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殲-15艦載機終于裝上了國產渦扇-15發動機。這可不是小事兒,想想看,殲-15之前一直靠俄羅斯的AL-31F引擎撐場面,現在徹底翻身。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步子比殲10B足足晚了11年——殲10B早在2014年就用上了國產動力,殲-15卻磨嘰到2025年才跟上。啥意思?中國航空工業硬是甩掉了“俄制拐杖”,從此不再看別人臉色,發動機全鏈條國產化,航母編隊戰力飆升到新高度!
殲-15大家熟悉吧?那可是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的王牌艦載機,原型源自蘇-33,但改進后成了“海空獵手”。問題出在發動機上。
一開始殲-15全靠俄羅斯AL-31F,推力夠用,可隱患大著哩。每次出海訓練,引擎時不時出小毛病,維護還得靠俄方技術員。更鬧心的是,國際局勢一變,零件供應就卡脖子。2020年那會兒,俄烏沖突升級,俄羅斯對華發動機出口減半,殲-15機隊差點趴窩。海軍急得跳腳,國產渦扇-15成了救命稻草。
渦扇-15啥來頭?
它是中國航發集團的“爭氣彈”,專為隱身戰機殲-20設計,最大推力18噸,壽命超8000小時。比AL-31F強在哪?油耗降三成,推重比高一截,還自帶智能控制系統。簡單說,引擎一響,戰機就能玩高機動:快速爬升、急轉彎、短距起降,樣樣拿手。殲-15裝上它,航母甲板起飛距離縮短20%,這可是生死攸關的戰斗力。測試數據亮眼——2024年試飛中,渦扇-15讓殲-15掛滿導彈還飛出超音速,雷達都追不上。
為啥比殲10B晚了整整11年?根子在技術積累上。殲10B是陸基單發戰機,2014年就換裝渦扇-10發動機,進度快因為平臺簡單,風險小。殲-15不同,艦載環境苛刻:高鹽、高濕、劇烈震動,引擎得扛住航母搖晃和大海腐蝕。
早些年國產材料不過關,渦輪葉片易開裂,控制系統也抖不靈。航發團隊咬死攻關,2022年突破單晶葉片技術,2024年搞定海上適應性驗證。拖了這么久,但成果穩當——現在殲-15飛一趟頂過去三趟,維護成本砍半。
國產化意義大破天!以前買AL-31,一架殲-15引擎就花500萬美元,還得看俄羅斯心情。現在渦扇-15量產,單價壓到300萬,省下的錢夠造新戰機。產業鏈跟著起飛:西安航發廠24小時趕工,沈陽飛機公司同步升級生產線。專家拍板,中國航母戰力躍升——福建艦能帶更多殲-15,巡邏范圍擴到西太平洋。美國智庫已發報告,說中國海軍空中打擊力反超亞太對手。
更狠的是,渦扇-15技術下放普惠全領域。無人機、轟炸機都能受益,中國航空徹底擺脫“卡脖子”時代。海軍司令實地視察,豎起大拇指:“引擎在手,天下我有!”未來藍圖清晰——第六代艦載機已在路上,用渦扇-15變種推上馬赫3。全球航空界炸鍋:俄羅斯發動機商股價暴跌,歐美趕緊加碼研發。
中國航空人憋著一股勁兒,這回真成事。殲-15的引擎革命,不光是一場技術勝利,更是國家工業的底氣宣言。西太平洋的天,要換顏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