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ummer
郵箱 | huangxiaoyi@pingwest.com
沒有人喜歡做PPT式匯報,但大概沒有人會拒絕AI向你做匯報。
最近,AI搜索Agent「心流AI助手」新上線的【高級研究模式】就試圖做這件事。用戶輸入一個研究需求后,AI就能自動進行任務拆解、多輪信息搜索與整合,并最終分析整理成一個詳實的網頁式報告。例如在做奶茶投資研究時,AI會自動搜集不同品牌的各項費用,并直接生成表格進行橫向對比。
在這個模式下,用戶獲得的不再是零散的文本段落,而是一個系統化的報告。其中許多資料的組織方式和圖表,例如基于七維要素來評估選址,是個人在短時間內很難想到和做到的。
事實上,不止是「心流AI助手」,許多前沿的AI搜索應用都在探索相似的路徑。例如前不久Perplexity 推出的Lab付費功能,AI給到用戶的不再是單一的文本答案,而是含有列表和圖片、卡片等形式的多模態文本。
這種可視化的呈現,背后也代表著AI對復雜問題探索的一種趨勢演進:從最初的“找鏈接”,到后來的“找答案”,再到如今的“找洞察”,不斷降低用戶處理復雜信息的認知負荷。
在這個過程中,AI也正在從一個單純的“搜索工具”,向一個能并肩工作的“研究伙伴”轉變。
目前,「心流AI助手」的“高級研究模式”正處于限時免費的公測階段,無需邀請碼。因此我們也直接上手實測了一番,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你也可以戳這里https://iflow.cn/和我們一起測試。
1
高級研究模式實測:一份高可信度的行業報告如何誕生?
在測試前,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心流AI」是一個以研究調研這一垂直場景為基礎的Agent,可以根據用戶的一句話指令,自主地規劃和完成任務,更注重知識思考和推理的環節,與側重于行動的點咖啡、寫代碼等Agent不同。
在該模式下,我輸入了一段非常詳盡的“防曬產品市場調研”指令,測試其對復雜需求的理解與執行能力:
“我是一位專業的小紅書博主,需要為‘油皮’粉絲做一期防曬選品。請輸出一份全面、綜合的報告。首先,搜索市面上的熱門產品;然后,針對不同類型的油皮用戶(如需要持妝的大油皮、易悶痘的油痘肌)和不同使用場景(如日常通勤、戶外高強度日曬),進行分類推薦;推薦必須給出基于事實(如成分、技術、權威測評)的原因以確保可信度;最后,綜合考量價格、品牌、致敏性等因素。請優化并執行這個方案。”
任務開始后,心流的界面呈現出一個結構化的布局,清晰地展示了AI的思考路徑。
頂部是“行動規劃”區域。AI將用戶的自然語言需求,拆解為多步驟的行動,不僅響應了用戶的各項指令要求,更對指令進行了推理和進一步擴充,思考路徑與人類似:通過拆分關鍵主體(產品、用戶類型),建立評判標準,最終得出結論。
不過,復雜的用戶提示詞并非必需,我又嘗試了更簡短的提示詞,例如“調研北京奶茶實體店經營情況,給出加盟投資建議,盡可能詳盡”,心流仍然能夠生成非常全面細致的行動規劃。
要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個體加盟商的投資決策都沒有這么細致,甚至和心流比起來,算得上是“拍腦袋決定”。
緊接著,心流AI開始基于行動規劃干活了,下方劃分為左右兩欄,左側是“行動路線”,展開每一步探索;右側是“云電腦”,實時顯示AI的具體操作結果。
從左側頁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心流進行了多輪搜索,并且會階段性地生成總結文件。
在防曬調研這個任務下,心流先搜集熱門產品,針對每一個產品如“安熱沙金瓶”或“蘭蔻小白瓶”,查找具體的配方成分,以及屬于物理防曬還是化學防曬,再從專業的角度,結合“”成分安全性”“、“膚感”、“是否脫妝”、“價格維度”等信息,形成一個個詳盡的產品總結文檔。
最終,有哪些熱門產品,具體的防曬效果如何,適用于戶外、水下還是室內場景,成分有哪些,是否適用于所有膚質,是否有致痘、致敏風險,價格貴不貴,心流AI都全方位考慮到了。
到這一步,AI幾乎已經做完了全維度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輸出結果了。
但是,心流的行動還沒結束。
下一步,基于這些文本信息,心流進行了更深一步地理解,最終交付了一份高度可視化、結構化的HTML格式研究報告。
從輸出結果來看,它體現了兩個核心價值。
首先,是準確性與可信度。作為一個自主的AI研究工具,其生成內容的來源均可追溯。報告中提供了參考文獻和來源鏈接,防曬研究案例中參考文獻高達115個,用戶可以隨時點擊查證,極大地降低了對AI生成內容真實性的疑慮。
其次,是可視化的洞察力。報告中大量的圖表,區別于單純的文本堆砌,它提供了一種更高維度的抽象思考,非常適合對多個類別、多種情況的問題進行整體性調查。
如果說,傳統搜索下,用戶獲得的是零散的“信息”,需要自己閱讀、理解、整理成有序的“資料”,再進一步內化為成體系的“知識”;那么新一代的AI搜索,則深度介入了后兩個階段,更直接地參與到用戶的認知形成過程中。
看了這份報告,我好像也能理解為什么匯報PPT對領導們而言那么重要了。有時候,300個字的分析,比不上一個圖表更能讓人理解和記憶。并且多模態的結果形式,也更方便用戶傳播和分享,說不定下次再做匯報,就可以直接拿著這個AI報告出場了。
此外,除了注重可視化細節的html模式,你還可以將生成結果一鍵切換為「腦圖」模式,就能看到更清晰的思考結構,跳出逐字閱讀的局限,直接審視AI報告背后的邏輯骨架。
不過,在測試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例如生成的精美結果只有html格式,缺少PDF等格式。另外,只有AI全自動一種模式,用戶對單個AI步驟過程的修改,還在開發中,這也意味著我無法干預AI,如果某一步不符合需求,只能推倒重來。
1
不做縫合怪,Agent如何讓信息轉化成知識
將「心流AI助手」僅僅看作一個會自動生成報告的工具,著實低估了它及背后所代表的趨勢。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將一個模糊的需求,通過自主規劃、多輪探索、分析整合,最終構建成一個有邏輯、有骨架、有血肉的知識體系的全過程。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向AI提出一個復雜問題,比如“分析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機遇與挑戰”,然后得到一篇看似全面、實則拼湊的答案。它可能引用了最新的新聞,也列出了一些報告的觀點,像一件針腳細密的“信息縫合品”,乍看之下很美,但你很難順著它的線索,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這背后,是AI正在解決一個全新的時代痛點:從過去的“信息不對稱”,走向如今的“認知過載”。
傳統搜索引擎解決了“找不到”的問題,而AI則讓我們瞬間被海量信息淹沒。如今,即使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由AI整理好的、看似完美的答案集合,但我們的大腦依然需要花費巨大精力去消化、驗證、組織、并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
于是,AI搜索類產品正在不斷迭代,第一階段的聯網問答解決了“離線”痛點;第二階段以Perplexity為代表的答案聚合產品,大大縮短了用戶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費力程度,并通過答案溯源獲取用戶信任。
而現在,“Agent模式”正在興起。在更強的自主規劃和推理以及多輪迭代能力之上,它們真正的價值不在于“提供更多信息”,而在于“管理信息復雜度”,例如心流通過結構化、可視化的方式,對信息進行了“認知加工”,幫助用戶節省了從原始信息到結構化知識的轉換成本。
這種對信息的重組與呈現,在心流的其他功能中也有體現。它支持的學術搜索、生成播客、一鍵轉為腦圖和PPT等多種模式,并非孤立的功能疊加,而是共同指向一個目標:打通從信息獲取到知識內化與傳播的全流程。
從行業變化來看,隨著模型能力的提升,Agent的自主性和準確性也會跟著不斷提升,但對于AI研究類產品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在搜索廣、篩得準、整合得清晰、理解得到位、生成得易讀這一系列的復雜鏈式需求下,產品的打磨難度也拔高了: 如何設計交互邏輯?如何平衡效率與成本?如何保證復雜任務的穩定運行?
這些細節共同決定了產品真正的用戶體驗,它們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需求洞察和工程能力的體現。
例如,我們在測試心流的過程中發現,除了一次網絡連接問題以外,其余十個測試任務,都在20到40分鐘內完成,沒有出現崩潰或者停滯的狀態。
這一點的意義,遠不止于“產品可用性”這么簡單。對于一個自動化、端到端為主的Agent,穩定性是構建一切價值的基石。畢竟,即使在成功運行了99步,第100步才出現問題,對用戶而言,此次的任務也是徹底的失敗。
這種對穩定性的追求,恰恰源于我們對Agent角色的期望變了。當一個AI任務的時長從3秒延長到30分鐘,它就不再是一次簡單的“查詢”,而是一段用戶投入了真實時間和精力的“工作流”。此刻,穩定性便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指標,而是構建用戶信任的唯一基石。
只有站在“穩定可靠”這塊基石之上,我們才能去奢談更有價值的目標:在AI時代,基于可靠的信息,構建起我們獨特且融會貫通的“知識框架”。
點個愛心,再走 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