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派雅逸美學有別于江南文化的精致婉約,是在開放的海洋文明與城市商業文化傳統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具有中西交融、務實和精雅并存的南方文化特質。
清代一口通商時期,廣州作為中國唯一對外通商的口岸城市,經濟繁榮,商賈云集。十三行行商階層逐漸崛起,他們既活躍在商業舞臺上,又徜徉于文化藝術領域。從奢華的宅邸到精致的日常用品,從書畫雅集到花船飲宴,行商們熱衷于和文人士大夫交往,借此拓展人生場域,提升文化地位。他們在園林、戲曲、飲食、娛樂乃至書畫鑒藏、書籍刻印等方面都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他們對雅文化的追隨、仿效,對逸樂生活的多樣化演繹,凸顯出中西交融背景下南方口岸城市獨特的士商關系和文化特質。
2025年5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廣州事情》一書,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史料,勾勒出舊時廣州的生活圖景。透過本書,我們可以回溯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行商的日常生活場景和文化交游活動,了解他們在商業與文化之間的平衡之道,品味廣州城市雅逸美學的豐富內涵。
《廣州事情》
王美怡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2025-5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王美怡在自序中寫道:“廣州城地勢開陽,獨占日月精華,暗蘊山海雄風。它的故事從南嶺穿越梅關古道,在珠江的槳聲帆影里回蕩,而后奔騰入海,直達遠洋。這是一個風起云涌、靜水流深的故事寶庫,山川地理、自然風物、人物更迭、時代風云皆是故事生長的土壤和原材料。珠江水長,海天無量,這是城市宏大的背景、序幕,也是它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5月27日下午,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廣州事情》作者王美怡與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做客楠楓書院,講述“雅逸美學與清代廣州士商生活史”,為我們揭開千年商都被遺忘的風雅底蘊。廣東人民出版社營銷高級經理、廣州市全民閱讀推廣聯盟成員董芳擔任現場主持。
嶺南文化新講第三十一講主講嘉賓朱曉秋(左)、王美怡(中),主持人董芳(右)。(圖 / 吳升銳 攝)
何為粵派“雅逸美學”?
雅逸美學是自由與浪漫的生活態度,它藏在日常的縫隙里。
雅逸美學是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核心的主題之一。從魏晉南北朝的陶淵明開始,到宋代的宋徽宗、蘇東坡、黃庭堅,再到明代的張岱、袁宏道,民國時期的林語堂、周作人,雅逸美學的脈絡貫穿在整個中國文學史的暗脈里面。如果把雅逸美學的元素剔除,中國文學史就少了很多光彩。這種對自由、浪漫、超越的追求,再往前追溯一點,包括屈原、莊子等人,他們都稱得上是雅逸美學的貫徹者。
在明清士大夫的生活中,“逸樂”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甚至衍生成一種新的人生觀和價值體系。臺灣學者李孝悌提出:“在習慣了從思想史、學術史或政治史的角度,來探討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后,我們似乎忽略了這些人生活中的細微末節,在形塑士大夫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結果是我們看到的常常是一個嚴肅森然或冰冷乏味的上層文化。缺少了城市、園林、山水,缺少了狂亂的宗教想象和詩酒流連,我們對明清士大夫文化的建構,勢必喪失了原有的血脈精髓和聲音色彩 。”他在研究中發現,“在官方的政治社會秩序或儒家的價值規范之外,中國社會其實還存在著許多異質的元素,可以大大豐富我們對這個文化傳統的理解。”
槳聲艇影里的珠江。( 圖 /王美怡提供 )
明清士人從“閑隱”的理念入手,在科舉、仕進的價值觀之外,發展出一套極為繁復的生活方式,建立了一套新的生活美學,并以此自我標榜,對抗世俗的世界,進而試圖用這種新的生活美學來參與社會文化的競爭。除了山川旅游、詩酒酬唱、歌舞笙簫外,對玩物的耽溺,也是士大夫雅文化的要素,以此來營造生活情境,作為個人生命的寄托,從而構成了一種文人式的閑賞文化。
明清文人所建構起來的這套“雅”生活文化,經過文人的不斷充實與渲染,發展成為社會上的一種優勢文化。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尤其是商人階層,往往刻意跟隨、仿效這套生活文化,試圖以此裝飾、豐富自己的生活形態,從而構建起新的士商關系,造成文化與經濟的流動、交換,借以提升商人的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這些商人以商養文,亦商亦文,他們與文人的交往,也從客觀上改變了城市的文化生態和格局。
與傳統史學聚焦王朝更迭不同,王美怡選取了一個看似邊緣的視角來切入廣州城市史研究。她以女性學者的敏銳,從道光年間學海堂山長、著名書畫家謝蘭生的《常惺惺齋日記》,清代廣州文人詩文和筆記小品,西方人在廣州的回憶錄等歷史的邊角碎料中,拼接出清代廣州士商的生活面貌,進而指出,粵派文化的雅逸美學跟京派文化的雅逸美學和海派文化的雅逸美學有很大區別。
《廣州事情》書影
廣州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城市,從秦漢開始,兩千多年來對外貿易長盛不衰。特別是清代,廣州因一口通商而經濟繁榮,作為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熏染的貿易城市,十三行行商在粵派雅逸美學的形塑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十三行行商在一口通商以后的財富達到頂峰,他們富甲天下,但向往亦商亦儒,急需在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的秩序中尋求身份突破。因此,他們樂于資助文人刻書,如潘仕成出資刻印了《海山仙館叢書》,伍崇耀傾力刻印《粵雅堂叢書》。
行商們還熱衷于書畫鑒藏。清代廣州是收藏石濤作品最多的城市,石濤很多的精品字畫都被行商收藏。行商潘正煒根據自己的書畫藏品編成《聽帆樓書畫記》,后又編成《聽帆樓續刻書畫記》,僅此兩書開列的藏品,已屬驚人。此外,行商還延請名士駐園創作,如詩人張維屏長居潘家南墅,謝蘭生在伍家園林中有自己的專設居所。行商通過和文人雅士的交游活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話語權。
粵派雅逸美學有別于江南文化的精致婉約,是在開放的海洋文明與城市商業文化傳統背景下逐漸形成的,具有中西交融、務實和精雅并存的南方文化特質。
全球貿易舞臺上的行商生活美學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因一口通商制度帶來的便利,廣州經歷過商業繁榮、財富臻于頂峰的黃金時代。洋商們認為廣州商人講規矩、有契約精神,樂于與廣州商人做生意。以十三行行商為代表的的清代中晚期廣州商人通過海內外貿易獲取了巨額財富之后,開始追求奢侈的文化消費。例如,以行商盛宴款待洋商。
《廣州事情》中提到,美國商人亨特在回憶錄《廣州番鬼錄》中詳述了商人潘仕成在自己的宅第海山仙館所設的令人驚艷的豪華宴席,數十道粵菜與西餐餐具并存,絲綢、夷茶作禮,盡顯“禮儀之邦”的交往智慧。
清末,穿著各色化裝舞會服飾的外國人,在沙面粵海關稅務司前留影。 ( 圖 /王美怡提供 )
商人與文人之間的交往亦充滿風雅之美。據謝蘭生《常惺惺齋日記》中所記,行商不僅熱衷于邀約文人去花埭賞花、海幢寺賞梅、荔灣湖泛舟,逢年過節亦以茶、花為禮與文人相互往還。以財富滋養文化,在務實底色之上書寫風雅,建構起南方生活美學的豐富細節。
作為奢侈生活的組成部分,行商們廣建園林別墅,主動與士人交往,招徠文人墨客,以習儒者之氣。如潘仕成的海山仙館、潘正煒的聽帆樓、伍崇曜的遠愛樓等,都是行商們邀集文人名士詩文酬唱、鑒賞書畫、獲取文化信息之所。著名的行商潘家子孫熱衷于建構園林,如潘有為的六松園、南雪巢、橘綠橙黃山館、看篆樓;潘有度的漱石山房、義松堂、南墅;潘正興的萬松山房、風月琴樽舫;潘正衡的晚春閣、黎齋、菜根園;潘正亨的海天閑話閣;潘正桂的三十六草堂;潘飛聲的花語樓;潘正煒的清華池館、秋江池館、聽帆樓……
《廣州事情》書影
大量關于潘家、伍家等有代表性的十三行行商家族日常生活的史料表明,由于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風向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在商業文化的基礎之上衍生出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城市文化傳統,呈現出士與庶、雅與俗、官與商的多維文化切面。“逸樂”二字最能概括當時的城市上層社會生活特征。行商們通過多種載體和途徑極力拓展人生場域,提升社會地位和名望。他們在園林、戲曲、飲食、娛樂乃至書畫鑒藏、書籍刻印等方面都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他們對雅文化的追隨、仿效,對逸樂生活的多樣化演繹,凸顯出中西交融背景下南方口岸城市獨特的士商關系和文化特質。
目光向下:呼喚“雅逸美學”的現代復興
事實上,廣州的雅逸美學并未隨著十三行的衰落而消亡,它在當代正以 新的形式蘇醒。
王美怡指出,廣州以人字拖、大排檔、紅色省凳作為文化符號,實質彰顯的是這座城市在世俗煙火中的“逸氣”。而這種逸氣正是來自這個城市在漫長的中西貿易中逐漸形成的文化傳統。“文化流淌在城市的血液里面,是城市的根脈所在。廣州文化有靜水流深的東西,我們經常說廣州人很淡定,這個淡定來自哪里?就是在一口通商時期它見過世面,接觸過很多異域文化。這個城市有它特有的粵派文化的根基的,是有文化底氣的,但它有別于傳統儒家文化。”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指出,廣州博物館的項目“消失的名菜”,從廣東古文獻中搜集到的“西施醉月”“銀河夜月”這樣的菜名,大氣、浪漫,顯示出深厚的粵派文化根基。
朱曉秋(左)和王美怡進行精彩交流。(圖 / 吳升銳 攝)
面對廣州的雅逸美學傳統,王美怡坦言,現代廣州“務實有余,浪漫不足”,需從嶺南文化寶庫中獲取新的文化滋養和美學支撐。陳恭尹“九州南盡水浮天”的豪邁壯闊,黎簡“山作其骨海作聲”的雄直樸野,乃至粵劇紅線女唱腔的文學與聲樂之美……這些粵派文化中的明珠應該被重新擦亮,滲透進當代廣州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她提及《廣州事情》的寫作動機:“把文化寶庫里面的真金美玉一點點挖出來寫到書里面,我希望它慢慢被讀者接受,慢慢放光,讓我們知道我們的廣州文化是很有底氣的,在世俗之外,還有雅逸之美留存。”
《廣州事情》書影
廣州從不抗拒煙火氣,卻在務實中滋養著“滿身明月大江流”的浪漫豪情與“珠江水長,海天無量”的開闊悠然。當個體生命沉靜回望,美的觸覺便會蘇醒。這或許是我們置身“內卷”時代借回望歷史獲得的精神支持。
嶺南文化新講第三十一講
雅逸美學與清代廣州士商生活史
南方傳媒
《隨筆》雜志、廣東人民出版社、楠楓書院
主講嘉賓
王美怡,作家,學者,現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廣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廣州城市史研究、嶺南文化研究和歷史文學創作。著有被譽為“最美廣州讀本”的《廣州沉香筆記》,主編《近代廣州研究》《廣州歷史研究》《海外文獻中的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斷代史研究》等叢書。
朱曉秋,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文物博物研究館員,第六屆廣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廣州市博物館協會副秘書長兼文創與數字化專委會主任。主要從事博物館近代史的展陳與宣傳推廣工作,主持或者參與策劃的展覽超過100個,在《文博學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
主持嘉賓
董芳,廣東人民出版社營銷高級經理,廣州市全民閱讀推廣聯盟成員,文化自媒體“小卷i讀”主理人。
作者丨張譯天、唐明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