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唐大業,盡說大實話!
最近的馬云有點煩!倒不是阿里又出了什么新問題。而是一位15年的阿里老兵,離職之際在內網發了一篇萬字長文。
01
萬字訴衷腸,馬云點贊
6月11日,阿里釘釘產研負責人元安在離職前在按下了發布按鈕,一篇萬字長文隨即在阿里內網炸了鍋。
元安從從戰略迷失、文化異化、管理積弊,深度揭露阿里這些年患上的大公司病!
也許元安在發布這篇文章前也猶豫了許久,他心里很清楚,只要他點了發布,很可能會成為未來好幾天互聯網關注的焦點。
這位在阿里奮斗了15年的老兵,以愛之深責之切的筆觸剖析阿里的病癥,瀏覽量很快便飆升至2萬次。
令人意外的是,久未在內網發言的馬云以花名“風清揚”親自回應:“寫得很好。好像人的成長,阿里的發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過程,正在發生變化之中。祝福你,常回來看看。”
不得不說,這位阿里老員工是真敢寫啊。即便離了職,可大概率還要在互聯網這個圈子混。他的這篇文章,是字字珠璣、一針見血,真不怕得罪人,更沒給馬云留面子!
一個人能在一家公司待15年,尤其是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說明他真的有能力,也投入了真感情。
就像他在文章開頭所說:“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阿里巴巴的愿景是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
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在阿里的這15年歲月,始終把這份使命和愿景掛在心頭。離開之后,也始終希望阿里會更好。
那么,元安到底在文章中寫到了什么,連如今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馬云也冒了泡。相信大家看了全文,一定會震驚不已。
首先是阿里戰略方面的迷失:
元安一針見血地指出,阿里自2017年便陷入增長疲態。那些曾經的收購明星們,餓了么被美團反轉、優酷土豆淪為老三、銀泰、大潤發逐漸出清,蝦米音樂甚至徹底關停。
而阿里內部創新也同樣乏力,除釘釘、夸克等少數亮點外,大量新業務夭折。根源在于“重運營數據、輕長期服務”,用砸錢做數據取代了耐心打磨產品。
其次是阿里文化的異化:
元安十分尖銳地指出,早期象征社會尊重的工牌,如今淪為“丈母娘選女婿只看收入”的符號;曾經高喊的“客戶第一”悄悄變成了“老板第一”。
工位間的談論主題,從創造社會價值蛻變為KPI、股票和杭州的房價。公司里更是不擇手段的“野狗”與推諉躺平的“白兔”橫行,真正做事的人反而被邊緣化。
還有就是管理上的多年積弊:
元安認為阿里內部的職級如同貨幣通貨膨脹,P7、P8頭銜大幅貶值;
績效打分也存在暗箱操作,主管手握生殺大權催生“老板文化”;
HR體系更是放棄文化守護職責,淪為業績附庸。
這樣的體系導致企業匯報文化盛行,員工耗費30%時間制作PPT,決策時卻議而不決。
面對沉疴,元安也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他認為阿里必須回歸價值觀本源、清除“草臺班子”中高層、公開職級與績效標準、砍掉冗余業務。
字里行間,能看出元安對阿里愛得深刻,每一個字里都透著對阿里重獲新生的期待。
在長文的最后,元安還用一句“AI來了,接住這一時代吧”,回應了去年馬云對AI的展望。也許在他心中,AI將是阿里重歸用戶初心、重回業務正軌的關鍵,他和馬云有著同樣的期待。
02
馬云復歸,能否治愈大公司病?
以“寫得很好,常回來看看”回復元安的馬云,想必是有即喜又悅。
喜的是,內部有如此深愛這家企業的老兵,敢于講出憋在心里的真話。
憂的是,元安揭露的大公司病,其實他早就意識到了。只不過,一直未能解決。
最近這兩年,不問江湖事多年的馬云不斷釋放回歸信號,同時不止一次指出阿里當下存在的問題。
2023年5月,馬云在阿里內部的一場小范圍溝通會上指出,淘寶和天貓的未來方向是“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
2024年4月,馬云在阿里內網發布長文《致改革 致創新》,提到:“這一年最核心的變化,不是去追趕KPI,而是認清自己,重回客戶價值軌道。”
2024年9月10日,阿里迎來成立25周年的日子。馬云在內網發聲,提醒阿里人“即使在激烈的競爭中,也不能忘記初心”。
2024年12月,在螞蟻集團慶典上,馬云強調AI的重要性,直言“未來20年AI改變一切”,并提出了“讓AI賦能情懷,讓情懷賦能AI”的觀點。
所以啊,元安所揭露出的阿里外露疲態、內多積弊,馬云早就發現了。而且在馬云的帶領下,阿里已經開啟了一場暴風驟雨般的改革。
這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便是戰略上做減法。2023年3月,阿里巴巴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重組,形成“1+6+N”結構,分拆為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
從拆分六大業務到聚焦“電商+云”兩大核心,砍掉冗余部門。馬云試圖用“分家”的方式激發阿里的創業活力。正帶領阿里像創業公司一樣奔跑。
而馬云在去年12月提出“讓AI賦能情懷,讓情懷賦能AI”的觀點后,阿里很快便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以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正式開啟All in AI之路。
今年4月,馬云又佩戴“風清揚”工牌現身阿里園區,他正在用樸素的方式重新凝聚阿里這龐大組織的凝聚力,從上到下徹底重塑企業文化和價值觀。
然而現實卻是骨感的,馬云的方向是正確的,可阿里的積弊卻并非一朝一夕能解決。
盒馬IPO因市場遇冷中止、菜鳥撤回港交所申請、阿里云獨立分拆計劃突然叫停。資本市場寒冬中,阿里的拆分計劃反而暴露出內協同短板。
就連蔡崇信也無奈承認:“如果投資者情緒更高一些,IPO會更有意義”。重新聚焦淘天電商與阿里云這兩大主業,馬云和阿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馬云坐鎮幕后,蔡崇信掌資本架構,吳泳銘抓業務落地,如今的阿里正在形成“根-骨-腦”的鐵三角。但財務型高管主導,無形中強化了短期業績導向,這恰恰是元安批判的重點。
當馬云用“人的成長”比喻阿里困境時,其智慧在于早已看透問題根源和組織生命周期的必然性,局限則在于情懷無法替代制度重建。
真正的解藥或許藏在“重新創業”的吶喊中:砍掉非核心業務時能否真正“做減法”?公開職級與績效能否破除官僚黑箱?HR體系能否重拾企業文化的價值?
元安最后寫道:“希望公司重新擁有藍藍的天,腳踏實地的大地與透明的土壤” ,這聲吶喊早已超越個體離職的告別,成為中國互聯網黃金一代對初心的集體追憶。
阿里能否找回遺失的初心,馬云能否力挽狂瀾,根治大公司病,不僅關乎一家企業能否“活102年”,更檢驗著整個數字商業文明的價值成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