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重慶青年電影展
“青年電影”是什么?它有著怎樣的內核?面對挑戰的它又將抵達何處?第十一屆重慶青年電影展主競賽單元終審評委之一鄭大圣從青年電影的三種面向談起,對這種表達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鄭導看來,青年創作是一種不管不顧的創作,它將通過不斷的“出格”嘗試,為電影這個早已成熟的媒介帶來新的生機。
鄭導探討起當下的電影行業所面臨的挑戰與沖擊,面對AI在影像生產中的異軍突起,鄭導強調,創作者永遠要去尋找屬于自己最本質的表達,尤其是青年人,定要去拍自己最想拍的片子,創造的起點永遠是真誠的表達。
采訪現場
尋找最準確和真切的表達
Q:第五屆的時候您也來重慶青年電影展參加過對談,當時對于這座城市是什么感受?再次來到這里感覺有什么不一樣的嗎?
鄭大圣:上次我是住的江邊,看著特別像《千與千尋》里面的場景。重慶這個城市太豐富了,它大概是地表上最“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城市。我覺得我應該多來重慶,很多的朋友同事在重慶拍了很好的電影,如果有機會我也愿意來重慶拍,因為這個城市側面太多,太豐富了。
Q:這次觀影過程中有沒有發現影片在表達上存在某種共同趨勢?
鄭大圣:籠統的整體印象而言,有三種面向,是青年電影創作的一個典型現象。第一個面向是有關于青春焦慮和成長創痛;第二個是關于親人或家人之間的感情沖突、糾結以及如何進行彼此修復的展現;第三個就是對于電影媒介本身自反,元電影式的指涉,以及關于導演對藝術家身份的認同。這三個面向在這次的長短片當中有很典型的顯現。
Q:您怎么看待這種主題的高度重疊?
鄭大圣:對什么樣的面向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只是會比較在意情感和態度。例如對電影本身的指涉,對藝術家身份的認同,只要不是自戀的,我覺得就是有意思的。又比如說青春成長,很多這種影片都是來自于作者的切身體會或者周邊同輩的故事和經驗,全世界都是這樣的。但那就要看是不是真誠的,是不是找到了一個對于這種情感表達最準確的語言。
Q:主題相似,但隨著時代和個人經驗會有不同表達?
鄭大圣:不一定要擴展到時代,關鍵是個人是不是能夠找到更準確去理解這個東西的語言。青春的焦慮和創痛全世界都一樣,永遠有新一代的成長焦慮和痛苦,它會不斷地被描述,這是一個共同的經驗,但關鍵在于找到對于你來說最準確的一個表達。所有的創作都是為了找到“表達”的語言,從大師作品到學生作業,其實都是在找這個東西。
閉幕式現場(左二)
低成本意味著高自由
Q:對于長片和短片,您的考量標準有什么不同?
鄭大圣:我評判作品通常有兩個維度的標準:一方面,當我們在作品中看到年輕作者展現出的長片潛力,甚至具備融入電影工業創作商業長片的資質時,他們的短片作品就如同產品開發的雛形演練。但另一方面,短片作為一種獨立的創作形式,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標準。正如文學巨匠魯迅終其一生未寫長篇小說,國際上也有眾多電影作者畢生專注于短片創作——這提醒我們,短片的價值絕不僅限于成為商業長片的預演舞臺。
這些年看到的短片給我最強的印象,就是現在的年輕創作者對電影語言的掌握起點都非常高,視聽語言成熟,甚至有些非常老辣,我明確能感覺得到他的電影思維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從文字閱讀到影像演繹的一個轉化,看起來他像是直接進行的影像思維。
Q: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鄭大圣:今年是世界電影130年,中國電影也有120年,這已經是一個充分成熟的藝術形式,越是有更多年輕創作者涌現,越是能夠印證這個媒介的高度發達。
這也是我一直關注青年影像創作的原因,尤其是短片的部分,就是想看看還有沒有可能性,其實最好的展示就是在青年電影展。不管故事,還是在電影媒介的運用上,都希望能夠看到有更出格、更飛的片子。要不然,一個太過于成熟的媒介如果沒有新的、出格的余地被發揮出來,你都看得到它前進的邊界就在前面一點點,那還有什么希望。
Q:這也是您最近一直做評委和導師的原因嗎?
鄭大圣:是的,因為青年創作、學生創作才是不管不顧的,只有在不管不顧的情況下才能夠做出越界的、出格的和飛揚的東西。
影展上的不管是長片還是短片,成本都不高。其實成本不高是很珍貴的,因為成本越低,對于作者的束縛越小。如果你是拿著自己的錢或者跟同學朋友親戚家長借的錢,那么能限制你的幾乎為零。所以越是這種情況下,越有可能激發出最自由的創作。這種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拍自己最想拍的片子,什么都不用管,不要管那些教科書,不要去管別人的片子是什么樣子。
Q:您過去也做過許多成本不高的影片,可以請您給青年創作者一些建議嗎?
鄭大圣:電影有很多路徑,短片不一定非得是工業產品,不一定非得是主流的、商業的。短片就是短片,完全可以更充分的展開作者表達。在低成本的情況下,現在的設備還有新的媒介便利很多了,自己可以搭建露出,例如視頻號,手機也可以拍。現在早就是多屏的時代了,甚至全AI流程也已經正在發生了,所以表達更重要吧。
采訪現場
新的挑戰,新的視角
Q:您怎么看待現在業內對于AI的焦慮和利用?
鄭大圣:我沒有褒貶的評價,這就是自然發生的一個階段。電影只是現實當中的一小部分,更大的改變是整個生活方式。其實這就到了一個奇點,科技大裂變的奇點。
電影是一個古老的形式,創作者永遠要去尋找自己最本質的表達,不管是AI,還是下個世代的新媒介,準確的表達永遠是我們要做的。戲劇和故事永遠會被需要的,某一種奇觀體驗,也永遠會被需要,不管是不是以電影的方式去呈現。
Q:那您覺得當下人們需要什么樣的故事和影像?
鄭大圣:這個我覺得很難預先知道,都是片子做出來以后產生自然的碰撞,我們才能知道什么會被更喜歡,什么會被不喜歡。做之前很難預先算計,創造的起點永遠是真誠的表達。
Q:近年來女性視角和女性創作者的作品越來越多,在很多采訪里您也提到和女性創作者的交流,您是怎么看待這波浪潮的?
鄭大圣:不光中國,全世界都是,也不光是這兩年,這個浪潮已經有10年多了,蔚為大觀。我們這次看到許多片子,從短片到長片也都有表現。在這個方面我自己是帶著好奇和期待來看女性創作的,因為通過她的攝影機,她看待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樣的,她對于時間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Q:可以請您舉個例子嗎?
鄭大圣:這次有一個短片,叫作《熱天午后》,就是拍一家人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平平常常地吃午飯。是一個女生拍的,她以什么樣的眼光在觀察,她關注到的是哪些瞬間和時刻,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東西。從男性的視角來看世界不是這樣,經歷時間的方式也會有很大不同,當看到這樣的作品,我會覺得通過這樣的觀看豐富了我作為觀影者的認知。
閉幕式現場(左一)
采訪 | 李詩
攝影 | 影像攝制部
文案丨王百臻
排版 | 王嘉卉
責編 | 陳羅雨晗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