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開年,智能穿戴市場迎來了一個不小的驚喜。
IDC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腕戴設備出貨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達到了4557萬臺,同比增長10.5%。但真正搶鏡的,是中國市場。出貨量猛增至1762萬臺,同比增長37.6%,占據了全球近四成份額。
一句話,中國市場不只是增長點,而是直接扛起了全球智能穿戴的“半壁江山”。
01|中國市場崛起:從配角到主角的“翻身仗”
這不是一次偶然的井噴,而是一場“積蓄已久”的爆發。
首先,智能穿戴產品在中國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大幅提升,不再只是年輕人“嘗鮮”的數碼玩具,而是越來越多家庭的健康管理標配。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監測血壓、心率、睡眠等功能,正在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廠商策略愈發精準。從百元級手環到高端健康表,產品價格帶切入得越來越細,越來越準。用戶不需要為不必要的功能買單,也能輕松入門,換機潮因此啟動。
從數據來看,2025年Q1,中國市場手表出貨量同比增長25.3%,手環增速高達67.9%。這個爆發式增長,和手環在下沉市場的滲透關系極大,畢竟它們入手門檻低、功能實用,是廣闊三四線城市的“第一塊智能表”。
而推動這波熱潮的,是國產廠商的深度整合能力。華為、小米在電商、線下渠道的鋪設已經相當成熟,與國產手機、智能家居的生態協同,也在形成“鎖客”閉環。
簡單說,中國品牌在本地適配和全場景打通上,已經不是蘋果、三星可以輕易對抗的對手。
02|華為+小米:穿戴市場的“雙子星”
華為:從賣硬件到做“健康大腦”
在2025年Q1中,華為躍居全球腕戴市場第一,這不只是數量的勝利,更是一種范式轉換的象征。
華為不是在賣表,而是在賣一個“健康平臺”:
它的設備與手機、耳機、電腦等產品深度協同,HarmonyOS系統把這些設備粘合在一起,用戶越用越離不開;
健康功能步步升級,從ECG、血壓管理,到睡眠風險分析、科學運動建議,華為幾乎成為中國中老年用戶的“腕上醫生”;
高端市場也開始突破。Watch Ultimate系列不僅做工精致,還打入了專業運動圈子,逐步蠶食佳明等高端品牌的蛋糕。
小米:用性價比打穿全球
小米的打法則截然不同。
它沒有華為那么強的系統粘性,但它有“低價+好用”的兩板斧,全球通吃。2025年Q1,小米不僅在中國市場出貨增速位列前五,還在拉美、東南亞市場高歌猛進。
它靠什么?三點:
價格帶精準:主打200-500元智能表、手環,鎖定學生、剛步入職場的白領;
IoT協同效應:米家生態正在做成智能家居“底層協議”,穿戴產品成了用戶掌控全屋的入口;
海外復制能力強:有了手機基礎,小米穿戴產品在海外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打價格戰游刃有余。
一句話,小米就是那個能靠“硬實力+大規模出貨”攪局全球的品牌,而華為則是在中高端慢慢建起自己的護城河。
03|蘋果、三星、佳明:老牌勁旅的“三種尷尬”
蘋果:還在吃“生態老本”
2025年Q1,Apple Watch同比增長創下新高,看起來是市場回暖了。但深挖一下,這其實是一次“系統更新帶來的回光返照”。
問題在于:
價格太高,除非你是鐵桿果粉,否則難以下手;
對iPhone依賴過重,Android用戶直接勸退;
創新乏力,功能年年迭代,但缺乏“新物種級”體驗。
蘋果的智能穿戴戰略,還在吃十年前生態設定的紅利,但這個紅利正在觸頂。
三星:夾在中間,最難做人
2025年Q1,三星的穿戴出貨出現明顯下滑。
夾在蘋果和中國廠商中間,三星的處境用一個詞概括就是“邊緣化”:
高端市場拼不過蘋果;
中低端市場拼不過小米、華為;
產品創新速度偏慢,缺乏爆點;
在亞太、中東等市場品牌號召力逐年下滑。
三星在手機領域還能靠芯片、屏幕硬件“反哺”產品力,但在穿戴領域,幾乎沒有抓手。
佳明:靠專業逆風翻盤
一個意外的贏家是佳明。
它的總量不大,卻成功擠進全球前五。秘訣在于三個字:不卷價。
它堅守硬核路線:
深耕垂直領域,如潛水、登山、騎行;
渠道轉向線上,數字化轉型成效初顯;
產品線從千元到萬元,用戶粘性高、復購強。
佳明的打法不適合大眾品牌,但對整個行業而言,提供了一種“靠專業活下來”的路徑。
04|接下來的三條主線
1. 健康剛需化
智能穿戴正從“可有可無”向“日常必需”轉型,尤其對中老年市場的滲透正在加速。這將倒逼廠商在血壓、血糖、心電等高難度功能上持續深耕。
2. AI重構穿戴體驗
未來的手表/手環,不只是數據收集器,而是AI健康助理。它能讀懂你當下的狀態、預測你的健康趨勢。這對算法積累、芯片能力提出了新門檻。
3. 出海是長線主戰場
中國市場基本盤已定,下一階段比拼的是“誰能把成功模式復制到中東、非洲、拉美”。本地化適配、政策合規、渠道重構,將成為出海能否突圍的關鍵。
05|格局洗牌進行時
2025年第一季度,是智能穿戴行業的一個轉折點。中國廠商第一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對蘋果、三星的實質性超越——不是靠價格戰,而是靠系統協同、產品體驗、渠道整合能力的全面勝出。
未來的市場,不會只屬于華為和小米,但一定屬于那些理解用戶場景、能把AI和健康管理做深做透、并具備全球復制能力的廠商。
中場哨聲已響,下半場,將是硬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