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航空航天產業迎來里程碑式突破,全年累計發射運載火箭68次創歷史新高,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
這些成就背后,是政策支持、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三重共振。而且,這個曾被視為"燒錢"的高端產業,正在完成從國家戰略到經濟增長極的轉變。商業航天首次作為“新增長引擎”寫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繼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和行動計劃,加碼布局商業航天產業。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產值的年復合增長率達22.9%,預計該產業在2025年產值達2.8萬億元。這意味著,航空航天不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一個覆蓋制造、服務、投資的萬億級商業生態。
在萬億級航空航天產業高速發展的浪潮中,投資者若想精準布局這一賽道,可以關注航空航天ETF(159227)。
作為同指數規模最大的基金,它聚焦航空航天裝備領域,稀缺性突出;高達99%的軍工占比,深度綁定軍工行業發展紅利。不僅如此,該基金一鍵打包軍民融合、低空經濟、大飛機、衛星制造等熱門概念,極易受政策、技術等利好因素催化,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該基金所跟蹤的國證航天指數,是目前全市場航空航天含量最高的指數,相比傳統軍工指數,聚焦度更高,加之成分股呈現小盤風格,在現代戰爭中空中力量愈發關鍵的趨勢下,未來增長潛力值得期待。帶著這樣的投資視角,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中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態勢。
數據來源 : wind ,數據統計區間為2004.12.31-2025.4.2
2024年4月份,中國國際航空與中國南方航空分別先后與中國商飛簽訂了100架C919飛機訂單。時隔4個月,兩家航空公司同時迎來了訂單首架C919客機交付。
C919客機的量產交付標志著中國正式躋身全球窄體客機市場,累計獲得國內外訂單超1000架。目前,國產化率為60%左右。
這個數字背后反映了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能力。具體來看,國產化率60%說明我國已經能夠獨立生產超過一半的核心部件和系統,不再完全依賴進口。
這一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帶動了整個航空制造業的系統性升級。比如中航高科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實現規模化應用,中國航發自主研發的AES100民用渦軸發動機已成功獲得適航認證,同時公司積極推進C919大飛機配套的CJ1000A渦輪發動機的研發工作,這將進一步助力中國航空工業實現自主可控的發展目標。
圖 | AES100發動機
更重要的是,通過參與國際適航認證,中國在材料疲勞測試、機載系統集成等"卡脖子"領域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
當大飛機制造突破傳統民航領域時,衛星互聯網正以更低的軌道高度重塑商業生態。2024年"女媧星座""星網"等項目密集發射低軌衛星,預計2025年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數千億元。
這種技術下沉催生了全新應用場景,在山西大同,利用“北斗+智慧農業”技術支撐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試點,試驗田每畝種植玉米6000株左右,出苗率90%以上,達到了增產目的;浙江遂昌縣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和無人機巡檢,將水域巡查效率提升400%,人力成本降低80%;重慶“渝運安”平臺通過北斗定位和AI監控,半年內消除6萬余起危貨運輸安全隱患。
火箭回收技術的突破則為航天產業裝上成本控制引擎。2024年"實踐十九號"衛星成功實現成功回收,這意味著它可以在完成一次任務后,經過適當的維護和檢修,再次投入使用。這不僅大大降低了航天發射的成本,還提高了衛星的使用效率。
商業發射市場也被激活,藍箭航天等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相繼成立,一批創業者涌入這一新興領域。長光衛星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先河。
火箭、衛星、發射場是商業航天產業“三大件”。隨著國內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投入使用,中國商業航天板塊補齊最后一塊拼圖。技術突破不再局限于單一領域,而是通過大飛機、衛星、火箭的技術矩陣,構建起覆蓋空天的立體化產業技術體系。
圖 | 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
2024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成為民航業升級的關鍵催化劑。政策實施首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1485.2億噸公里,同比增長25%,較2019年增長14.8%,國航、東航等航司加速淘汰老舊機型,C919、ARJ21等國產飛機訂單占比提升。
低空經濟的崛起則得益于《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的落地。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國通航企業達到744家,在冊通用航空器3226架,通用機場470個;無人機運營企業近1.9萬家,國內注冊無人機215.8萬架;2024年1—11月份,傳統通航飛行123萬小時,近3年年均增速約12%,無人機飛行2544.9萬小時,同比增長15.3%。
無人機在應急物流、地理測繪等領域的應用滲透率提升。陜西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海南博鰲低空經濟示范區等載體迅速成型,吸引航天宏圖、西安寰宇等企業構建"制造-運營-服務"閉環,無人機配送在偏遠地區的物流成本較傳統方式大幅度降低,展現出政策紅利向民生領域的傳導效應。
在國際合作層面,"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打破技術壁壘。中國與沿線國家建立衛星數據共享機制,比如結合巴基斯坦氣象災害特點和預警需求,中國氣象局與巴基斯坦氣象局聯合打造定制化云端早期預警系統,重點針對冰湖潰決洪水、季風爆發、暴雨等災害預警功能開發工具箱。
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出口額達128.95億美元,同比增長4.6%,由此形成"技術輸出+本地化服務"的新型合作模式,推動中國標準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落地生根。
2024年波音因737MAX系列事故后遺癥凈虧損118.29億美元,而空客憑借A320neo系列的節能優勢,凈利潤增長12%至42.32億歐元(約48億美元)。
中國企業選擇差異化競爭路徑,中航沈飛聚焦高端裝備制造,隱身戰斗機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商飛則通過C919的全球適航認證,逐步打破波音空客的雙寡頭壟斷,從2025年1月1日起,中國東方航空開始使用C919執飛往返香港和上海兩地的航線。業內人士表示,C919客機有望于2026年執飛東南亞國際航線,并最早于今年獲得歐洲認證。
商業航天領域的中美博弈進入深水區。美國通過《國家航天政策》強化商業航天主導權,SpaceX星鏈計劃已發射超5000顆衛星,試圖構建太空通信霸權。中國采取"國家隊+民企"雙軌戰略,航天科技集團完成載人登月關鍵技術攻關,藍箭航天"天鵲"液氧甲烷發動機實現20次重復點火,星際榮耀"雙曲線二號"火箭實現國內首次可復用火箭的復用飛行,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2025中國商業航天創新生態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行業融資事件達138起,披露金額突破200億元,創歷史新高。衛星應用、火箭制造、衛星制造三大領域吸金能力顯著,分別完成融資50起、32起、29起。
今年以來,商業航天產業發生了多起融資事件。比如,深藍航天完成了總規模近5億元的B4輪融資;星際榮耀完成數億元的D輪融資等。我國商業航天的商業化路徑十分清晰,形成從火箭制造到地面設備的完整產業集群。
在技術標準爭奪上,中國正從跟隨者向參與者轉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進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體系,與GPS形成兼容互補。北斗系統納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對于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和交通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進北斗系統在民航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應用。同時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更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爭取到規則制定權。
圖 | 北斗組網模擬圖,來源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航空航天產業的變革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從技術突破到政策賦能,從國內市場到國際競爭,這個行業的每一步都牽動著資本市場的神經。
對于投資者而言,航空航天ETF(159227)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布局工具——其跟蹤的國證航天指數覆蓋航空裝備、軍工電子等核心領域,前十大重倉股均為行業龍頭,且近五年年化收益率達32.18%。隨著"十四五"規劃進入收官階段,以及2027年國防建設目標的臨近,航空航天產業的確定性增長值得長期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