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7歲的王猛在工廠里擰螺絲,從早站到晚,一個月賺1300多元,他當時最大的愿望是月收入能達到3000元。
如今,他的保溫杯工廠年銷售額超1億元,工廠里員工的月薪平均有七八千元,比他當時夢想的3000元高多了。
王猛的生意從金華永康起步。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保溫杯產量預計7.63億只,其中60%來自于永康。在這里,有幾百家保溫杯生產企業,覆蓋了保溫杯上下游所有的產業鏈,幾乎成為所有知名企業代工保溫杯的第一選擇,據說全球每3個保溫杯中,就有一個來自于永康。
2013年,王猛在這里開始創業,遇見過電商紅利,趕上過產業升級,也踩過坑受過騙,但幸運的是每一次都能跟上時代的發展節奏。
如今,他靠著賣保溫杯,年銷售額早已經超1億元,很多大品牌和知名IP都是他的客戶。
時代紅利
1994年,浙江永康萬事利杯業有限公司(當時名為浙江永康萬事達公司)的董事長應正中,從美國帶回一只日本產的不銹鋼真空保溫杯。他組織科研人員反復嘗試,開發出了國內第一只具有保溫功能的不銹鋼真空保溫杯,永康保溫杯產業從此起步。
21世紀初,永康保溫杯企業快速擴張,2005年前后,當地新開的保溫杯企業已經達到幾百家。此后,當地的產業鏈也在不斷完善,除了保溫杯生產企業,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零部件制造商也不斷涌現。
許多人都和王猛一樣,沒什么起步資金,在這里通過貿易白手起家,一步步搭建起了自己的商業版圖。
王猛的17歲是屬于工廠流水線的。由于不愛念書且家境貧困,王猛早早地輟學,從湖北來到浙江的工廠打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真正意義上的擰螺絲,在一個櫥柜加工廠里固定鋼板。
工廠里沒有空調,一天下來王猛身上總是黏糊糊的,辛苦一個月薪水也才1300多元,而且不包吃住。為了省錢,他租最便宜的房子,忙完一天回家還要洗衣服做飯,“當時廠里有熟練工一個月能掙3000元,我就想著要是有一天我也能掙這么多我就滿足了”。
2010年,王猛在親戚的介紹下離開流水線,去到了永康的一個保溫杯廠當銷售,“我想做一些有上升空間的工作,銷售比工廠打螺絲更鍛煉人,也能學到東西,但很多工廠都不收我,只有一個保溫杯工廠愿意讓我試試看”。
“當時電商剛剛興起,我的工作很簡單,在平臺上發布產品,通過平臺聯系客戶。回想起來,其實我并沒有做的很好,但我搞清楚了做生意的本質其實就是資源整合,一邊是生產保溫杯的工廠,一邊是需要保溫杯的客戶,而我只需要將兩者匹配起來就可以了。”王猛說。
王猛
2013年,王猛萌生了自己干的念頭,在永康成立了一家貿易公司,專門做保溫杯的批發生意。
背靠產業帶優勢的同時,他也坐上了電商快速發展的列車。他至今還記得,創業那年口袋里只有幾萬元,起步資金的一大半都是找朋友們借的。
好在當時的市場競爭并不激烈,王猛的業務是保溫杯禮品定制,以貼牌為主,產品鏈接上架就有客戶找上門來,“那是一個不需要投流的年代”。
起初,公司只有他一個人,第二年變成了10個人,第三年人又多了一些,“印象中一直在招新的人,業績也一路上漲”。
到了2019年,公司已經有了幾十個人,銷售額一路漲到了超5000萬元。
從貿易公司到工貿一體
2020年,王猛下定決心自建工廠。
“如果沒有工廠,始終缺少供應鏈的優勢,掌握不了核心客戶,在價格上也很難有競爭力。最重要的是,按照我們一年超5000萬元的銷售額,完全能夠養活一個工廠。”王猛告訴我們。
起初,王猛覺得開工廠很簡單,買好機器開工就行了,沒想到開工廠竟然成為創業路上的一個第一個大坎。
由于技術儲備不足,初期產品的報廢率極高,比如杯蓋和杯身的尺寸不合適導致產品大批量漏水,一批貨幾萬個保溫杯全部需要報廢,有時候還要賠錢給客戶。產品質量問題一度引發了和客戶之間的信任危機,導致部分核心客戶流失。
到年底一計算,自己生產比找工廠拿貨的成本還高,一年下來虧了幾百萬元。
王猛開始反思問題所在,其實保溫杯行業并不存在太多的技術壁壘,大部分時候比的還是價格,同樣款式看誰的價格更低,同樣價格看誰的質量更好。他意識到如果要開好工廠,一定要控制好成本,尤其是報廢率,同一批產品報廢的越少,平攤到單件產品上的成本越低。
起初,他設置巡檢團隊,在工人生產的時候就檢查產品是否存在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及時調整,避免出現大批量不合格的情況。
后來工人們成為熟練工之后,他又設置了獎勵制度,一般情況下的報廢率是2%,如果報廢率能夠控制在2%以內,這部分減少的成本會被他直接獎勵給生產線上省下成本的人或者是部門,“在這種沒有核心壁壘的行業,真正起決定影響的因素其實是人”。
“通過激勵的方式讓員工把公司的事當做自己的事,讓他知道今天幫公司省下的錢會成為他的獎勵。我設置獎勵后,大家不僅會卯著勁減少出錯率,甚至會優化流程,一定程度上這讓我們公司的報廢率遠低于整個行業,你浪費的越少,成本就能壓縮的更低,在價格上自然就有了優勢。”王猛告訴我們。
對外,王猛同樣保持了克制,將凈利率控制在5%,“低成本疊加低溢價,同樣的產品,同行要賣20元,我們能夠做到15元”。
“當我們做到了質量穩定,性價比高,客戶自然而然就會來找到你,口碑是會發酵的,我們的客戶很多都是大公司需要定制保溫杯,一個公司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公司的選擇,現在很多國際品牌都是我的客戶。”王猛說。
保持自己的核心價值
如今,除了成本控制,產品的樣式也已經成為核心的競爭點。
最近幾年,王猛發現行業的競爭者越來越多,價格優勢開始逐漸消失,他又開始在款式和設計上做創新,“以前大家拼價格,現在大家的價格都差不多,比的就是設計和原創能力”。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永康保溫杯產業帶早已經慢慢脫離過去了純代工模式,變成了集生產、創新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帶,不僅有個性化定制產品,還有智能化生態杯,可以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和喜好。
“我們設計組每個月會根據市場流行元素給出至少5個方案,其中2-3款會做成樣品,樣品中的1-2款會做成市場貨,一年預計會有大概20款產品真正推到市場上。”王猛說。
“而且公司設計部門看的不僅僅是保溫杯這一個行業,而是整個市場的爆品,比如手機殼和地毯流行什么花色,大家喜歡的圖案是什么,這些風格和元素能不能用到杯子上。”
如今,隨著公司日益步入正軌,王猛又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生產之外的事情上,比如經營自己的社交網站。他的賬號“聚賢圈王掌柜”,粉絲量超過100萬,發布日常生活vlog的同時,他也利用賬號擴大公司的知名度,大部分需要定制保溫杯的人都會找到他。
一路走來,王猛似乎踩上了每一個風口。早些年間靠著產業帶優勢和電商紅利,王猛賺到了第一桶金,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高峰期,他投入超2000萬元,自建工廠,把核心供應鏈握在自己手里,又在價格紅利消失后把重心放到了設計和款式上。自媒體興起后,他通過發布自己的創業日常,吸引粉絲超過100萬,在互聯網上打出了知名度。
今年,他最新的計劃是推一個新的品牌,“目前我們的定位還是代工廠,賺的是加工費,可替代性很高”。而在永康當地,已經出現了哈爾斯、飛劍、安勝等不少知名企業,大家不僅在產品外觀和性能提升上有著優勢,還在積極探索智能化生產,這又是新的市場機會。
但做品牌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品牌的溢價雖然高,但營銷成本和研發費用也高,他還沒想好到底要怎么做,他習慣于在實踐中找答案,“踩過坑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更好”。
創業的前幾個年頭,他看著銀行卡上不斷增長的數字,一度有點飄了,覺得自己做什么都能成功,投資開了飯館,兩年虧了100多萬,從此他明白不要隨便去做自己不擅長也不了解的行業。
早期做保溫杯的時候,他講究江湖人情,有認識的人找到他,要定做5萬個保溫杯,后期要和頭部網紅合作帶貨,他沒收定金就把貨做出來了,后來對方消失了,杯子至今壓在倉庫沒賣完。這也讓他意識到流程的重要性,付了定金才算是達成合作。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在王猛看來,坑是避不完的,創業就是這樣,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意外發生,他習慣于邊走邊解決問題,“有時候考慮太多,行動就遲了”。
十幾年來,他就靠著這個樸素的道理賣保溫杯,從一個工廠擰螺絲的小伙子,變成年銷過億的老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