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刷到了李誕的小紅書直播間,剛巧碰到一個女生在咨詢。
她說身邊有一個男性,三十八歲,外企工作的精英男,幾年前剛離婚,現在就看他也不找對象,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想問一下他這樣的過得是不是挺慘。
李誕欲言又止,止了又止,最后還是沒止住。
“他慘,他簡直不要太快樂好嗎?”
想一想,這個年紀的男人,有錢,有自由,有閱歷有愛好,還沒家庭沒孩子,他的生活能有多爽。
什么,你說他享受不到家的溫暖?
emmmmmmm
他又不是蔬菜暖棚,要啥溫暖。
過盡千帆的年紀,離婚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尤其是他也沒有選擇再婚,那就很顯而易見了。
沒有什么迫不得已,只能說是迫不及待。
他可以去釣魚,可以去自駕游,可以去跟朋友吃吃喝喝,可以給自己整套頂級設備打游戲,可以滑雪可以沖浪可以追求詩和遠方。
要是這個人,身材形象再好一點,性格再有趣一點,你就看吧,這一路上,全是只圖他人和錢,不圖和他結婚的年輕姑娘。
他慘?
他慘他****。
我記得我小時候,能聽到很多關于家庭的歌。
什么《常回家看看》《爸爸媽媽》《家》,等等等等,腦子里隨隨便便就能回旋出來幾句相關歌詞。
但長到三十來歲了,腦海里能記得的,關于家的歌,還是當年那些。
以前當孩子的時候,屬于是享受家庭溫暖的角色。
但當要我們自己來組建家庭,給孩子溫暖的時候,又不樂意了。
因為溫暖,是需要代價的。
房子不會自己變溫馨,飯菜不會自己變可口,衣服要洗地要拖,在外面受了一肚子委屈回來還得對孩子笑臉相迎。
現在想想,自己父母當年也是蠻辛苦的。
尤其是自己的母親。
畢竟我們那個年代,還講不了什么男女平等,大多數家庭,都是母親忙忙碌碌,父親沙發漲肚的模式。
什么寒夜里的一盞燈,什么“媽媽張羅了一桌好飯”,什么下大雨背著發高燒的你去醫院的媽媽,捫心自問一下,那真的是什么心甘情愿的事兒嗎?
換位思考,自己能做到嗎?自己原因這么干嘛?
所以大家,不結婚不生孩子了。
一個事兒,如果有好處,不用任何人說,大家會搶著做。
但如果一件事,已經做了的一部分人,天天勸著另一波人也做,那就懂的都懂了。
就好比你挖到了金子,你是悄默聲地自己偷偷挖呢,還是把你身邊的所有人都勸過來,說這個地方有金子?
這才是人性。
以前結婚是有好處的,對男女來說都是如此。
結婚,生孩子,壯大人口,人丁興旺,家族就強勢,這是個正循環。
男人結婚獲得了家,女人結婚獲得了安穩的家。
男人承擔了更多的經濟壓力,女人承擔了更多的家務勞動。
各有獲利,也各有犧牲。
但現在不一樣了。
首先經過這么多年,女性的受教育率上來了,在整個社會的崗位分布上也有更大話語權了,收入也更高了。
所以相夫教子,就慢慢從必選項,變成可選項了。
我都能掙錢了,干嘛要主內呢?
然后男生,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事業有成,掙錢養家,且他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也是男主外女主內,讓他成為曾經他媽媽的角色,先不說他愿不愿意,他也做不到。
所以對他來說,結婚這一項好處,也不存在了。
這才是大家都不結婚的原因,因為都沒啥好處了。
對整個人類來說,結婚、生育、繁衍,是好的。
但具體到每一個個體,尤其是對于個體的本身感受來說,這個事兒,就沒那么好玩兒了。
不管是結婚,還是生孩子,本質上,都是把你個人的資源,投入到這個家庭中去,把你自己變成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然后通過這個家庭,養育后代。
以前的時候,這個成本沒那么高。
結婚,三床被子就能結,生孩子,隨便養養就能長大,現在不行了。
結個婚,家庭財富大縮水大轉移,生個孩子,更是無底洞,勞心勞神費錢費力。
那單著不好嗎?
所以打光棍,就打光棍吧。
沒有必要勸,也不用去幫。
如果他不想找,勸也沒有用,人家也是成年人,自己就能過的挺好,自己對自己負責。
如果他想找但找不到,那幫也幫不上忙,某種程度也算優勝劣汰了。
順其自然就好。
各自安好
便是晴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