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又愛又憎的榴蓮
撰文 | 河邊的卡西莫多
審校 | 劉六七
1433年,航海家鄭和結束了他人生最后一次遠航。在過去的近30年里,他率領的船隊足跡遍布東南亞,也拓寬了當時中國人的視野。在船隊中,有一位名為馬歡的通事,原本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卻因為在旅行中寫成了旅行游記《瀛涯勝覽》,詳實地記錄下了在海外諸國的見聞,因此成為了研究東南亞和南亞歷史的重要人物。
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鄭和文化館中航海船隊的復原場景(圖片來源:馬六甲鄭和文化館)
當船隊走到蘇門答刺國時(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一行人見到了一種長在樹上的果子,馬歡在書中記載為:
“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栗。”
“賭爾焉”正是榴蓮,這個發音來自當地對榴蓮的稱呼,意為“帶刺的果子”,后來榴蓮的英文durian同樣也是這個詞,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正式記載了榴蓮。
有趣的是, “榴蓮”這個名字也來自durian,經由泉漳話借入成為中文詞語。點擊音頻,可以收聽不同語言中“榴蓮”的發音(音頻來源:forvo.com)
幾十年后,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也開到了馬六甲海峽,榴蓮也出現在了歐洲人的眼中。不過與“若臭牛肉之臭”卻又“甚甜美好吃”的認識不同,西方人對于榴蓮并無好感,甚至將其看成當地人愚昧落后的標志。直到又過了三百年,當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在馬來群島生活了8年之后,他才終于承認“榴蓮是值得你特地到東方經歷一下的人生大事。”
榴蓮(
Durio zibethinus),又叫榴梿,別名麝香貓果,是錦葵科榴 梿 屬的物種。雖然榴蓮與菠蘿蜜還有面包果長相形似,但其實與二者親緣關系并不近,反而是與棉花、秋葵以及可可同屬一個植物家族。
雖然榴蓮和菠蘿蜜外形很相似,但榴蓮是錦葵科植物,而菠蘿蜜是桑科植物,反而與桑葚和無花果親緣關系更近(圖片來源:@bigbasket_com)
榴蓮原產于東南亞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島等地,作為一種典型的熱帶雨林植物,想要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并不容易,所以在演化過程中,榴蓮漸漸“掌握”了三種技能,這也讓它最終成功征服了人類的味蕾。
榴蓮的第一個技能,就是老莖生花,這也算是雨林植物的一項常規武器,也就是它的花朵主要集中在老枝和樹干上。這是因為熱帶雨林植物競爭激烈,樹木分層現象很明顯,將花朵開在相對空曠的中間區域,更容易被昆蟲發現,有利于繁衍后代。
老莖生花也給榴蓮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粗壯的樹干能承受更重的果實,這就讓榴蓮的果實可以變得非常大(圖片來源:hooikhawandsu.com)
選擇好了開花位置,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吸引誰來給自己授粉,榴蓮的技能就是“量大管飽”。它的合作對象主要是蝙蝠,在午后榴蓮開始開花,到了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榴蓮花中的花粉粒開始成熟,這也是蝙蝠開始出沒的時間。蝙蝠會用自己卷曲的舌頭舔食花粉,在不斷重復這個過程中也就幫助榴蓮完成了授粉。而到了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完成授粉花朵的花萼、花冠和雄蕊都會脫落,只剩下雌蕊附著在花托上,等待著變成果實。
榴蓮樹每年開花兩次,結果兩次。一棵榴蓮樹可以在繁殖季中先后開出上千朵花,最終孕育出幾百個果實。在人工種植的果園,工人們只會留下其中的1/3,以確保剩余的果實有充足的營養。
正如大部分錦葵科植物一樣,榴蓮的花朵其實也非常漂亮(圖片來源:pinterest.com)
既然果實已經成熟,那么榴蓮為了繁衍就需要考慮下一個問題了,誰幫助自己傳播種子。由于榴蓮樹的特性,它的種子不能掉落在母樹的附近,否則很容易和母樹爭奪養分。榴蓮把目標盯向了森林中那些能夠大范圍移動的動物,這也就形成了它的第三個技能“糖衣流星錘”。
榴蓮的果實外面長滿了尖刺,這正是它的防御手段,警告著所有動物不要對未成熟的果實有非分之想。而只有當果實成熟,從枝干上掉落地上之時,“流星錘”才會變成禮物,露出里面香甜的果肉和濃郁的氣味,吸引著猩猩、猴子、松鼠、犀鳥、大象甚至陸龜的到來,它們在品嘗美味果肉的同時,順便將種子帶往更遠的地方。
對于這種營養豐富的水果,野生動物自然不會錯過。婆羅洲紅毛猩猩(
Pongo pygmaeus)尤其喜歡榴蓮,甚至會直接在榴蓮樹上做巢(圖片來源:researchgate.net)
在沒有遇到人類之前,榴蓮就這樣默默在雨林中存在了上千萬年。而在遇見人類之后,它的命運也迅速發生了改變。東南亞當地的居民很快就接受了榴蓮,榴蓮從雨林中走出,逐漸擴散到了緬甸、泰國和斯里蘭卡等國家,它也成為了當地人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泰國民間有句俗語:“榴蓮出,紗籠脫”,意思是當榴蓮上市的時候,哪怕把身上的衣服典當了也要去吃;“砍不斷的江水,藏不住的榴蓮”則是馬來半島的諺語,榴蓮就像是真相,不可能永遠被隱藏。
整個榴蓮屬大約有30多個物種,除了最常見的榴蓮,還有至少8個物種的果實也能食用。圖為榴蓮屬的紅殼榴蓮(
Durio dulcis)(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為了吃到好吃的榴蓮,人們從種子培育改成了無性繁殖,通過壓條、嫁接和扦插等方式,不斷培育出口感更穩定、產量更高的榴蓮品種。幾個主要的榴蓮生產國在采摘榴蓮上存在差異,形成了各有千秋的景象。在泰國,工人們會爬上幾十米高的榴蓮樹上,用割刀把果實砍斷,樹下的人要眼疾手快地甩出麻袋,把榴蓮穩穩地兜進袋中。而在馬來西亞,當地人更喜歡等榴蓮“瓜熟蒂落”,會提前把榴蓮綁上繩子,當榴蓮成熟之后只要提溜繩子就能得到完整的果實。種植園內的人更是掌握了榴蓮成熟的規律,榴蓮一般會在凌晨4點和下午3點前后更容易掉落。
當然,現在也可以用機器手臂和無人機幫助采摘榴蓮(圖片來源:future-business.org)
之所以在采摘方法上有差異,其實也與不同國家種植的品種有關。越南、泰國更喜歡種植外硬內軟、吃起來有嚼勁的榴蓮;而馬來西亞人更喜歡軟糯香甜、自然成熟的果實。通常榴蓮品種的命名,是在經過注冊認證后,以榴蓮英文(Durian)首字母D后加上一個數字來進行編號,比如D197是“貓山王”,D24是“蘇丹王”,D200是“黑刺”,目前這個編號已經排到了D232。
一間超市中販賣著多個品種的榴蓮(圖片來源:Whetstone Magazine)
不過還有很多品種,當地人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去注冊編號,比如產量比較低,或者品種認定比較困難,甚至干脆就是單純不想去注冊。這就讓很多去東南亞旅游的人多了一種樂趣:專門去一趟榴蓮種植園,去品嘗味道獨一無二的新鮮榴蓮。
在所有的水果種類里,恐怕沒有任何一種其他水果能像榴蓮一樣,讓愛它的人瘋狂迷戀,討厭它的人避之不及。在東南亞很多公共場所內,會明令禁止食用或攜帶榴蓮,澳大利亞甚至還曾經出現過因為榴蓮氣味導致學校緊急疏散的案例,這正是與它果肉中復雜物質有關。
在新加坡的地鐵站內,都會有這樣明顯禁止攜帶榴蓮的標識牌(圖片來源:usatoday.com)
榴蓮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也就有了“一個榴蓮三只雞”的說法。除此之外,榴蓮果肉中還含有多種揮發性的物質,特別是含硫化合物。這些氣味原本是為了吸引動物們的吸引力,但當氣味過于濃郁的時候,就被很多人厭惡了。
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吃榴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以前并不產榴蓮,能夠吃到的榴蓮果肉已經不太新鮮了,氣味當然也不可能太好。榴蓮是一種極其怕冷的植物,其種植的北線不超過北緯19°,所以即使明代中國人就已經接觸了榴蓮,科學家們還在1958年將榴蓮引種至國內。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榴蓮完全就是一種陌生的外來水果,中國人對其缺乏了解。
榴蓮中含有少量的乙硫醇,人類對這種氣味異常的敏感,空氣中僅含五百億分之一的乙硫醇時就能夠察覺。家用的液化石油氣中會添加乙硫醇,是為了在氣體泄漏時可讓人警覺到,以避免火災和爆炸的發生(圖片來源:acs.org)
正是受限于產地,榴蓮不可避免的成為了一種昂貴的水果。不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我國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目前在海南和云南,國產榴蓮已經成功掛果。根據統計,目前海南榴蓮掛果面積約4000畝,產量約260噸。雖然暫時這點產量,與每年進口上百萬噸新鮮榴蓮的進口量相比,完全不值一提。但國產榴蓮的潛力非常明顯,未來想要實現“榴蓮自由”并非遙不可及。
國產榴蓮的一大優勢是“樹上熟”,果肉會更軟糯、甜度更高。目前我國果農和科學家已經對榴蓮的催花、壯果等過程積累了大量經驗,不過臺風、氣溫和品種等問題也制約著我國榴蓮種植產量(圖片來源:asiafruitchina.net)
正因為現在的榴蓮價格不菲,挑選整個榴蓮又像是拆盲盒,打開之前不知道榴蓮是會“報恩”還是會“報仇”。那么掌握一些挑選榴蓮的技巧還是需要的,總結下來可以概括為望、聞、問、切。
望首先觀察榴蓮的果形,通常來說榴蓮會有5房肉,選榴蓮時要選形態均勻的,這意味每個果瓣都發育良好,每一房的果肉都比較飽滿。另外要選表皮沒有蟲眼,沒有裂口,果柄新鮮的果實。
這不是苦瓜,是一個“報仇”的榴蓮。其實從外形可以看出,這個榴蓮體態過于纖細,不容易出果肉(圖片來源:@Facebook)
聞用鼻子聞榴蓮膨大的部位或底部,味道不能過淡也不能過濃,透過果皮散能聞到香氣的果實說明成熟度剛剛好。
問詢問或者查看榴蓮的品種,不同品種間的品質和價格差異比較大,要選擇知名度比較高或者品質比較穩定的品種。
切用手去捏一下外殼上的刺,如果兩個刺可以輕松捏在一起,說明果皮已經十分柔軟,里面的果肉已經成熟。另外可以搖一下整個榴蓮,如果感受到里面的果肉剛好能夠晃動,就說明成熟度剛剛好。
挑選榴蓮可以查看的部位(圖片來源:泰王國駐華大使館官網)
當然,如果上述的手段還是不能確定選擇哪個榴蓮,還可以使出賽博玄學,讓AI來幫助挑選。
已經有很多人嘗試過利用AI挑選榴蓮,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挑選榴蓮的APP(圖片來源:APP STORE)
參考資料:
[1] Brown, Michael J. (1997). Durio – A Bibliographic Review. 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IPGRI). ISBN 978-92-9043-318-7.
[2] Teh, Bin Tean; Lim, Kevin; Yong, Chern Han; Young, Cedric Chuan; Rao, Sushma Ramesh; Rajasegaran, Vikneswari; Lim, Weng Khong; Ong, Choon Kiat; Chan, Ki; Cheng, Vincent Kin Yuen; Soh, Poh Sheng; Swarup, Sanjay; Rozen, Steven G.; Nagarajan, Niranjan; Tan, Patrick (9 October 2017). "The draft genome of tropical fruit durian (Durio zibethinus)". Nature Genetics. 49 (11): 1633–1641.
[3] 楊曉洋. 東南亞水果獵人[M]. 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20.03.
[4] 王海蘊.從榴蓮到貿易的聯通[J].財經界, 2019.DOI:CNKI:SUN:CJJI.0.2019-05-028.
[5] 辛曙麗,劉永華,陳慶河.中國榴蓮產業發展現狀·研究進展及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
[6] 吳曉慧,鄧會棟,李斯宇,等.榴蓮果實主要成分及分子標記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學, 2023, 43(4):22-28.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23.04.005.
[7] 余海秋.由"瘋狂的榴蓮"說開去[J].世界知識, 2017(12):2.DOI:CNKI:SUN:SJZS.0.
[8] 丹若. 榴蓮飄飄“味”難忘[J].百科知識(2021年第24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1:203.
[9] 憐青.榴蓮暗戰[J].看世界(2023年第14期).看世界雜志社.2023:115.
[10] The Lore and Legend of Durian.https://www.whetstonemagazine.com/journal/the-lore-and-legend-of-durian
[11] Why the stinky durian really is the ‘king of all fruits’.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the-stinky-durian-really-is-the-king-of-all-fruits-233872
[12] Fans Sour on Sweeter Version of Asia’s Smelliest Fruit.https://www.nytimes.com/2007/04/08/world/asia/08durian.html
[13] What Is Durian? https://www.foodnetwork.com/how-to/packages/food-network-essentials/what-is-durian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