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萌芽~
今天這篇文章是“寫給家長,也寫給孩子”的樹洞回信系列第3期。如果你也有煩惱不知道向誰傾訴的話,那么隨時都可以來找我~
你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是在后臺私信我,每一次來信我都會認真地讀,并給出我的想法和建議。
希望這一封封信,能幫你在復雜的育兒旅程中,找到一點方向、一點溫柔。
今天是一封寫給渴望改變的小鹿同學的回信,
因為學習總是分心而被媽媽批評,但小鹿同學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積極尋求幫助,希望找到解決辦法,這里為小鹿同學的行為點個贊!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鹿同學的煩惱。
親愛的小鹿同學,
謝謝你寫信給我,我讀完之后特別喜歡你那句:“我想改正。”
你知道嗎?很多人聽到“到底能不能認真一點”第一反應是反駁和逃避,跟父母對著干,可你卻開始去想“怎么改變”。
這就說明,你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而是一個渴望進步的人。
專注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更像是一塊肌肉,需要長期練習、也需要被溫柔對待。
今天,萌芽老師想陪你一起看看:
為什么我們總會忍不住“摸一下橡皮擦”?
為什么我們不是不想寫,而是會不由自主地“走神”?
以及我們可以怎么溫柔地找回注意力?
你有沒有發現,玩卷尺和橡皮擦的時候,其實特別舒服?
那個“拉一下”“彈一下”的動作,不需要思考,手就動起來了,甚至比做題還輕松有趣。
這不是壞事,而是因為你的大腦天生就很喜歡“新鮮感”和“即時反饋”。
而寫作業,是要思考、要推理、還要等待正確答案,過程慢、回報慢,難度也大。
所以你不是“故意不認真”,而是你的大腦在偷偷說:
“我太無聊啦,我想換點輕松的事情做一會兒。”
聽懂了大腦的“求救信號”,我們才知道該怎么幫它“回到作業里來”。
萌芽老師不是勸你去“打敗”分心,而是和你一起想辦法如何“拉回”注意力
我也有一個經常分心的小孩Eric,下面這三個超級實用的小方法,我在家里也跟Eric用過,你不妨也試試看,可以叫上媽媽一起陪你體驗,會收獲驚喜的:
準備一個小盒子,寫上“分心收納站”。
每次寫作業前,把你愛玩的卷尺、橡皮擦、魔方……統統放進去,像、然后跟它們說:
“你們先休息,我一會兒寫完再來找你們玩。”
這樣你不是強行禁止自己去玩,而是給這些物品一個休息的空間,這對大腦特別管用。
用一個小計時器,你是三年級孩子了,可以從設置25分鐘寫作業 + 5分鐘自由時間開始,等你覺得自己專注時間更長了,可以設置到45分鐘+15分鐘的休息時間,或者更長,你可以自由決定。
告訴自己:
“這25分鐘我要專注寫,哪怕寫不多也沒關系;但我會有5分鐘獎勵時間可以玩一下。”
每寫完一輪就打一個“√”,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獎勵,比如我家弟弟會喜歡加上一些“給媽媽一個超大的抱抱”這些小bonus來調節自己。
這在心理學上叫調適能力。
不是一直緊繃,而是有呼吸、有節奏地安排學習。
找一個“監督物”陪你寫作業,比如一張貼紙、一只毛絨玩具、甚至是一張“專注打卡表”。
我家Eric喜歡玩偶,所以他每次要分心的時候就會把玩偶放在自己面前,提醒自己,小伙伴在身邊啦。
你可以對它說:
“你是我的作業守護者哦,今天我要是能堅持20分鐘不碰卷尺的話,你就幫我記一筆!”
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其實不是不能專注,而是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節奏。
你寫作業時會玩東西,也許不是因為你“管不住自己”,而是你的身體其實在說:“我需要動一動。”
前面講的幾個方法,都是我和 Eric 一起試過的。
在我們自驅力課上,也有很多小朋友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比如環境調整大法、任務順序安排法、學習習慣-執行的方法、改變細節的發放、環境提醒大法等等……
各施其招,各顯其能。
你發現沒,哪怕是典型的“坐不住星人”,生活中總是風風火火,但說真的,也不影響你去找到辦法,讓自己在想專注的時候,嘗試去專注。
有些孩子的大腦“醒”得比身體慢,需要通過一些動作讓自己進入狀態。
這不是缺點,反而是你們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一部分。
你可以先答應自己:
“我不要求自己一下子變超專注,我只要比昨天多集中一分鐘就好了。”
就這樣,一點點練習,你會慢慢發現:
你已經開始學會掌控自己的注意力了!
專注力也是長出來的,
就像種一株花,
不是盯著它就會開,
而是每天澆水、曬太陽,
然后某天,你會看到它悄悄地,開花了。
那便是屬于你的,最美麗的花朵了。
萌芽。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