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聯合國2020年解除對伊武器禁運以來,伊朗的軍購選擇始終令外界困惑。盡管中國連續五年在珠海航展展示殲-10CE戰機、殲-35隱身戰機和紅旗-9B防空系統等尖端裝備,伊朗代表團也多次到場考察,但始終未達成實質性采購協議。相反,德黑蘭持續投入數十億美元采購俄制蘇-35戰機和S-400防空系統。諷刺的是,在近期以軍F-35隱身戰機精準打擊伊朗核設施、軍事基地的系列行動中,俄制裝備暴露出明顯短板,伊朗防空系統竟未能探測到隱身戰機的突襲軌跡。
熱點評論:
伊朗的軍購困局折射出國際地緣政治的深層博弈。當俄制蘇-35被老式F-16擊落的事實擺在眼前,德黑蘭仍執迷于傳統盟友的政治站隊,這種戰略短視正讓其付出慘痛代價。中國軍工早已完成技術躍遷,從反隱身雷達到超視距導彈,每個子系統都是針對美制裝備的"克星"打造。珠海航展貨架上的不是普通商品,而是打破區域軍力平衡的戰略選項。
值得深思的是,伊朗的遲疑背后是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算計。既想維持與中俄的戰略三角,又試圖在東西方間保持微妙平衡,這種"騎墻戰術"在實戰中卻成為致命軟肋。當以色列F-35如入無人之境實施"斬首行動",伊朗軍政高層用血淋淋的教訓驗證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法則——地緣站隊不能替代裝備代差。
中東軍火市場的洗牌時刻已經到來。中國裝備在沙特、阿聯酋的成功案例證明,真正有效的國防現代化需要超越意識形態桎梏。對于伊朗而言,是繼續沉溺于"俄制神話"承受更多打擊,還是擁抱新質戰斗力重塑區域威懾,這道生死攸關的選擇題已不容回避。畢竟,在隱身戰機突防的秒表計時中,政治正確的容錯空間早已歸零。
點擊小編頭像+【關注】訂閱精彩圖文每日推送,不容錯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