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
根據中國7個不同區域代表性城市多中心慢性鼻竇炎(CRS)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表明,中國人群CRS總體患病率為8%。目前醫學界與公眾對于CRS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足。患者初期多忽視癥狀,隨著病情進展,不僅易引發嗅覺功能障礙,還會增加哮喘、慢阻肺等疾病發生與惡化的風險。由于早期認知欠缺,患者就醫時病情往往較嚴重,此時藥物或手術治療效果均不理想,導致疾病反復發作、難以根治。因此,強化對CRS的認知,在疾病萌芽階段及早進行有效干預,尤為關鍵。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劉爭教授帶領團隊開展“基于免疫病理學特征的慢性鼻竇炎精準診療策略的構建與應用”研究。歷經20余年,整合“產學研用”各方力量,全力開展攻關,成功構建了CRS精準診療體系,并積極推進其臨床應用,取得諸多原創性成果。該研究榮獲2024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為此,本刊特別邀請劉爭教授分享這項研究背后的科研歷程與心得體會。
▍創新突破:重新定義疾病認知
“傳統觀點認為,CRS主要由嗜酸性粒細胞炎癥驅動,這一理論在國際文獻和主流教科書中被廣泛認可。但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部分患者采用標準治療方案后療效不佳。”劉爭教授指出。這一現象也促使了劉爭教授帶領團隊深入開展研究,通過對大量中國患者的病理學分析,結合先進檢測技術,發現中國CRS患者在免疫細胞炎癥類型、炎癥因子表達及細胞信號通路等方面,與西方人群存在顯著差異:白種人CRS主要表現為嗜酸性粒細胞炎癥,而中國約50%的患者表現為更強的中性粒細胞性炎癥。
由于中國人嗜酸性粒細胞炎癥發生率遠低于西方人群,直接采用國際現有CRS治療方案,預計約50%的中國患者難以獲得理想療效。團隊進一步證實:不同免疫病理學特征的CRS具有不同臨床特征和預后,首次揭示“中性粒細胞在CRS發病中的重要作用”,為優化中國CRS患者治療策略,提供了關鍵理論依據。
基于此,劉爭教授團隊提出根據個體免疫病理特征制定CRS針對性治療方案。他表示:“精準界定CRS分型是治療的關鍵,這也是本研究的核心創新點。”這一理念顯著提升了CRS臨床療效,推動了診療模式革新。
▍技術革新:讓精準診療成為可能
在推動CRS精準診療的道路上,劉爭團隊持續開展關鍵技術突破。傳統CRS病理診斷依賴人工判讀大量病理切片,不僅耗時費力,細胞計數誤差率也高達25%,嚴重影響診斷準確性。針對這一痛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楊欽泰教授團隊與劉爭教授團隊成功開發了人工智能(AI)病理診斷平臺。“我們的AI平臺采用創新算法,能夠快速、精準地識別病理切片中的免疫細胞種類,并準確判斷免疫細胞的浸潤類型。其診斷準確率從以往的75%提升至接近100%,同時顯著縮短了診斷所需時間。”劉爭教授介紹,這一成果極大地推動了CRS臨床診斷技術的發展,為精準診療策略在臨床一線有效實施,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技術保障。
不僅如此,劉爭教授團隊根據CRS免疫病理學診斷類型,尋找不同的精準治療方案。團隊發現中性粒細胞炎癥是導致糖皮質激素耐受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低劑量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對中性粒細胞性炎癥更為有效,而對于嗜酸性粒細胞性炎癥則需要加大激素用量或更徹底的手術方式。該成果為CRS精準治療方案的構建提供了臨床依據,降低了術后復發率,顯著提升了治療效果。
目前,劉爭團隊已將研究重點轉向新藥研發領域。基于前期精準識別的新型藥物靶點,團隊正整合多學科研究力量,致力于開發更適合中國患者病理特征的特異性治療藥物。“新藥研發過程充滿挑戰,”劉爭坦言,“從靶點驗證到臨床試驗,每個環節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然而,面對這些困難,團隊已制定明確的研發規劃:“我們的目標是顯著提高CRS的診療效果,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治療選擇。”
▍立足臨床:持之以恒驅動創新之路
劉爭教授在分享科研心得時指出,持之以恒是科研工作的核心精神。他強調,雖然科學突破需要機遇,但更依賴于臨床一線專家對專業領域的持久熱情和深耕細作。“科研的本質就是不斷追問和求證,”劉爭解釋道,“醫學知識處于持續發展與完善的動態狀態,切不可盲目、機械地依賴教科書既有知識。這種較真的態度推動著我們持續探索、精益求精。”
劉爭教授還著重強調:“醫師的成長離不開臨床與科研的雙重磨礪。對于青年醫師而言,臨床能力的訓練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無論其培養路徑如何多元、目標如何各異,都必須深度扎根臨床一線,通過對患者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精準提煉出具有研究價值的科學問題。作為高校附屬醫院的青年醫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科研資源,在察覺到問題后,積極借助實驗室平臺以及各類臨床研究手段,全力以赴推動問題的解決。”
▍小結
最后,談及此次獲獎,劉爭教授感慨道:“盡管我們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仍任重道遠。一方面,科研工作者需秉持認真與堅持的態度持續奮進;另一方面,也期待社會各界加大支持力度,特別是在新藥研發、醫療設備研發等關鍵領域,更多的資源傾斜將助力我們在醫學征程中取得更卓越成績,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