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16)
有時候,我忍不住想:做家長挺難,也挺壞的。
是挺壞。明明知道,人生愈往后愈難,卻裝出輕松的樣子,一步步騙著孩子往前走。
“好好用功,考上實驗中學,就踏實了,一條腿已經跨進了大學!”初中時這么講。
講得內心惶惶。別說市實驗,就是進了省實驗,你敢說比初中輕松?
“好好努力,考上大學,就輕松了,都不用早自習了!”高中時這么講。
內心更是惶恐。大學的時候——甚至還在高三,就勸孩子要考研,要入黨,要寫論文、發文章……
蒙著眼,跟拉磨一樣,騙著自己,騙著孩子,轉著圈往前趕——卻不知道目標在哪里。
我是有點內疚的。所以這篇文章是不是該屏蔽一下孩子們?
還好,我打算改了——雖然不知道徹不徹底。
圣人說了,反求諸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助人。
還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什么意思呢?反求諸己,就是多反省自己,不要總是盯著別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躬自厚”是承后省略,即“躬自厚責”。躬自,就是親自。厚責,可以理解為把更多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薄責,意思相反,把更少責任放在別人身上。
就這個意思。
所以,把太多責任壓在孩子身上,似乎有點不道德——雖然家長自古以來都覺得天經地義。
或許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未來。
所謂的“騙”,不過是一種忍痛的好心。
這就夠了嗎?我覺得,還差點事兒。
比如我知道讀《論語》的好處,可以受益一生。但因為這種理解,就把誦讀強加給孩子嗎?
似乎不可以。
不如自己讀起來,孩子愿跟就跟,不愿跟,就慢慢來吧。
底線是,不能把氣撒到孩子身上,不能把責任全壓到孩子身上。
《論語》《中庸》在提及“反求諸己”時,都以射箭為例。
射箭,脫靶了,你能怪靶子嗎?似乎也合理——靶子為什么不跟著箭跑呢?
這就有點賤了。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正鵠,就是靶子正中心。箭沒射到地方,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別把責任推給靶子。
家長常犯的錯誤就是——箭射歪了,就怪靶子不努力。孩砸,你為什么不拼命追著箭跑呢?
有一個人,喜歡生氣,動不動斥責別人。
王先生對他說:“你學了這么多年,都白學了?學問的盡頭,是反己——反求諸己。光責怪別人,只見得別人的不是,卻不見自己的短處,怎么行呢?”
這場景過去1000年了。那位大先生,叫王陽明。
被批評的那個朋友,想必也是個家長吧?
有一回逛禪宗寺院,將出寺門,見一牌匾,上書四個大字:“莫向外求”。
話說我正要出門,你讓我“莫向外求”?
出門,頓悟,這不就是“反求諸己”的另一說法嗎?
信佛的,信儒的,都是同一道理啊。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