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推進城市更新與改造、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雅魯藏布江下游水利工程開工建設,2025年“兩重”建設共安排8000億元支持1459個項目……
進入“雙碳”目標加速落地的關鍵時期,中國政府不斷完善支持商用車更新和綠色運輸的政策體系,同時“硬投資”力度持續加碼,2025年基建領域呈現出諸多萬億級、千億級大項目啟動和推進,“大基建”與“新政策”相互疊加,為商用車產業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汽車總站網將從政策驅動、基建拉動、產業鏈升級、場景化研發以及能源補能站建設五個方面,結合官方產銷數據,深入剖析2025年商用車市場的機遇與挑戰,助力產業鏈各環節精準布局。
政策利好對商用車產業鏈的驅動作用
2024年7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對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類柴油貨車并更新購置新車給予平均每輛8萬元補貼,無報廢僅更新也可享受3.5萬元補貼;這一力度直至2025年初延續并擴圍至國四及以下標準,還首次將天然氣車型納入補貼范圍,同時允許部分車輛提前置換,整體補貼政策進一步增強,預計全年將帶來報廢和更新需求的穩定增長。
此外,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實施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和《關于推進實施焦化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要求清潔方式運輸比例不低于80%,不達標的企業需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運輸,這一“碳減排+提升清潔運輸”的強監管,必將推動新能源重卡和國六車型在混凝土、焦化、電力等行業的滲透率大幅提升。
地方層面,多省市結合中央政策,推出配套細則,例如江蘇省發改委、財政廳2025年針對商用車以舊換新細化補貼方案,對老舊營運貨車及新能源公交車動力電池更換給予高額補貼,并實行額度先到先得管理,有效壓實地方落實責任,推動政策落地。
2025年中國大規模基建項目對商用車需求的拉動作用
2025年“兩重”建設項目共安排8000億元支持1459個重大項目,涵蓋長江流域生態修復、沿線交通基礎設施、西部陸海新通道、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網等領域。這一“硬投資”無疑將直接拉動重型卡車、特種運輸車、工程車輛等商用車需求,特別是在水利、交通、管網施工等環節,對自卸車、泵車、攪拌車等車型的采購需求激增。
與此同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于2025年7月14—15日在北京舉行,明確要穩步推進城中村及危舊房改造,加快老舊管線改造升級,強化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這些城鎮更新項目將為輕型商用車、冷鏈配送車、城市維護車提供大量市場空間。
在西南地區,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總投資約1.2萬億元、工期20年(相當3個三峽工程),年發電量預計3000億千瓦時;工程建設期間,砂石、水泥、鋼材等物資運輸將形成長達數十公里的運輸鏈,對重型自卸卡車和特種運輸車輛需求超過50萬輛,構成超大規模的工程車輛市場。
行業如何利用好政策和需求拉動進行商用車產業鏈升級?
面對政策和投資雙輪驅動,商用車及其零部件企業需加快向智能化、電動化、數字化轉型。一方面,要依托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加快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的產品迭代,靈活調整生產線,實現“老舊國三國四車→國六及新能源車”的快速替換。
另一方面,可借助“兩重”建設項目的需求端契機,優化車身、底盤、動力系統的協同設計,提升整車可靠性與適應復雜工況能力。
在供應鏈層面,發動機、變速箱、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進入國產化快車道,多家零部件企業已布局氫燃料電池、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研發。通過與整車廠聯合攻關,推進“整車+零部件+智慧網聯”一體化創新,提高國產配套率,打破進口依賴。數字化制造和工業互聯網也將成為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重要手段,通過云計算、大數據、AI預測維護等,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升級。
大基建背景下的商用車應用場景適配性研發
在具體應用場景方面,企業應針對工程運輸、城配物流、礦山作業等不同工況進行車型適配性研發。例如,為水電工程開發超強承載、耐極端低溫的自卸卡車;為城市更新領域提供小轉彎半徑、高效換電的微卡和輕卡。以雅江下游水利水電工程為例,預計將對商用車與工程機械需求的拉動作用明顯,包括挖掘機與裝載機、混凝土機械、瀝青攤鋪機、壓路機、平地機。適配性開發方面,高原特色與內燃機適配性,需要考慮高原薄氧對動力的影響、匹配高增壓比渦輪增壓、雙級增壓,高原低溫低壓氣候需要考慮燃料系統優化。
開展風光儲+充電站綜合能源補能站建設
結合西部地區豐富的風能、光伏資源,商業化推進“風光儲+充電”一體化補能站示范項目。企業可與能源集團、地方政府合作,在水電站、沿海港口、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場所建設涵蓋風電、光伏、儲能、充換電的綜合站點,實現新能源商用車“就地”充電與電池更換,提升運營效率,降低場站建設和運維成本。
這種“能源+交通”融合模式,不僅能提升充電基礎設施覆蓋率,還可在“雙碳”路徑中產生“負碳”效應,形成全新商業模式。
政策+基建驅動下的2025年商用車行情分析
據汽車總站網統計,2025年上半年全國商用車累計產量209.9萬輛、銷量21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7%和2.6%;其中6月產銷分別完成35.4萬輛和36.9萬輛,環比分別增長5.3%和10.3%,客車與貨車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行業保持溫和復蘇態勢。
對比2024年同期,2024年上半年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00.5萬輛和206.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和4.9%。由此可見,2025年在“雙驅”合力下,產銷增速進一步加快,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車和高端卡車細分市場,增長動力更為凸顯。
結論
2025年,在國家“以舊換新”“超低排放”政策持續發力和“8000億元兩重建設”“超萬億雅江水電”等硬核投資拉動下,商用車產業鏈正迎來結構性增長新階段。對于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及配套服務商而言,緊抓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需要在新能源化、智能化、場景化和能源融合方面加快創新與布局,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千億級、萬億級項目帶來的海量運輸需求與“雙碳”轉型壓力,商用車行業唯有以技術驅動與產業協同為路徑,才能真正將政策與投資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