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行經常會出現兩個場景,一個是 蹲在古玩地攤上的民間玩家,手里攥著剛花2千塊買的"宋代青瓷",指甲縫里還沾著泥,心里盤算著轉手能賺個幾萬塊。
同一時刻,上海外灘的半島酒店里,某科技公司老板正用金絲楠木托盤接過一杯陳年普洱,他剛花幾千萬拍下的康熙琺瑯彩碗,就擺在旁邊的防彈玻璃罩里。
網絡繪圖
這兩撥人雖然都在玩古董,實際上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羚羊和獅子,看似生活在同一片草原,命運卻天差地別。
地攤上的玩家每天在贗品堆里打滾,而那位老板的煩惱可能是該把新買的古董放在哪棟別墅里更配窗簾。
有人說古董行當專坑窮人,這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這個行當就像個勢利眼的門房,對穿著普通的人愛答不理,對西裝革履的卻點頭哈腰。但最要命的是,它給兩類人準備的壓根不是同一個游戲。
佳士得拍賣
那些頂級收藏家玩的是個閉環游戲。想進佳士得的私洽會?得有三個老會員做擔保。他們的交易記錄連起來,能畫出一張中國隱形富豪的關系網。
這些人買古董就像在高級會所存酒,今天存明天取,酒還是那瓶酒,身價已經翻了幾番。
有個做私募的老板說過實話:"你以為我真懂什么琺瑯彩?我買它就是當個抵押物,比房產證好看多了。"
他們團隊里養著專門的藝術品金融師,能把一件古董玩出十八種花樣。抵押融資、稅務籌劃、資產隔離,普通人聽都沒聽過的操作。
乾隆 纏枝花卉雙螭耳抱月瓶 保利2025春拍:1725萬
普通玩家最吃虧的是容錯率太低。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能喝口湯,市場一差,區別就出來了。富豪可以把東西往保險柜一鎖,等個十年八年都不急。
但民間玩家,下個月各種壓力到了,再喜歡的寶貝也得忍痛割肉。這就好比打麻將,有人輸了就當消遣,有人輸了就得走路回家。
我曾接觸過一個山西的煤老板,他辦公室里擺著件乾隆官窯,其實是某次債務重組抵來的。后來他公司上市,這件瓷器在招股書里被寫成"重要文化資產",股價當天漲了三個點。
你看,在富人手里,古董就是個多功能工具,既能裝點門面,又能創造實際價值。
真假難辨的地攤
普通玩家最常掉進的陷阱,就是總想著"撿漏"。網上一看到處都是“國寶”,動不動就說某件東西價值上億,搞得人人都覺得自己會被幸運女神眷顧。
其實真正的收藏需要時間熬。就像上海有個做紡織起家的家族,從爺爺那輩開始收明清家具,到現在第三代才攢出個像樣的收藏體系。普通人總想三五年就趕上人家三代積累,這不現實。就像剛學會游泳就想橫渡長江,不淹死才怪。
現在有些清醒的玩家開始轉變思路。群里認識個中學老師,專收清代民國的書籍,十幾年下來也成了個小專家,去年還辦了場展覽。
他說:"我買不起官窯瓷器,但這些書籍里也有歷史,研究透了照樣有意思。而且還能升值。"這種玩法就聰明,在自己能力范圍內慢慢耕耘。
窮人也能從低端到高端
說到底,古董行當就像個放大鏡,把貧富差距照得一清二楚。但話說回來,任何行當不都這樣嗎?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
窮人當然也能玩高端收藏,但得明白一個道理:這個圈子不認眼淚,只認規則。你想讓手里的東西值錢,首先這件藏品得經得住考驗,光靠“我覺得是真品”可不行,得想辦法讓它“傳承有序”。
要找對門路,混對圈子。比如加入一些正規的收藏協會,參加行業講座,認識點靠譜的行家。一件藏品如果上過權威圖錄、被展覽過,或者被知名藏家經手過,身價立馬不一樣。
普通人怎么搞到這種背書?要么耐心等待機會,要么就主動去運營,光靠網上吐槽是沒用的。
保利拍賣現場
如果暫時玩不起頂級貨,那就先賺錢。收藏是個長線游戲,等你有實力了,直接去拍賣行舉牌,那時候你就不再是“想撿漏的窮人”,而是“有眼光的藏家”了。
收藏這條路,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而是布滿荊棘與驚喜的蜿蜒小徑。有人在這里耗盡半生積蓄,只換來一屋子"學費";也有人默默耕耘數十載,最終等來命運的饋贈。
無論你現在站在哪個位置,只要保持熱愛與敬畏,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