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超"聯賽的火爆絕非偶然現象,其背后是長達二十余年的校園足球體系化建設成果。本文將以三輪戰罷名列冠亞軍的鹽城和南通為例,深度剖析校園足球如何為職業聯賽輸送人才、培育觀眾、塑造文化,揭示江蘇足球"金字塔"從塔基到塔尖的構建密碼。通過對兩地校園足球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結合國內外成功經驗,為江蘇乃至全國足球青訓體系的完善提供可行性建議,探索體教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場草根聯賽的意外爆火與必然邏輯
2025年5月,江蘇省13個地級市聯合推出的"蘇超"聯賽(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以燎原之勢席卷全省。這項定位"全民參與"的賽事,球員涵蓋職業選手、學生、個體工商戶等群體,門票初始價僅10元,卻創造了場均超1萬名觀眾的驚人上座率,第三輪鹽城對陣徐州場次觀眾達2.2萬人,甚至碾壓同期中甲聯賽。賽事巧妙利用江蘇"十三太保"的地域競爭文化,設計了如南京鹽水鴨vs無錫水蜜桃、徐州"楚漢爭霸2.0"等城市對抗主題,將歷史與經濟比拼移植到球場,迅速引爆全民狂歡。
截至第三輪戰罷,南通隊憑借連續勝利穩居積分榜首,球迷賦予其"南哥"稱號,寓意"江蘇南部的領頭羊";鹽城隊緊隨其后暫列第二。兩支隊伍的優異表現并非偶然——南通是著名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鹽城則是"全國首批44家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城市之一"。這兩座城市的崛起,揭示了"蘇超"火爆表象下更深層次的"校園密碼"。
"蘇超"的成功是江蘇對足球長期深耕、體系化建設的必然結果,是熱愛積淀后的厚積薄發。"正如現代快報評論所言,站在"蘇超"舞臺上的球員們"長大后",正是由無數江蘇足球人,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共同鋪就的成長之路。而這條路的起點,正是已連續舉辦28屆的"省長杯"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被親切稱為"蘇小超"的青少年賽事體系。
四級競賽網絡與"3+N"培養模式
江蘇校園足球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其系統化、層級分明的競賽體系。"省長杯"并非孤立存在,它建立在"校長杯""縣區長杯""市長杯"三層選拔機制之上,是江蘇精心打造的"廣泛參與、層層選拔、全省聯賽"校園足球競賽體系。這種金字塔式的選拔結構,確保了優秀苗子能夠從班級、校級比賽中脫穎而出,逐級向上輸送,最終站在省級乃至全國賽場上。
以南通為例,該市積極推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建設,在全省率先建成"特色學校+'滿天星'訓練營+高水平足球運動隊+試點縣(區)+改革試驗區"的校園足球普及模式。南通市教育局體衛藝處處長華卜泉介紹,南通設置了3個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基地,分別是如皋市青少年足球基地、海門區青少年足球基地、崇川區(女子)和南通二中(男子)基地,承擔全國、省、市安排的訓練、競賽任務。同時,布點若干個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營點校",以54所南通市足球后備人才示范(基地)學校為基礎,開展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選拔組建南通市青少年校園足球精英梯隊。
這種被稱為"3+N"的發展模式,確保了足球人才能夠在專業體系中持續成長。根據"幼兒園抓游戲、義務教育抓普及、高中抓選修"的工作思路,南通推進每周一節足球課常態化建設:幼兒園每周不少于1次以足球為主要內容的大課間活動,不少于3次足球游戲活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足球教學內容;高中開展足球選修課程,每學年安排不少于1個模塊的足球項目教學。
鹽城市同樣構建了完善的青訓體系。作為全國首批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城市,鹽城涌現了國家女足前主教練水慶霞、女足前國門彭詩夢和U20國青小將蒯紀聞、劉誠宇、陳仕晗等現役球員。參加2025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的鹽城隊50名球員,正是從鹽城本土足球愛好者、體育老師或鹽城足球青訓體系培養的高中生球員中選拔產生。
表:南通與鹽城校園足球體系比較
從校園球場到職業賽場的進階之路
完善的體系必然結出豐碩的果實。南通和鹽城兩地校園足球培養的人才,正在各級賽事中嶄露頭角,為"蘇超"聯賽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2025年5月18日,南通市第二中學女子足球隊在2025"省長杯"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女子U19組決賽中以3:0戰勝鎮江丹陽隊,奪得全省冠軍。這是該校時隔8年再度問鼎"省長杯",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學校男足已于2022年"省長杯"奪冠,使南通二中成為全省唯一一所男女足均斬獲過該項賽事冠軍的學校。該校健全雙軌培養機制,堅持"文化成績與足球技能雙考核",近三年運動員本科上線率持續攀升,輸送了余佳琪(U20女足國腳)、何遠琦、俞天禎(U17女足國腳)等數十名國字號球員,以季杰為代表的110余名運動員被同濟大學、西南大學、西安體育學院等高校錄取。
余佳琪的成長軌跡頗具代表性。這位來自南通二中的高三學生,在2024年U20女足亞洲杯小組賽第3輪中國U20女足6:1大勝越南的比賽中踢進一球,閃耀國際賽場;在2023年2月舉行的全國女子足球錦標賽中,江蘇女足首戰6:0大勝上海,也是余佳琪上演了精彩的"梅開二度"。同樣來自南通的謝龔博,這位出生于2006年、現就讀于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的高三學生,已加入U19國家男子足球隊集訓,與隊友一起備戰U20亞洲杯預選賽及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
鹽城同樣人才濟濟。2025年4月26日,鹽城力行小學在2025"省長杯"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小學女子乙組決賽中以4-1的比分擊敗南通市海門區海南小學,斬獲冠軍。比賽中,鹽城力行小學10號球員陳泓語上演"梅開二度",9號球員潘艾琍展現超強個人能力,這些明日之星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登上"蘇超"乃至更高水平的舞臺。
兩地的人才培養成果令人矚目。截至目前,南通已有40人次入選中國足協各年齡段集訓隊,45人次入選省男、女足集訓隊,80人進入江蘇省校園足球最佳陣容,27人入選全國校園足球最佳陣容,8名隊員入選全國校園足球國家隊。另外,季杰等80名優秀運動員被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錄取。在2021年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男足U18賽事中,南通整建制代表江蘇U18全運隊出戰,闖入全國四強,追平歷史最好成績;2022年,省第二十屆運動會上,南通足球代表隊共獲得16.5枚金牌,金牌總數居全省前三。
鹽城則在青少年足球賽事中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2024年"省長杯"卡爾美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中,鹽城與南通、南京三個設區市均有參賽隊伍在多達7個組別中取得了前八名。這些數據充分證明,校園足球體系培養的人才已經成為江蘇足球發展的中堅力量。
足球育人理念與城市精神塑造
校園足球的意義遠不止于培養專業運動員,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于通過足球運動實現全面育人,并塑造獨特的城市精神與文化認同。
南通校園足球的核心理念是"以球育人"。如東縣岔河小學是一所鄉村學校,校園里,主題雕塑、足球地繪、杏足園、杏夢場等足球元素隨處可見,足球精神已深深鐫刻在校園文化之中。該校校長婁叢榮表示:"我們堅持人手一球,將足球列入學校體育課程的必學內容。"學校為每名運動員建立成長檔案,跟蹤考察個人競技水平,選拔苗子充實校隊,并不斷向上輸送優秀隊員,保證球隊的可持續發展。
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的實踐更具創新性。該校校園足球主任徐杰介紹:"從2017年開始,我們連續多年開展校園足球聯賽,現已成功舉辦400多場比賽,形成了班班有球隊、全員共參與的良好氛圍,每一個孩子都通過足球這項運動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孩子們用文字書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畫筆設計班級球隊的隊旗和隊徽,用音樂與舞蹈展示足球的藝術魅力,用圖片攝影記錄真實的賽場動態,在與足球結緣的過程中,實現各學科的大融合,逐漸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足球小子"。
就讀于南通市第二中學的高二年級學生項籽嬌的感言頗具代表性:"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足球訓練,從竹行小學到越江中學再到南通二中,現在我還獲得了江蘇省女子足球隊的集訓征召。足球讓我更堅強,更有集體榮譽感,這是一項技術和勇氣相結合的運動。"開展足球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足球與育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實現"德體共生",早已成為南通校園足球改革的一大亮點。
鹽城則將足球精神與城市文化緊密結合。鹽城市足球隊的隊服、隊徽以海軍藍為主色調,寓意海軍母親城的堅韌與進取。這種文化認同在"蘇超"聯賽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當鹽城隊比賽時,看臺上總會出現大量身著藍色服裝的球迷,他們高唱隊歌,為家鄉球隊加油助威,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蘇超"聯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種從校園開始培養的足球文化和城市認同。聯賽設計巧妙利用江蘇"十三太保"的地域競爭文化,如南京鹽水鴨vs無錫水蜜桃、徐州"楚漢爭霸2.0"等主題,將歷史與經濟比拼移植到球場。賽事進行至第三周,南通隊憑借連續勝利穩居積分榜首,球迷賦予其"南哥"稱號,寓意"江蘇南部的領頭羊",這一稱號迅速引發其他城市"不服"。南京隊公開宣言:"我們要當‘南哥'!";網絡梗圖發酵:常州隊因連敗被調侃"吊州→巾州→丨州";而"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成為球迷口頭禪;網友發起的"江蘇唯一真南哥"投票,話題閱讀量破1.6億次。這種基于地域文化的良性競爭,極大地提升了聯賽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可持續性發展的路徑探索
盡管江蘇校園足球和"蘇超"聯賽取得了顯著成功,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
平衡競技與普及,防止過早專業化
當前,部分地區存在過分強調競賽成績、忽視普及教育的傾向。一些學校為了在"省長杯"等賽事中取得好成績,過早對兒童進行專業化訓練,忽視了足球運動的普及功能和育人價值。建議嚴格執行"幼兒園抓游戲、義務教育抓普及、高中抓選修"的工作思路,確保青少年在適當的年齡接受適宜的訓練。可以借鑒南通"德體共生"的理念,將足球訓練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加強區域均衡發展,縮小南北差距
雖然2024年"省長杯"呈現出地區發展更加均衡的特點,蘇南、蘇北片區競相開花,但在所有組別前三名共計24支隊伍中,仍有13支來自蘇南地區,11支來自蘇北地區。鹽城、南通等地的崛起令人欣喜,但江蘇仍需進一步加大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校園足球的扶持力度,在教練員培訓、場地建設、賽事機會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真正實現全省校園足球的均衡發展。
完善人才上升通道,打通"最后一公里"
盡管江蘇已建立起從"校長杯"到"省長杯"的完整競賽體系,但從校園足球到職業足球的銜接機制仍有待完善。建議借鑒德國、日本等足球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學校與職業俱樂部的深度合作機制,為優秀苗子提供更順暢的上升通道。同時,可以擴大高校足球特招規模,為那些未能進入職業體系的學生運動員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南通二中"文化成績與足球技能雙考核"的做法值得推廣,該校近三年運動員本科上線率持續攀升,輸送了110余名運動員進入高校。
創新賽事運營模式,確保可持續發展
"蘇超"聯賽當前的火爆場面令人振奮,但專家已提出三大風險:審美疲勞風險、運營壓力和黃牛問題、城市投入平衡。建議聯賽組織者:
- 設計更具創意的賽制,如引入城市德比、明星表演賽等環節,保持觀眾新鮮感;
- 加強門票管理,采用實名制購票等方式遏制黃牛;
- 建立城市間的資源共享機制,降低運營成本;
- 開發衍生產品,拓展"體育+旅游+文化"的商業模式。
鹽城計劃推出"楚漢爭霸"主題文旅線路的做法值得借鑒。
強化數據管理,建立長效追蹤機制
目前,江蘇校園足球在數據管理方面已有一定基礎,如南通為每名運動員建立成長檔案,但全省范圍內的統一數據平臺尚未完善。建議建立覆蓋全省的青少年足球人才數據庫,對運動員的成長軌跡進行長期追蹤,為選材、訓練和競賽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比賽數據,優化訓練方法,提高成才率。
從"蘇小超"到"蘇超"的傳承與超越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省長杯"的孩子們,正沿著前輩的足跡,在熱愛鋪就的路上奔跑,終將匯入蘇超乃至更廣闊的足球洪流。這正是江蘇足球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南通和鹽城在"蘇超"聯賽中的出色表現,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兩地長期堅持校園足球體系化建設的必然結果。從"省長杯"到"蘇超",我們看到了一條清晰的成長路徑:通過完善的課程體系普及足球運動,通過四級競賽網絡選拔優秀人才,通過"滿天星"訓練營提升競技水平,最終為職業聯賽輸送了大量本土球員和忠實球迷。
江蘇校園足球的成功經驗為全國提供了寶貴借鑒:足球發展必須立足長遠、夯實基礎,不能急功近利;必須體系化建設、全鏈條培養,不能碎片化推進;必須體教融合、育人至上,不能唯成績論。正如南通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成賓所言:"要大力普及校園足球運動,提升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質量,發揮好校園足球的綜合育人功能。"
未來,隨著"蘇超"聯賽的持續火爆和校園足球體系的不斷完善,江蘇有望成為中國足球改革的重要樣板。而當更多孩子因為熱愛而踢球,因為踢球而成長,中國足球的真正崛起將不再遙遠。今天,"南哥"的稱號屬于南通;明天,它可能屬于江蘇的任何一座城市——因為在這片土地上,關于足球的熱愛與夢想,永遠在傳遞,永遠在生長。
(作者/鹽城文學院副院長王連高 部分內容AI創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