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有這樣一場激烈的民族戰爭,牽連了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世界大國,那便是朝鮮戰爭。
“立刻準備36個師的裝備,在明年之前交給中國軍隊!”
1950年,朝鮮戰場傳來電報,讓本對朝鮮戰爭漠不關心的斯大林臉色大變,當即對手下發布了上面的命令。
這封電報到底是關于什么的?斯大林又為何突然決定去援助中國軍隊呢?
朝鮮戰爭
近代史幾百年里,中國與朝鮮曾一直保持往來,加上兩國本就是鄰里,因此兩國在朝鮮戰爭之前就已有了深厚的交情。
而就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膽戰心驚的朝鮮派遣李承晚赴身美國,希望美國能夠按照“友好條約”出手相助。
然而美國卻根本不把朝鮮和那所謂的條約,放在眼里,一心只想著統治世界。而這一事件也為美朝矛盾埋下了第一顆種子。
可在二戰期間,蘇聯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害,派出軍隊支援中國東北,迅速擊退了日軍,并借勢進入朝鮮半島。
這一舉動讓遠在千里之外的美軍慌了神,立刻向斯大林致信商議平分朝鮮以避免沖突。
而占據優勢的蘇聯也不想引起糾紛,于是同意了美國的提議。而這一提議,也為朝鮮半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這一舉動讓遠在千里之外的美軍慌了神,立刻向斯大林致信商議平分朝鮮以避免沖突。
而占據優勢的蘇聯也不想引起糾紛,于是同意了美國的提議。而這一提議,也為朝鮮半島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1947年,美蘇冷戰爆發。美國向聯合國提交關于朝鮮大選的提案,而蘇聯對此堅決反對。
緊接著金日成搶先一步在北朝鮮組織選舉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而聯合國在南朝鮮選舉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至此徹底分裂。
1945至1950年,朝鮮南北雙方都沒有得到過超級大國的支持,也就沒有越過38線攻打對方的資本。4月,斯大林對老金武力統一朝鮮的計劃給予授權。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就在此時斯大林卻猶豫起來,他到底為何遲遲不肯表態呢?
猶豫不決
在列寧眼里,斯大林具備軍事家的兩大必要品質,性格粗暴且心思細膩。在政治決策上的敏銳察覺,加上在戰爭上的果斷兇殘,讓斯大林得以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家。
朝鮮戰爭初期,朝鮮軍勢如破竹,一路過關斬將。在即將大獲全勝之際,聯合國派出軍隊支援仁川,改變了戰局的走向。
眼看著潰不成軍的朝鮮,金日成立刻向蘇聯發起求救,希望出兵支援。沒想到斯大林態度堅決,拒絕出手相救。
對于朝鮮來說,斯大林的答復讓金日成感到無比的疑惑與失望。而對于斯大林來說,這其實是他使用的政治手段,按兵不動則是這盤棋的第一枚棋子。
蘇聯雖然在二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損失慘重,許多農場和工廠在戰爭中被破壞,導致戰后生產力大幅度下降。作為“世界老大”的競爭者,蘇聯急需恢復經濟。
另外,當時的美國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都強于蘇聯。雖然戰爭所要考慮的是綜合實力,但如今的蘇聯與美國實力相差較大,不宜立刻加入新的戰爭。
因此面對朝鮮戰爭問題,蘇聯最正確的選擇便是保存實力,靜觀其變。此時中國也加入了戰局,這次斯大林又該如何選擇呢?
中國的加入
蘇聯作為中國的“老大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向中國提供了許多幫助。
1950年,毛澤東訪蘇與斯大林會面,并簽署互助條約,規定一旦簽約雙方中一方受難,另一方應出動軍事資源全力支援。
唇亡齒寒,朝鮮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絕不會對朝鮮戰爭袖手旁觀。而頭腦精明的斯大林一定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斷定中國必然會出手相助。
于是在給金日成的回復信中,斯大林提到,目前解決朝鮮戰場的最好辦法就是向中國請求援助。
同時,斯大林也通過大使館向中國傳達出希望中國出動軍隊援助朝鮮的意見。中國方面得到此消息后,一時間眾說紛紜,畢竟對手有實力強大的美國作為靠山。
但毛主席深謀遠慮,認為保護朝鮮領地至關重要,于是在幾番分析與思想工作后,中國領導人們最終敲定抗美援朝。
蘇聯伸出援手
決策出臺后,周恩來總理親自訪蘇商討合作戰術,在一番艱難的談判后,最終蘇聯決定為中國提供軍事援助。
事實上,在蘇聯眼里,中國無異于以卵擊石,即使出手相助也無濟于事。并且出于政治壓力,蘇聯不敢貿然幫助中國,以防招惹美國。
因此在戰斗的初期,蘇聯只是向中國提供槍支、彈藥等輕武器。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爭中,我軍大獲全勝,令世界震驚。
而為了能夠乘勝追擊,周總理再一次赴蘇談判,這一次不再是請求援助,而是購買。
中國以巨額的貸款,向蘇聯購買了大量兵力和裝備,讓蘇聯看到了中國對于朝鮮戰爭的決心。
于是第二次戰役勝利后,在中國面臨著由于戰線延長而易受美軍空中壓制的危險時,斯大林再一次搬來救兵。
蘇聯開始同意派出空中部隊支援朝鮮戰場,并向中國在名義上出售戰斗飛機,價格僅僅只是運費。
這給我軍帶來了巨大幫助,解決了空中受敵的危機。同時也讓蘇聯在國際上有了交代,這便是斯大林計劃的真正意圖。
在有了蘇聯的幫助下,中國軍隊愈戰愈勇,在接下來的三次戰役中殲滅敵軍十幾萬余人,打出了中國人的士氣,狠狠教訓了驕傲自大的美國。
值得一提的,美國著名上將麥克阿瑟在第四次戰爭中不甘失敗,違抗杜魯門的命令,被撤除了職位。
而在著名的第三次戰役——長津湖戰役中,盡管中國物資貧乏,裝備落后,卻仍然能憑借驚人的毅力圍攻美軍,取得勝利。
就是這一戰,讓斯大林看到了希望,當即決定再運送36個師的裝備去往中國,全力援助抗美援朝。
除了裝備和軍隊,蘇聯還派遣多名軍事專家前往戰場,幫助中國士兵使用先進武器。
蘇聯的這一系列舉動,讓本就斗志昂揚的中國志愿軍如虎添翼,在戰場上英勇奮戰,高歌猛進。1953年,朝鮮戰場停火,抗美援朝戰役就此結束。
戰后的中國
由于抗美援朝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國人用雙手和血肉向世界證明,這一古老的國家不是隨便就能欺負的。
戰爭之后,中國經濟開始穩步提升,在花費十幾年時間還完蘇聯的債務后,這只東方的雄獅正式開始了覺醒之路。
對于蘇聯給予的幫助,中國一直放在心中從未忘記。盡管后來中蘇關系破裂,出現了利益矛盾,但蘇聯仍然稱得上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指路人,稱得上“老大哥”的稱號。
在1978年,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決定實施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
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中國從沒人看的起的小國,一躍成為了如今世界第二大綜合強國,毅力于世界之巔。
如今時代,盡管世界仍然充滿利益沖突,但中國謹記戰爭的危害,不希望前輩用生命換來的太平盛世再次充滿戰爭。因此中國多年以來,一直是世界上崇尚和平的最大踐行者。
而作為華夏子女,我們要意識到家國責任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肩上。無論從事什么職業,人人都應有無悔為祖國奉獻青春、奉獻年華乃至奉獻生命的精神,牢記國家使命,勿忘國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