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32歲擔任500強企業的CEO,36歲執掌阿里,之后又華麗轉身,創立嘉御資本,成為管理百億資產的投資人。
在他的帶領下,嘉御資本僅用十多年,就孵化出30多家獨角獸企業乃至超級獨角獸企業,其中包括泡泡瑪特、安克創新、滬上阿姨、思摩爾國際等知名品牌。
而在如今人人喊著生意難做的情況下,他投資的泡泡瑪特在兩年時間,市值暴漲超10倍,突破3300億;
他投資的滬上阿姨,在2024年年底門店數量達到近萬家,并在今年成功登陸港交所;
他投資的安克創新,研發的產品連特朗普都在用。
從消費到出海,從出海再到科技,衛哲和嘉御資本仍在不斷地擴張版圖,投出一個又一個傳奇公司。
人們驚嘆于他的投資眼光,也好奇為什么是衛哲和嘉御資本投出了這些企業?
近期,衛哲先生出版新書《效率為王》,我們也基于這一內容專訪了衛哲先生,就存量時代,效率為王這一話題延展開一場討論,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口 述:衛哲 嘉御資本董事長、《效率為王》作者
采 編:微瀾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談新書:
沒有效率的增長,是加速自殺
問:你上一次出書是在2004年,叫做《金領》,時隔21年,再次出新書《效率為王》,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衛哲:2004年那本《金領》講的是職業發展,更注重的是個人的職業生涯,總結了從畢業以后當總裁秘書到500強總裁,正好花了10年時間,是對自己個人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總結,也算是為很多初出校門的年輕人提供一條職場進階路徑參照。
《效率為王》這本書則是針對企業發展的一個總結。
為什么寫這本書,不是說想通過這本書讓自己變得更有影響力,而是真的感受到了周期的變化。從增量發展切換到存量階段,太多的企業在增量經濟環境下不注重效率而暴雷倒閉,給供應商、給用戶、給員工,乃至整個社會都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寫這本書了,通過出書來談效率,從信息密度的角度來講本身就是件效率很高的事。
問:你的新書《效率為王》出來后備受好評,在你看來這本書你最想傳遞的內核是什么?
衛哲:其實就是這本書的名字——效率為王,只有效率才能幫助你穿越周期。
很多創業者跟我講穿越周期要創新,要開辟第二增長曲線,但其實不單是創新的問題,很多創新不意味著有效率,如果你連效率這個基本問題都沒有做到,又談何穿越周期。
過去在增量經濟時代,企業追求速度和規模,效率可能被放在增速和規模后的第三位,但到了存量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優先級就應該調整,把效率放到第一位,把增速和規模放到效率后面。
在增量經濟的周期,拼速度拼規模沒有錯,就像開車,你一小時開100公里,油耗5公升,我一小時開120公里,油耗哪怕是10公升也是值得的;因為,我可以比我的競爭對手先跑到下一個加油站,我加把油繼續開。
規模也一樣,你開10噸的車,每百公里油耗5公升,我開80噸的車,每百公里耗油50公升,算每噸是不劃算的,但那時候要規模,要搶占市場。
油是資本,增量經濟的時候,加油站多且油價便宜,資金成本低,企業估值高。所以在當時油多且便宜的環境下,一路狂奔是對的。
但現在是油不多價格還貴,而且也不總是有一大車貨給你拉,這種情況下油耗還高,車就危險了。
所以存量經濟的時候,首先要把效率控制好。效率就是比拼油耗。首先就是比拼每百公里的油耗,同樣是100公里,我拉的貨跟你一樣的多,速度跟你一樣快,但油耗更少,那么在相同油量的情況下,我就能走得更遠。
所以說在存量時代,不是說不談速度不談規模了,而是要把效率放在速度和規模的前面,我在書中也講到存量時代,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
二、談增量和存量:
存量時代,是誕生國民品牌的時代
問:這本書的主題是存量時代,效率為王,相比于增量經濟時期,有何不同?
衛哲:第一,存量不可怕,我們還沒有說衰退呢,對吧。我不相信會衰退。很多人說存量時代很悲觀,我說不是,存量時代是客觀的,你去看拉美一些國家,它們的經濟GDP增速是負的,是真的衰退,所以存量時代不如增量發展階段,但比衰退要好。
第二,存量時代,很多具體的要素進入到存量階段。互聯網流量進入存量,微信、淘寶、抖音都是在爭搶存量用戶的吸引力;資本進入存量,油變少變貴。
消費也進入到存量經濟時期,增量發展階段,每個消費者對自己的收入增長都有預期。很多網紅品牌實際是靠營銷驅動,客戶架不住一吆喝,口袋里的錢就掏出來了。但到了現在,消費者口袋里的錢或許沒有變少,但對自己收入的增長預期變弱了。
但是,也正是存量時代,更容易誕生國民品牌。
日本是什么時候進入了存量經濟時期?其在1985年簽了廣場協議,從此日本經濟開始了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甚至40年。
1984年,優衣庫誕生在日本進入存量經濟的時刻。它是我心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國民品牌,日本至少一半以上的人穿優衣庫。在中國也有很大的市場,不管是一線城市的白領還是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都有人穿。
做衣服的優衣庫創始人,過去幾十年永遠穩定在日本富豪榜的前三。
美國的國民品牌,我認為最有代表性是Costco。巴菲特一直說Costco是他的非賣品,他買入了其股票后就再也沒有賣出過。美國一共3億多人口,我看了一下Costco的財報,它應該有1.23億張價值99美金的會員卡。
大家想,原則上一個家庭一張會員卡就夠了。美國一共才3億多人口,1.23億張會員卡是不是覆蓋了一半以上人口?不管有沒有錢,大家都能去Costco。
美國在二戰以后經濟一路長虹,過了20多年的好日子。拐點在哪呢?兩次能源危機加上越南戰爭把美國打熄火了,兩次最嚴重的能源危機分別是1973年和1979年。Costco誕生于哪年呢?巧了,1976年,也就是1973—1979年之間。你看,又一個國民品牌誕生在經濟進入存量的時代。
有說法稱巴菲特今天的財富基本上是他50歲以后才開始積累的。有人分析說是因為他50歲以后的投資風格變成熟了。我個人覺得還有第二個原因,你看巴菲特50歲的時候恰好是80年代~90年代初,經濟進入存量時代,而他的投資組合正是可口可樂、麥當勞、Costco等國民品牌,以及后來的蘋果公司。
所以,經濟和消費進入存量時代不可怕,因為這恰恰是誕生偉大國民品牌的時代。
事實上中國我覺得很多國民品牌的雛形已經出現了,小米就是,我家里一堆小米的產品。如果我們去看小鎮青年,他的第一部手機,或者年輕人的第一輛車,有可能就是小米的。在增量時期小米也就千億市值,但存量時期,小米反而成了萬億市值。
還有星巴克在美國是國民品牌,但在中國的話是輕奢品牌,瑞幸則有可能成為國民品牌。
再比如,像鍋圈食匯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它的核心消費人群是白領。但到了四五線城市或小鎮上,鍋圈食匯照樣受到當地消費者喜愛。
可能這些品牌還沒有像優衣庫、Costco那樣完全成為中國的國民品牌,但在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的時候,只有這樣的品牌會成為贏家,成為周期切換時的適應者。
問:效率為王的前提,是不是要先選好賽道,比如你處在一個夕陽產業,你不管怎么優化你的效率,最終還是會敗給時代,比如經典的柯達膠卷相機、諾基亞案例。
衛哲:首先,換賽道并不比效率更重要。其次,在你選擇賽道的過程中已經受到了效率的影響,拿諾基亞所處的時代來說,不是所有功能機的品牌都消失了,三星還在,且成為了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第一,同樣OPPO、vivo的誕生也不是在智能手機時代。
再比如很多傳統汽車廠商也做新能源汽車,但為什么還是做不過一些新興品牌,同樣是如此,很多傳統燃油車企是兩年出一款新能源車,但新能源品牌是一年出兩款,這是不是輸在創新效率上的差距。
三、談產業:消費、出海與科技
1. 談消費:國民品牌與萬店連鎖
問:前面講到存量時代更容易誕生國民品牌,那么國民品牌背后的具體邏輯是什么?
衛哲:第一,能下沉的品牌才是好的國民品牌。
如何才能做好下沉?其中三要素缺一不可。第一個是你的產品能不能下沉。第二個是你的店型能不能下沉。第三個才是最難的,你的管理能不能下沉。
首先說產品下沉。
星巴克放在美國,能稱得上是美國人的國民咖啡品牌,但它二十幾塊錢的價格在中國可能就沉不下去了。所以最像中國國民咖啡品牌的是瑞幸,價格在12—15塊之間。
那最便宜的是不是最具有下沉性呢?也不一定。有里子是不夠的,還要有面子。
什么是好的產品下沉?很多人都在擔心國民品牌是不是消費降級、是不是東西要賣得便宜?不見得,國民品牌永遠不是最便宜的那個,在美國還有很多超市比Costco還便宜,日本還有比優衣庫更便宜的服裝。所以我的觀點是,從性價比走向價性比。
這不是文字游戲,而是思維方法的改變。性價比指什么?性能是固定的,然后追求極致價格,這叫性價比,這種路徑很容易被同行趕上。
價性比是敢于定價,我定價之后把相應的性能、功能、價值、質量做到極致。就算同行追上了我的價格,但是我在性能上不斷完善,可以碾壓對方。
如果永遠是性價比,就會進入惡性的循環。為什么今天要價性比?如果一個產品沒有一個合適的零售價格,就撐不住業務模型和財務模型。所以產品下沉不是說越便宜越好,產品下沉是要帶著價性比的思維來做下沉。
其次是店型下沉,這個很重要。我一直有句話叫大店靠直營、小店靠加盟。靠直營意味著你是一套管理體系,而小店靠的是每一個加盟商中小企業老板自己的奮斗,中國萬店連鎖一定是走向加盟的。
那很多人會問,到了四五線城市,到底該怎么下沉店型?其實最重要的是,要為你的下沉店型再次設計一個單店模型出來。去年,海底撈開放加盟,九毛九旗下的太二酸菜魚也開始開放加盟,那什么是好的單店模型?
你要站在加盟商角度想。單店回本周期的生死線是18個月,如果18個月不能回本,在市場上你就吸引不到最優秀的加盟商。
所以當你做店型下沉的時候,你要重新設計單店模型,這個模型設計的核心不是自己掙多少錢,而是讓跟著你一起下沉的加盟商在18個月以內回本,甚至在更短的時間內回本。
最后也是最難的,是管理下沉。
在管理下沉當中,我的建議是什么?對于萬店連鎖品牌來說,區域的密度優先。之前很多人說要做千城萬店,我常常糾正創始人,要做千城萬店我就不投你了。
同樣開一萬個店,我為什么要覆蓋一千個城市?這不是沒事找事?做百城萬店好不好?
千城萬店的價值比百城萬店要低,除一下的話,平均每個城市10個店都不到,這不是自己往坑里面跳嗎?百城萬店多好,百城萬店意味著你區域密度要高。
為什么密度是管理下沉的核心?主要是兩件事,首先是優化了供應鏈配送,不管是常溫車還是冷凍車,一輛車跑一天的成本是固定的。你原本給5家店配送,現在變成15家,單店的配送成本就降低了。如何才能做到一天給15家店配送,那只能店與店足夠近、店的密度足夠高,才能把供應鏈效率提上去,把供應鏈成本降下來。
第二,密度決定了運營管理的難度。今天的萬店連鎖,還不能完全靠技術來解決下沉式管理,你還得要有督導。如果密度不夠,一個督導只能看3—5家店,但如果店的密度足夠高,你的一個督導就有機會覆蓋十家以上的店。
國民品牌要做好的第二件事,便是得中原得天下。
網紅品牌時代,得北上廣深得天下,得沿海十幾個城市得天下,這是增量時代網紅品牌要做的事。道理很簡單,全球奢侈品牌需要占領巴黎、倫敦、米蘭、紐約這些制高點,只有這樣,品牌才有機會溢出到其他城市。
但如果是供給側的國民品牌打法,邏輯則是得中原得天下。我們要從北上廣深看向“山河四省”,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個省3億多人口。如果要做一個中國的國民品牌,少了這3億多人,是做不到覆蓋全中國的。
在增量時代,很多南方品牌北上。但在存量時代,變成很多北方品牌南下,由北向南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中原尤其是北方山河四省的消費能力是偏弱的,如果你的產品、定價、店型、商業模式能夠在北方證明成功,你往南打,則越打越容易。最難的市場、產品、店型和管理你都能做到,你往南是不是越來越容易?
因此,存量經濟時代的國民品牌,又回到得中原得天下,這其中既得做到“山河四省”打透,又得做好由北向南打。
國民品牌要做好的第三件事,便是要做到淡季不淡。
鍋圈食匯是從“在家火鍋”這個場景起家的,一進入夏天,大家吃火鍋的頻次肯定下降了,所以要把燒烤拉起來。到時候,全世界各種足球賽事也開始了,大家看看足球,喝喝啤酒擼擼串,所以鍋圈食匯又做了露營場景。做消費切記不要做旺季更旺的事,反而要實現淡季不淡。
我們每個消費企業要琢磨的,就是如何讓淡季不淡,因為你房租也付了,員工也在那,加盟商也得吃飯,所以整天要動腦筋的是消滅淡季,要讓一年四季沒有淡季。
除了季節上的淡季,還要想辦法把一周七天的淡季給消滅了,把一天從早到晚的淡季給消滅。
國民品牌要做好的第四件事,是產品渠道合一。
今天好的國民品牌必須是“王中王”,必須是產品渠道合一型。
咱們來看看國外的榜樣,優衣庫本質上是個產品公司,但是它自建自控渠道。Costco是個渠道公司,但是它的自有品牌占比達到70%—80%,這就是一個渠道公司擁抱產品、從渠道為王走向產品為王,成為“王中王”。優衣庫也一樣。
泡泡瑪特是什么公司?產品公司,但是它完全自控渠道,從自己的門店、自動販賣機、到小程序刷盲盒。鍋圈食匯、滬上阿姨,都是做到產品渠道合一。因為今天你光有產品利潤不夠,你光有渠道利潤也不夠,只有兩個利潤的疊加使你的安全點高一些,讓利給消費者的空間才有可能出現。所以說,要做渠道產品合一型的“王中王”。
產品渠道合一就夠了嗎?還不夠,“王中王”還要升級,優秀的國民品牌要敢于向上游的上游擁抱技術,合在一起叫貿、工、技三位一體。
我們要擁抱技術,技術在哪兒?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消費品的技術在你上游的上游。
你的上游技術,你的同行都能碰到,所以要跳開你的上游,去你上游的上游拿技術做研發。
很多企業老板面臨競爭的時候,團隊說營銷費用加兩個點好不好?老板一看有壓力就批了。我跟很多老板說,同樣兩個點,你敢不敢用在研發上?用在營銷上,一把就花出去了,你的消費者沒拿到任何好處。
但你要是做產品研發,消費者是拿到了好處的。國民品牌時代是供給側驅動,供給側驅動的核心在于你的產品研發。
我們還是要相信,好產品自己會說話。你產品不過硬,營銷面鋪得越廣,消費者對你就越失望。
這個時代價性比的核心,在于你定價以后,產品性能是否跟得上,而這又取決于你的產品研發。我們不要把產品研發等同于國家硬科技,所有消費品包括餐飲都值得做研發。
在貿、工、技達到一定規模以后,一定要控制上游工廠。除了食品安全、貿易利潤、產品利潤、渠道利潤以外,你還要再加一道,該獲取的工業利潤還要獲取。
產品為王、渠道為王的“王中王”是第一步,但真做到了以后還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貿工技三位一體,向上游的上游要技術,敢于把兩個點的營銷費用砸到增加兩個點的研發費用上去。
除了“貿工技三位一體”,人、貨、場也很重要。這是國民品牌要做好的第五件事。這其中,人貨場次序不能錯,要聚焦人群,選對商品,想清楚用哪種業態作為你最佳的業態。
2. 談出海
問:你如何看待當下的出海?包括前段時間的中美關稅戰,盡管它目前按下了一個暫停鍵,但長遠影響會有哪些?
衛哲:我曾在微信朋友圈寫到我們繼續看好全球化。在關稅戰爆發時,我們把所有投資的企業拉到一起在線上做了場交流會,這個會是4月的第一周,當時我在會上做了3個預測,這三個預測和之后1個月中美達成的關稅過渡性方案幾乎完全一致。
不過要注意的是,為了控制風險,我們對跨境出海提出了兩個分散,一是分散市場,過去主做美國市場的,不是說要刻意減少美國份額,而是要發力增加美國以外的市場布局,比如歐洲;二是分散制造,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式制造,打造中國以外的制造供應能力。
另外,今天企業設計出海的思路要轉變為生來全球化——Born To Be Global,如果你還是僅立足于中國大陸,那其實對出海這個事,你是沒有去思考的。
拿嘉御投的一些企業來說,我們在2018年第一次中美貿易戰之后,就跟我們的企業按照“三個有”來做,有共識、有能力、有閉環。
我們要求被投企業在東南亞放20~30%的產能,沒有能力我們共同來建,然后有閉環,尤其是美國業務占比超過50%的企業,我們要求他們的產能目標至少在30%,所以這次關稅戰一打,我們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受到影響。
今天大家可能很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出口不僅要詳細展示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各個環節,還要追溯產品的原材料供應鏈。
附加值原產地的邏輯沒有問題。我在20多年前代表百安居集團負責整個亞太區采購,就有很多原產地證明的要求,全世界這都不是新鮮事。
問:對中國創業者來說,今天出海是否還有機會呢?
衛哲:我覺得是永遠有機會,全球化是比消費還要永恒的賽道。
過去十年,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是“成本驅動”,用低價搶占市場,現在是“效率驅動”,用已驗證的技術、供應鏈和運營能力創造結構性優勢。
而對于中小創業者來說,出海創業要做到針足夠細,要能扎進去,立足在一個新的細分賽道領域。
記住當你開始要改變世界時,起步做的事兒都很小。不要人為地給自己創業不成功找很多理由。
3. 談科技
問:AI是科技的大趨勢,你們對AI有什么觀察?在之前的采訪中,你提到過一個觀點:AI領域的DeepSeek是一個效率極強的公司,如何理解?對于前沿科技行業,你還有哪些新洞見?
衛哲:我對AI的未來有“三用”和三個預測。
這一次的AIGC就是深層次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誕生,本質就是三點: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但決勝是用得起。所以DeepSeek的騰空出世證明了,用得起是關鍵。DeepSeek的核心是,把訓練成本降到別人的1/10甚至1/20。
用得起就意味著創新,哪怕像AI這樣的技術創新,也不能犧牲效率。我認為DeepSeek是世界上目前效率最高的。而這樣的創新也要基于用得起,甚至不能打著創新旗號,不惜代價創新。這是DeepSeek給所有想做創新的人的最大啟發。
DeepSeek不是簡單的國產替代,不像其他很多中國大模型創業公司那樣,基本逆向復刻國外。自古華山不是一條路,我們要尊重國外一些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但不要迷信。我們可能暫時不如美國用的好,但我們率先實現了用得起,并且我相信中國的90后、95后、00后創業者,相信中國工程師紅利,他們將不僅僅是數量的紅利,也是質量和創意的。
此外,我在書中也談到對未來AI科技的發展有三個預測。
第一個預測,未來手機中的APP將減少一半。
現在的APP,本質上還是一個個信息孤島。譬如要完成一件事,從下高鐵到訂酒店、訂餐廳、打車等,需要4-5個APP。但未來只需要一個生活助手AI,就可以解決以上全部問題。
第二個預測,未來人類一周工作時間會降到4天以內。未來隨著AI+機器的普及,它會代替人類完成部分工作。
第三個預測,未來20年內人類平均壽命活到100歲,AI+醫療就是生產力革命。
四、談創始人和成長:
在谷底的時候要最樂觀
問:你提到過,嘉御資本成立15年來,收到過的BP有上萬份,在這上萬份的BP里面和你見過的成千上萬的創始人里面,你認為一家企業的創始人最應該具備哪些能力?
衛哲:創始人很多能力都很重要,但我們最看重的首先是創始人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要貫穿到對人、對事、對員工、對伙伴、對投資人,這是我們認為一家企業能走得遠最重要的事情。
其次是學習能力。這個企業家一開始很強,但他不學習的話,這種強也會隨時間變弱,我認為我們要跟企業一起走很多年,那創始人的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拿泡泡瑪特創始人來說,他做好IP、決定出海前來聽我的消費課,問我“我的潮品買手店模式你會投嗎?”我說:“不會。”
為什么?
首先是模式。當時的泡泡瑪特還是個買手店,是“短工生意”,最多是“長工生意”,我跟他說不要做“短工生意”和“長工生意”,要做“地主生意”。
什么是地主生意?安克是產品地主、淘寶是用戶地主,雙料地主就是要把產品/IP和用戶都抓在手里,比如SHEIN。泡泡瑪特創始人在做好產品IP開發以后,成為產品地主,然后開始建會員體系,成為用戶地主,最后雙料地主。
后來泡泡瑪特在海外做戰略布局,當時我就講用5年在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泡泡瑪特認為東南亞市場更好做,我們堅持全球品牌必須先要去歐美,再攻東南亞,事實證明泡泡瑪特在歐美的成功,帶來了全球品牌勢能提升。這就是泡泡瑪特創始人的學習能力,不僅學習,還付諸行動。
問:存量經濟時代,如何做好一個創始人/CEO?
衛哲:其實就兩句話,低頭拉車(腳踏實地),抬頭看路(仰望星空)。很多人問我,你當CEO的時候,有沒有力挽狂瀾的時候,我說沒有,因為CEO就是不要把企業帶入驚濤駭浪,你要有前瞻性。
并且這個跟存量或增量無關,任何時候創始人都要做到低頭拉車,抬頭看路,你不要以創業為借口給社會添麻煩,你哪怕只雇兩三個人,也是我很尊重的創業者。創業的核心就是活下來,不給社會添麻煩。
問:你的這本書,除了對所有企業家、管理者有價值,其實對于所有有志于取得事業成功的人來說,也是一本人生寶典。對于一個剛步入職場的人,你有哪些建議和思考?
衛哲:其實規劃職業發展和投資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投資看三件事:賽道、賽車、賽車手。規劃職業發展你也要看賽道、賽車,即具體的公司和你的老板。
我在書中也談到,職業選擇要有“五新”:要找新行業,找不到新行業找新公司,找不到新公司找新部門,找不到新部門找新崗位,找不到新崗位找新任務。
為什么要這樣?因為你剛畢業,你的師兄師姐及大量的人在你前面壓著,你只有做到這“五新”,才能避免內卷。因此,對于大學畢業生,我的第一個建議是你要有“五新計劃”。
其次,我的第二個建議是,為自己準備一份“三張報表計劃”。我們知道財務有三張表,損益表、資產管理表、現金流量表。
很多人擇業整天都在看這張損益表,計較薪酬的多少,但我認為,畢業前十年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你的資產負債表。
那什么叫個人的資產負債表呢?你不懂的知識,你沒有的資源,你不掌握的技能都是你的負債,所以你在職場上想要有好的發展,就一定要減少你的負債。
我剛工作幾年的時候,是真的減薪跳槽。為什么我寧愿減薪也要跳槽?因為我知道我加薪跳槽,一定是新老板在用我的長板,而我是要去補短板,那補短板你還要別人加工資就不合適了。
所以我其實對薪酬不太在意,因為我在補短板,包括那時候從傳統零售去阿里巴巴,我也認為我是在補我那塊最大的互聯網的短板。
我從投資銀行去零售,投資銀行沒有大團隊管理經驗,零售是千軍萬馬,大團隊管理,所以也是補短板。我從不懂財務,到去做財務總監,還是在補短板。
畢業前十年,你要補短板,把你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加大,負債減輕,不要急于變現,不要只看著薪水。
等到最后,你發現你真正的資產變多了,即便這個企業不能變現,你去別的企業,也一定會變現的。而如果你的負債多,你不懂的東西有很多,總有一天會讓你吃虧的,所以這是第二個建議。
第三,年輕人不要理財,要理時間。世界很不公平,但有一件事特別公平,就是每一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因此,誰更會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問: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嗎?或者說整個人生過程中,你遇到過至暗時刻是如何解決的?
衛哲:可能在很多人眼里,看一些企業家、投資人,包括我,都覺得是亮麗光鮮的,但無論誰都不可能做到一直亮麗光鮮的,比如我一開始在證券投行做得好好的,結果我們經歷了327國債事件;我在普華永道的時候,作為中國區的明星經理人去英國、歐洲開拓業務,我甚至有過6個月1單都沒有開的經歷;
同樣,你再回看當年離開阿里巴巴,這其實又算一個至暗時刻。但無論是哪一段經歷,你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這件事。
其實,受挫折要趁早,你越早經歷過谷底越好,并且你在谷底的時候應該是要最樂觀的,因為你往后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往上走。
排版| 椰子| 微瀾主編| 孫允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