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是一種以小腦體積縮小、神經元丟失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眼球震顫等。中醫認為小腦萎縮與腎精虧虛、髓海不足、痰瘀阻絡等因素密切相關。本文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專方專藥、外治法等方面綜述中醫對小腦萎縮的認識及治療進展,為臨床提供參考。
小腦萎縮是一種以小腦體積縮小、神經元丟失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眼球震顫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西醫治療小腦萎縮尚無特效方法,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中醫在治療小腦萎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近年來相關研究逐漸增多,本文就中醫對小腦萎縮的認識及治療進展進行綜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小腦萎縮屬于“痿證”、“顫證”、“癡呆”等范疇,其病因病機復雜,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腎精虧虛: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失所養,發為小腦萎縮。
脾胃虛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濡養腦髓,發為小腦萎縮。
痰瘀阻絡:痰濁、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腦髓失養,發為小腦萎縮。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小腦萎縮強調辨證論治,根據患者不同的癥狀、體征、舌脈等進行辨證分型,常見證型包括:
腎精虧虛型: 共濟失調,步態不穩,言語不清,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舌淡苔白,脈沉細。
脾胃虛弱型:共濟失調,肢體無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
痰瘀阻絡型:共濟失調,肢體麻木,言語謇澀,頭暈目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