箱子外面。
兩組人都接受了一輪創意測試,名叫遠隔聯想測試(Remote Associations test)。在此測試中,實驗人員列舉了measure(測試)、worm(蠕蟲)和video(視頻)等詞語,讓被試想出另一個能與前三者相連的詞。如果你能想到tape(磁帶)這個詞,那你就更有可能被安排坐在箱子外面,因為坐在里面的人能夠想到tape的概率更低。
為了證明身體所處環境對思維的重要性,也為了衡量創造力的水平,梁其姿和她的團隊讓另一部分被試完成一些需要發散思維的任務。這些任務就像科學家所說的替代性用途測試,你必須快速思考,同時查閱相關信息。
他們對三組人進行了測試:第一組在做心理測試時被要求繞著箱子走;第二組則自由走動;最后一組則是坐著接受測試。結果表明,自由走動的那組表現得比其他兩組都更好。此外,到戶外散步似乎最能激發創意。另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替代性用途測試里,戶外散步能將個人表現提升81%;在遠隔聯想測試中,能提升23%。
另外,你的胳膊在做什么也很重要!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斯萊皮恩(Michael Slepian)和社會心理學家納利尼·安巴迪(Nalini Ambady)研究了胳膊做平滑、流暢的動作(用指尖畫出一連串平行且相互連接的環形)與胳膊做不平穩動作(畫出Z字形)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兩人指出,前者提高了創造力,讓你靈活思考,并能進行遠隔聯想。遠隔聯想是創造力的標志,因為它證明你可以看出事物之間的關聯。
所以,到戶外散步,不一定非得順著路走,為了解決創造性問題,你可以試試做各種力所能及的流暢動作。這不僅適用于寫詩、創作音樂,還適用于思考新的商業創新之道,解決財務上的難題,甚至有辦法應付看似無法改變的鬧心的人際關系。你或許需要更巧妙地告訴老板,他對你的工作指手畫腳讓你心煩。如果不走直路(按字面意義是說,不從你的辦公室徑直走到他的辦公室),你說不定能更輕松地想到解決辦法。這聽起來有點荒唐,但在一條曲曲折折的小道上行走,甚或只是揮揮胳膊,真的有可能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夜讀好書」欄目往后將每日晚間更新,由編輯們從數百本經典書目中精選呈現。在紛繁的世界中,讓好書陪你度過一段深邃、寧靜的晚間時光。好書夜讀,讓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