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的時候,提到過存在。哲學家們對于我們能認識到自己存在非常驚訝,你呢?看看本章的標題《我想和光跑得一樣快》你能想到什么?
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薩特認為,人與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質可以被預先確定,它們的本質先于其存在,這種存在被他稱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則表現為種種可能性,經領會、籌劃、選擇獲得本身的規定性,這種叫自為存在。他認為存在先于本質。
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著作中對此作了詳盡闡述,斷言不存在設定人性范本的上帝,也不存在古典哲學倡導的普遍人性。
人的生存狀態展現出來的首先有人,人遭逢自己,在世界中涌現出來,然后才給自己下定義。開始人一無所有,只在后來他才成為某種東西。他不僅是自己設想的人,而且是他志愿成為的人。人們無法以固定的現成的人性說明人的行動,人獲得本質的過程不外是自我設計、自我造就的過程,人就是他一系列行動的總和,他實現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該原則意味著主觀性和自由是研究人的存在的出發點,強調個人在世界上的獨特地位及自決能力。
我先來說兩個點,第一哲學玩到最后,都會遇到語言困境。這也是很多哲學著作為什么晦澀難懂的原因,和你們一樣,我也覺得他們寫得太枯燥,太啰嗦。所以我引以為戒,我希望自己寫得能通俗易懂一些。但不要指望我能突破哲學語言困境,這是人的先天局限性導致的。
在第一章《邏輯本源》里面我就講了。這也是為什么維特根斯坦等人會寫《哲學研究》這樣的專門來論述哲學語言的書籍。你知道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嗎?他認為創造一套嚴格的可以表述哲學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日常生活的語言是生生不息的,這是哲學的基礎和源泉,所以哲學的問題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在“游戲”中理解游戲。但是從AI拓撲哲學公理體系出發,語言dug,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反而是哲學的“動力”。
甚至你可以把他的觀點理解為哲學即語言。所以現代哲學,當代哲學基本上處于“自殺”的比較多,我的意思是哲學家自己“殺死了”哲學,讓普通人離哲學似乎越來越遠。可以這樣說哲學家所創造的哲學詞匯80%是無用的,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第二點是哲學最大的困惑來自人本身,而不是哲學本身。
我說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是一種中多層級涌現,就沒有把意識放在存在的對立面。意識和物質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猶如電場和磁場的關系。所以說物質是被意識時刻本征著,一刻也不能分離。我在前面的章節,用引力和慣性來作為舉例說過,這是一種基于當下科學實驗數據所給出的舉例。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和現象表明,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系,比我們想象的更密切。
你可以把存在理解為物質,本質理解為意識,薩特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物質先于意識而存在!而我的觀點是物質存在不先于意識,而是同在的,不分先后。鑒于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認為物質即本質,物質即意識。但本質是“意識”的具體表現,尤其對于人而言。所以存在于本質同在。
有人會說:“你這是混淆了物質與意識,將造成更大的混亂。”如果你這樣認為,你自己去思考你的原因,我也去思考我的原因,讓時間去證明結果。而且我基本上沒有創造什么所謂的自己的“哲學詞匯”,都是大家常用的。我希望在“游戲”中大家是公平的,你無需來討好我,來試圖理解我創造的詞。但你必須去討好康德,海德格爾,和黑格爾等人,你必須付出額外的精力來理解他創造的這些個詞匯。
在前文中我寫道:“自證者不需要邏輯。”物質是物質,不需要邏輯證明。但物質為什么是物質,包含邏輯詞問題,就需要證明。而物質是意識,不是自證!需要繞一個圈來說明,物質為什么是意識,懂了嗎?其實很簡單,現實中的實驗和現象就是哲學,電磁場,電場和磁場的關系大家都懂,可以互相轉化。但我們都清楚,二者是有別的,但又都能轉化成為對方。
具體看看下面內容:
1、電場是電荷及變化磁場周圍空間里存在的一種特殊物質。這種物質與通常的實物不同,它雖然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組成的,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特殊物質,具有通常物質所具有的力和能量等屬性。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能使放入電場中的導體產生靜電感應現象。
2、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磁場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組成的,但磁場是客觀存在的。磁場具有波粒的輻射特性。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場作為媒介的,所以兩磁體不用在物理層面接觸就能發生作用。磁體周圍存在磁場,磁體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以磁場作為媒介的。電流、運動電荷、磁體或變化電場周圍空間存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物質。由于磁體的磁性來源于電流,電流是電荷的運動,因而概括地說,磁場是由運動電荷或變化電場產生的。
辨析兩種不同的電場:庫侖電場和感生電場,庫侖電場是電荷按庫侖定律激發的電場,例如靜電場就是由靜止的電荷按庫侖定律激發的,就屬于庫侖電場,在各種帶電體周圍都可以發現這種電場。
感生電場是由變化的磁場激發的,按麥克斯韋理論,變化的磁場在其周圍激發了電場。例如條形磁鐵插入線圈時,運動的磁鐵使周圍的磁場發生變化,進而產生渦旋電場,渦旋電場使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這種電場就是感生電場。
由于磁體的磁性來源于電流,電流是電荷的運動,因而概括地說,磁場是由運動電荷或電場的變化而產生的。
用電場和磁場做類比,物質就像“電場”,意識就像“磁場”,它們是一個物體“電磁場”的兩面。
所以道理很明顯,“電場先于磁場存在嗎?”沒有這個說法,雖然磁場的產生來源于電流,但電場先于磁場存在的邏輯是不存在的。變化的電場是磁場,變化的磁場是電場,這樣的邏輯是存在。所以可以認為“電場即磁場”。同樣可以認為“物質即意識”,只是需要去證明的。而前面所有的章節的論述,其實都是證明。只是這種意識必須分層級,廣義的意識層級是沒有“零”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塊石頭是有意識的。
當我們把石頭都認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的時候,就已經牢牢地把物質和意識綁在一起了。它們是有別于對方的,但需要彼此來證明其存在,所以不存在誰在誰先的問題。存在先于本質這個邏輯不存在,因為存在即本質。
你也可以這樣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就像莫比烏斯帶,從物質點出發能走到意識這端,從意識點出發能走到物質這端。也還可以借助中國哲學中的陰陽同體概念去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可以把“陽”理解為物質,可以把“陰”理解為意識。你能說“陽”先于“陰”嗎?
就像我說的,最簡單的最重要,意識和物質關系換一個角度理解,你就能得出理解這個世界的新方式。存在先于本質就不會成為你贊同的觀點。
那么還能得出哪些觀點?首先存在即本質,存在即合理都是以存在為前提而說的,存在不值得懷疑,懂嗎?只有“即本質”“即合理”值得懷疑,因為這涉及人。
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首先為人的存在找到了答案:“逆熵的存在。”即人【意識】是反抗系統走向混亂,走向熵寂的存在。所以人的成功必然與自律,與理性,與奮斗,與學習,與社會關系有密切關聯。一個主動放棄自己的人,就是放棄“抵抗”,慢慢讓自己走向“熵寂”,加速死亡。因為這不符合人的存在規律。人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征。
所以你就很清楚了,人為什么活著不需要懷疑,活著就是活著,存在是存在,我是我,自證者不需要答案。我要如何而活,這對于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是具體的。就是我要如何對抗自己,對抗環境的混亂,對抗宇宙的熵增,這是你要選擇的,你要面對的。我的哲學對于人而言,目的也就在于此。我來告訴你,你是什么,你就是逆熵存在的本征和本證!
所以你再去回顧歷史哲學的發展,為什么有人要強調理性主義,為什么有人要強調經驗主義,你現在弄懂了嗎?
肯定人的存在(人是高級意識體存在),就必然要強調理性主義。超人,上帝,神明等就是這樣的概念。也是合理的,你想象一下,我們都是阻礙宇宙走向熵寂的因素點,我們當然偉大,渺小而偉大!哪怕是一塊石頭,它也是偉大的!
而人的局限性,必然讓你和“經驗”掛鉤,你無法脫離經驗,你無法脫離我們自身的局限。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哲學書籍《重構世界》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五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五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