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躍在收藏拍賣市場的潮頭半個世紀,見證了中國錢幣市場發展的巔峰,更成為錢幣收藏大家張秀青的“代理人”和摯友。他,就是資深錢幣收藏家陳吉茂。
前段時間,《中國收藏》雜志專訪了陳吉茂,這也是他首次接受媒體采訪。作為中國錢幣市場輝煌期的親歷者和見證者,陳吉茂帶領我們穿越時光的斑駁,重回那些令人難忘的歲月。
文|特約撰稿人 孔祥祥
圖|本刊記者 鄭爽
作為親歷者與見證者,資深錢幣收藏家陳吉茂見證了錢幣收藏市場的起起伏伏。
張秀青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貴人,也是最好的朋友
“錢幣是你的興趣、你的愛好,你可以用你的愛好來混口飯吃。我覺得這是很幸福的事,你的工作就是你的愛好,這太棒了!”談到自己為之終身以赴的事業,陳吉茂的言談之間流露出孩童般的喜悅。
當他在十一二歲第一次對錢幣產生興趣時,大概不會想到,十年之后,錢幣會讓自己“混口飯吃”,而且這“飯”一吃就已吃了大半輩子。
上世紀70年代,臺灣經濟迅速騰飛,人們的口袋逐漸鼓起來,隨之而來的便是收藏市場的復興。其中,錢幣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當時臺灣的錢幣雜志辟有交易板塊,持有者可以通過雜志社進行買賣流通。低買高賣,賺取差價,讓陳吉茂在工作之外多了一份收入。逐漸掌握了更多錢幣知識、交易竅門之后,陳吉茂干脆辭掉工作,正式開店,成為臺灣最早的錢幣商之一。
作為錢幣交易流通的中間環節,錢幣商既要有進貨渠道,更要有相對穩定的銷貨渠道。幸運的是,陳吉茂很快便結識了資深錢幣收藏家張秀青。
“他(張秀青)真的是我這輩子最大的貴人,也是最好的朋友。”提到張秀青,陳吉茂難掩激動。
大約有近十年的時間,陳吉茂的店就開在張秀青家族所經營飯店的地下一層商業街。每天中午,張秀青都會來找陳吉茂一起吃飯、聊天。
“我每天中午都陪他吃飯,等于是蹭他的飯吃。他常常會問:你最近怎么樣,有沒有賺到錢,有沒有困難,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忙的?所以他也在提攜后輩們,他看得上的人,他能幫就幫。從一開始認識,到這種關心、交往,最后就發展成,我心里面好像對他想要的東西很清楚,他也很清楚、很相信我。”這種多年交往形成的信任、默契,讓他們的交易變得效率極高。在市場上碰到好的錢幣,陳吉茂認為張秀青會喜歡,便一個電話打過去,大致形容一下品相,說明價錢如何;張秀青若是感興趣,無需見到實物,便可以拍板買下。
“我一直覺得,收藏家與錢幣商的關系,是收藏家在找他能夠信得過的錢幣商,錢幣商也在找他能夠看得起、能夠很看重的客戶。”陳吉茂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因為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收藏家;而在與張秀青的交往中,他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應該也是張秀青認為最適合他的錢幣商。
1997年張秀青(右)與陳吉茂(左)合影
(圖由陳吉茂提供)
只要找到適合他的貨,不用擔心賣不掉
惺惺相惜、默契攜手的背后,一定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收藏理念。對于陳吉茂來說,張秀青不僅是貴人、是朋友,也是最好的客戶。
作為臺灣最資深的錢幣藏家之一,張秀青本人的錢幣知識儲備非常充分,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因而與陳吉茂的溝通便十分順暢。彼時的陳吉茂,幾乎只需要為他一個客戶服務。“我只要拼命地在外面找貨,只要找到適合他的貨,不用擔心賣不掉。”
1989年,陳吉茂得知英國知名的中國錢幣收藏家伊萊·瓦力特(Eli Wallitt)要出售一批藏品,便詢問張秀青是否有購入的打算。得到肯定答復后,陳吉茂立刻飛往倫敦。見到這批藏品總計200余枚,品相一流。逐個查看并記錄價格后,陳吉茂當晚就整理出張秀青會感興趣的幣種,并在電話中確認其可接受的價格。也就是說,在這批錢幣尚未到手之前,陳吉茂就已算出能夠售出的價錢。張秀青的信賴與肯定,給了陳吉茂洽談交易的底氣。有了這份“踏實”,陳吉茂才能夠在接下來與對方的談判中占有更大的主動權。
因為是私下交易,討價還價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陳吉茂不動聲色,價錢談不攏,他就擺出“算了”的姿態,前往瑞士參加錢幣展銷會。最終,對方給出了符合他心理的價位,整批貨一共花了110萬美元。而事實上,其中僅已經“預售”給張秀青的貨,就已經價值100萬美元。陳吉茂與張秀青的這種交易方式,讓他“壓貨”的壓力大大降低。
當時的張秀青,有魄力,有財力,收藏體量很大,即便已經擁有的幣,再遇上還是會買。更加令人感佩的是,張秀青會明確地告知陳吉茂,這個幣可以先拿去問其他客戶,或者去拍賣,如果沒人要、賣不掉,那么就拿回來,他來買。這樣暖心的行為,相當于了卻了陳吉茂的后顧之憂,這種甘愿“兜底”的氣概也讓陳吉茂始終對他感恩和敬重。
在采訪中,陳吉茂拿出自己的“壓箱底”寶貝,每一枚機制幣都來頭不小。
對現在新的價格,我們沒辦法跟上他們的腳步
在陳吉茂的“助攻”下,到上世紀90年代時,張秀青的收藏體系已經完備,終成一代大家,而陳吉茂也開始尋找其他機會。
2000年左右,大陸的錢幣收藏市場快速崛起,新藏家層出不窮,陳吉茂也敏銳地覺察到這一趨勢,逐漸將自己的主要業務轉移到大陸。
與臺灣相比,大陸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年輕藏家、外部資本的持續涌入,不斷推高著錢幣價格,也加速了市場流通。從前,進入市場的人大多是出于自身對錢幣的喜愛;而現在,有相當一部分買家只是出于投資目的。令陳吉茂深感無奈的是,很多人買入一件藏品,持有一兩年便賣出,甚至有些買家的持有期僅僅從春拍到秋拍,一年之內,兩次轉手,藏品便身價倍增。這幾乎顛覆了他幾十年來對“收藏”的認知;而不斷上漲的價格,也令他漸漸望而卻步。
“對現在新的價格,我們沒有辦法跟上他們的腳步。”陳吉茂以湖北一兩雙龍小字為例,數年前他曾以1.8萬元的價格售出過一枚,如今到市場上一看,百萬元身價。如此的價格走勢讓陳吉茂這樣的“資深”人士無從下手——因為資深,知道錢幣市場近幾十年的發展,了解各種錢幣的價值和增長空間;同樣因為資深,看不懂當今錢幣市場飆升的緣由,不敢對曾經觸手可得、如今已是天價的錢幣輕易出手。新藏家沒有過去的“包袱”,可以自由無礙地在以百萬元計價的浮動區間交易獲利;老藏家則陷在過去的認知“旋渦”中,怎么敢花百萬元買進曾經價值萬元的藏品?
在這個新老藏家交替的時代,“既然我們已經買不動了、買不下去了,只能把我們手上以前存下來的東西拿出來賣,賣完就結束了”。盡管可能獲利頗豐,但陳吉茂在說出這些話時,依然難掩無奈。
“對現在錢幣市場的價格,我一方面高興,漲了這么多;一方面也很失落,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再像以前一樣在拍賣場上呼風喚雨了。”曾幾何時,張秀青是全世界收藏中國機制幣首屈一指的藏家,陳吉茂作為他的“代理人”,自然風光無限。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錢幣市場早已變了一副模樣,像張秀青、陳吉茂這樣的先行者,已經成為錢幣收藏史上的“傳說”。但正是由于他們的存在,才為中國錢幣市場的崛起打下根基;他們的熱愛與執著,永遠是錢幣收藏最核心的意義。
在陳吉茂的家中,錢幣拍賣圖錄、錢幣期刊以及錢幣書籍被擺放在客廳茶幾上最顯著的位置。圖為陳吉茂正在翻閱《中國收藏》錢幣專輯。
編輯丨陳曦
校對丨鄭爽
設計丨周倩
本文為原創,版權歸中國收藏雜志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本雜志,還有“試聽”雙重體驗。音頻及視頻號講述的背后故事,都將在雜志獨家呈現。
創造無價
一個月40元的投資,貴嗎?知識無價,獨立的觀點無價,帶給您的精神財富更無價。
全年12期 訂閱價480元
郵發代號2-688 訂閱熱線111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