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被老祖宗稱其“肉中人參”,從商周“太牢”祭祀到《齊民要術》的烹法,再到《紅樓夢》里配著羊肉湯的胭脂鵝脯,這紅肉從來不止于“味”,更藏著飲食密碼。
夏天吃羊肉,更是獨樹一幟的吃法了。
其實始于堯舜、盛于徐州的伏羊節,早將這份溫熱藏進三伏天,用一碗熱湯應和著“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古諺和養生法則。
湖北小藍鯨酒店深耕養生美食的理念早已在行業樹立了標桿。而其堅持五載的伏羊宴,從最初的匠心耕耘,到如今影響越來越大,恰是時代養生浪潮的生動注腳。
小藍鯨的獨到之處,在伏羊節這一傳統節日之時,借伏天陽氣升騰之勢滋養身心,又守美味之本,以精湛廚藝喚醒食材本真風味。這份對“養生不違口腹之欲,美味不失健康之旨”的極致追求,不僅讓伏羊宴超越了普通宴席的范疇,更成為連接傳統養生哲學與當代生活方式的橋梁,在煙火氣中詮釋著“食養同源”的深刻內涵。
作為深耕美食文化、信奉“吃對即養生”的博主,有機會感受了一次伏羊宴帶給我的震撼。
01
時令先聲:以清潤之味啟養生序幕
健胃時令果,奉上了養顏葛根汁,這杯循時令而生的甘醇,藏著天然潤燥的智慧——葛根中的異黃酮與總黃酮,既是抗氧化的“衛士”,亦是呵護心血管的“良友”。溫熱入喉,恰如給脾胃一場溫柔的喚醒,消解伏天的黏膩滯重。
輔以西瓜、葡萄、桂圓等鮮果,便將維生素與礦物質的豐饒融入序曲。甜潤果香刺激唾液與胃酸分泌,既不讓空腹感失了分寸,又讓食欲在恰到好處的期待中漸起。這看似簡單的開場,實則是對“食序”的深諳——以清潤為先,為整場養生宴鋪就平衡的基調。
02
頭湯立骨:一碗溫陽湯里的古今相和
燉盅啟蓋的剎那,清湯灘羊的鮮香便撲鼻而來。按小藍鯨劉國梁老總所授之法,佐以香菜后大口喝湯。奶白湯汁裹挾著羊肉的溫補之力,以霸道暖意驅散暑氣,些許胡椒打開塵封的味蕾,讓羊肉的鮮美直抵內心,從而起到溫陽化氣,逼出盛夏體內深藏的寒濕。
這道湯的完美,得益于所選寧夏灘羊,灘羊生于鹽堿灘,飲弱堿之水,食百種草料,肉質毫無膻味,恰應伏天“食陽而不燥”之需。而清燉之法最顯本味,一碗湯里,藏著中國人“順時養生”的思想,借伏天陽氣最盛之時,以羊之溫補,補人體虛耗,除去體內寒氣,讓美味與養生在滾燙中達成共識。
03
冷味藏道:于靜雅中見平衡之智
養心蓮子米帶著青殼外衣登場,輕剝慢嚼間,清苦回甘直抵心田,恰解夏日心火過盛之擾,如李漁論食蟹“若人剝而我食之,則味同嚼蠟”之理,獨品這份清涼,方知對食材的敬畏之心的難能可貴。
生津時蔬,時蔬生食則是對“鮮活”的極致堅守,五顏六色的脆嫩絲縷,最大程度留存著抗氧化活性,讓自然的饋贈以最本真的姿態滋養身心。
而健腦鵪鶉更是將“藥食同源”演繹得淋漓盡致。性平味甘的鵪鶉肉,補五臟、益中氣,低膽固醇的特質適配夏日代謝之需,越嚼越香的鮮香透味鹵味中,藏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養生覺醒——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對身體的精準呵護。
涼菜中壓軸的手抓羊肉,盡顯西北豪爽,卻暗合養生要義。清水白煮,僅以姜蔥鹽提味,肉自帶鮮甜,蘸椒鹽或蒜泥而食風味最佳。蒜泥性溫殺菌、解膩開胃,溫而不燥,與羊肉的溫補形成巧妙制衡,恰是“大味至簡”的養生哲學。而調制的蒜醬,帶著蒜粒的清脆,味道的醇厚和豐腴鮮美的寧夏灘羊相碰撞,吃起來那個過癮,真的直教人此生無悔。
04
熱菜承脈:在煙火中續養生華章
熱菜上桌,便成了一場“補與衡”的精妙交響。透味鮑魚與回味山蛙,以高蛋白低脂肪的特質為身體充能;鴿蛋海參則以“海參膠原+鴿蛋精華”的組合,滋陰潤燥,呼應伏天補水之需。
鹽池灘羊肉串堪稱點睛之筆。外焦里嫩的肌理間,油脂香與肉鮮完美融合,入口的鮮嫩和鮮辣,讓味蕾得到極大的撫慰。燒烤的煙火氣里,藏著對“走地羊”的精準選擇——寧夏灘羊善動少脂,肉質緊實,應和中醫“動則生陽”之理,補陽而不滯膩,讓遠古的烹飪智慧與現代養生需求撞出火花。
再看養顏牛筋的膠原蛋白、健脾益氣的珍珠米圓溫潤、剁椒鱖魚無辣不歡的鮮活、富硒土豆滋味濃厚的抗氧化之力、清熱土黃瓜的潤燥……每道菜皆有其“使命”。養生宴的配菜則各司其職,或補氣血,或平燥性,或添微量元素。即便是營養密度很高油燜小龍蝦的“偶爾放縱”,亦是對“養生非刻板”的通透注解——在滋補與平衡間,讓美味成為健康的載體。
益氣燜灘羊則是對鹽池灘羊串的攜手并進了。
灘羊紅燒,對擅長燒菜風味的湖北人來說,是最友好的烹飪方式,契合著《呂氏春秋·本味篇》里的“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燜燒之法它巧妙利用火候對食材味道轉化與提升作用,更好的體現了灘羊肉質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特點,充分釋放了灘羊的滋味之美和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作用。
05
終章歸真:原湯化食里的生命認知
伏羊宴最后一道主食是羊肉原湯面,吃過了羊肉的豐腴肥美,再用燉羊的老湯與綿柔面條相融,便成了“原湯化原食”的生動實踐。
而我卻情不自禁將那味美得令人銷魂的手抓羊肉蘸醬放入了面湯之中,頓覺鮮香四溢。不由得又大口喝湯起來,那酣暢淋漓之感,仿佛吹著大西北曠野的風。熱湯入喉,暖意從脾胃蔓延至四肢,那說不盡的“鮮美之味”,既是五味調和的平衡之道,更是對“食養”最樸素的詮釋。
而與之匹配的小米黃精粥,小米養胃,黃精補氣養陰,一碗下去,給這場養生宴畫上超溫柔的句點。
從啟幕到終章,這場伏羊宴早已超越了“吃”的范疇,它是時令與食材的對話,是傳統智慧與現代需求的共鳴。
伏天吃羊?這口“反季的暖”藏著中國人最通透的飲食智慧。從中醫看,夏天人體表面陽氣足、內里偏虛,易受寒濕侵襲,羊肉性溫,能借三伏天的自然陽氣排出體內寒濕,適合體寒、濕氣重的人。
想體驗“伏天食補”的魅力,可以去小藍鯨感受下這場養生盛宴!
伏天吃羊,吃的是一口鮮,品的是一份智,暖的是一顆心。當我們嘗到的是羊肉的鮮,悟到的是“順勢而為”的通透,焐熱的是在快節奏生活里漸漸冷卻的對自我的關照。伏羊宴的終極意義,或許正在于此:讓我們在煙火升騰中,重新讀懂自然的時序,也讀懂身體與生活最本真的和諧之道。
作者簡介:李繼強,美食博主,烹飪高級技師。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湖北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特聘美食研究員,武漢商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金梧桐中國餐廳指南評委。武漢市作家協會會員,《吃的智慧》和《食見生活》作者。
《食話強說》同步
視頻號、抖音號、網易號、
小紅書、大眾點評、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羅一聞
圖文編輯:追光工作室
攝影技師:周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