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航空公司在節省成本和多塞人上飛機上可謂是絞盡腦汁,比如將座位之間的距離調的越來越近,椅背越來越薄,坐個飛機仿佛受刑一樣。
而前段時間南航的“超薄座椅”,可謂是互聯網上的一大熱門話題。但凡是體驗過的旅客,十之八九都在吐槽:坐上它就像是回到了當年坐綠皮火車的時代,腰疼腿疼脖子疼。
座椅薄得像紙板,給人一種往后一躺就能壓塌的錯覺。
本來這已經夠“反人類”了,而沒想到,有臥龍的地方,就有鳳雛。
最近,航空界又有一個勁爆消息刷爆網絡:意大利航空座椅制造商Aviointeriors設計出一種“站票飛機”座椅,這一消息瞬間點燃大眾的好奇心,也引發無數爭議,飛機上的“站票時代”真的要來臨了嗎?
站立型座椅長啥樣?
網友:下一步就賣掛票
從外觀上看,和大家印象中的飛機座椅截然不同。
它更像是縮小版的騎馬鞍座搭配短小的靠背,乘客坐下時,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平坐,而是以一種傾斜、半蹲的姿勢支撐身體 。
座椅的靠背直直的,根本沒法往后靠,坐墊又窄又小,形狀就像自行車座。乘客坐上去,既不能好好地靠在椅背上,也沒法把腿伸直,只能保持一種半站半坐的別扭姿勢,仿佛在飛機上“罰站”。
而且,這座椅間距小得可憐,只有23英寸(約58厘米)(傳統經濟艙通常為30-32英寸),別說是舒展身體了,就連正常的活動空間都沒有。
要是遇到長途飛行,在這樣的座椅上坐上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身體各個部位都得不到放松,腰酸背痛、腿腳麻木都是輕的,簡直就是一場“酷刑”。
這款反人體工學設計,本質是資本對空間效率的極致壓榨。
這種座位由意大利航空座椅制造商Aviointeriors設計制造,該公司以創新座椅解決方案和輕量化設計著稱。
據悉,通過削減不必要的物品并壓縮座椅行間距,航空公司預估這種座位可令飛機在兩小時或更短的航線上多容納20%的乘客。其座椅裝置的重量大約是普通座椅的一半,有助于削減飛機燃料消耗。同時,座位也配備了安全帶。
有傳聞稱,旅客可能以低至1歐元至5歐元的價格購買單程機票。
飛機“站票”的消息一經傳出,就遭到了網友們的瘋狂吐槽和調侃。
有人說:“這姿勢還不如站著呢”,有人調侃:“費這事干嘛,直接賣掛票。(想象一下印度火車)”
更有網友憤怒地表示:“越來越反人類,像運貨物一樣。”還有神評:“下一步是不是該把乘客綁在機翼上?”
也有一小撮人表示,“如果1小時的航班,價格足夠便宜,站著可以接受。”
當然了,目前的飛機“站票”更多的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尚未有哪一家航空真正投入到實際的使用場景之中。因為背后涉及的安全測試、客艙布局調整、審定認證等現實問題,仍需很長的時間周期才能得以解決。
一直以來,飛機“站票”或“站立式座椅”是一種極具爭議的航空座椅設計理念,旨在通過減少座椅空間、增加乘客密度來降低航空公司運營成本,從而提供更便宜的機票,被視為全球航空業壓縮成本的極端嘗試。
早在2009年,春秋航空就曾公開設想嘗試“給飛機賣站票”。2012年瑞安航空也曾表示,考慮引進在航程最多1小時的飛機上引入站票,擬售最低4英鎊,此舉基于調查顯示:42%的人表示若票價為傳統座位一半會購買站票。但受限于安全、舒適性和法規等因素,最終未采用。
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對于站立式座位曾表態認為,站立靠背需要對現有規制進行大量的修改,而且會面臨包括座椅的適墜性、阻燃性、應急撤離等一系列的安全隱患。
有業內分析指出,無論是歐洲、北美還是其他地區,都沒有任何航空監管機構認證過直立或半直立式座椅用于客運服務。其所需的碰撞測試、客艙布局調整和認證流程仍未得到解決。這種座椅完全不可行。
竟然還有上下鋪座椅
以及三層臥鋪座椅?
其實,這種飛機“站座”并不是航空史上第一個挑戰乘客舒適度的設計。早在多年前,就有不少航空公司和設計師腦洞大開,推出了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的座椅設計。
美國一家公司曾設計出一種上下鋪的飛機座椅,乘客可以像在火車臥鋪一樣躺著睡覺,還配備有顯示屏、充電口等設施。
荷蘭設計師努涅斯?維森特則設計了一種上下座位的布局,上層座位的乘客可以享受更寬敞的腿部空間,而下層座位乘客的頭部則正好對準上排乘客的臀部,因此被網友調侃為“聞屁區”。
還有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學生設計出了一種三層臥鋪的飛機座椅,看起來就像是把火車的硬臥搬到了飛機上。這種設計雖然增加了載客量,但視覺上太過擁擠,狹窄如膠囊旅館,毫無舒適感可言。
非人性化的設計
可能就是在倒逼你加錢
“經濟艙的旅客對舒適度的要求并不高,他們對機票價格更為敏感。”一民航從業者坦言道。
因此,為了節省開支,多收一份票錢,航空公司就瘋狂在飛機座椅上做文章。
春秋航空創始人王正華說了,“錢,一半是賺的,一半是省的”,多加座位就能多賺一份錢,少送服務就能省成本,并且還能倒逼消費者花錢買服務。
而免費服務不斷被削減的另一面,是付費服務的上限不斷被抬高。
據CNBC報道,航空公司“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把盡可能多的座位塞進經濟艙,現在則把焦點轉移到豪華座椅上,以吸引高凈值游客”。
*圖片由AI生成
有統計指出,平均來看,航空公司70%的收入來自25%的高端客戶,財經媒體人“蟲二”據此分析,不是座椅越多越賺錢,而是經濟艙越少越賺錢,客艙布局的關鍵不是空間利用率,而是空間溢價。
現在的飛機比以前便宜了也難受了,現在的飛機又比以前寬敞了舒服了——只要你愿意加錢,而便宜艙位越來越非人性化的設計,大概也在讓越來越多旅客不得不加錢。
從前以為飛機貴是因為飛得快,能買來時間,現在發現飛機上最貴的還是空間,飛不飛的沒什么兩樣。
就好像“高鐵商務座”已經變成了一個景點,最吸引人的就是“空間自由”,包括寬敞的專屬候車室、寬敞的商務車廂、形同按摩椅的寬敞座位。坐商務座可以隨意躺平,不需要害怕妨礙到后排,手肘可以隨意支棱,不需要擔心戳到鄰座肋骨,腿可以隨意前伸,前排椅背根本束縛不著你。
沒想到,“空間自由”過去用來討論買房買車這種大事,現在卻似乎已經滲入日常生活的每個細枝末節了。
對于飛機“站票”
你有什么看法?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一下
編輯:Selex
圖文來源:南方都市報、營銷頭版、Vista氫商業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廣東最生活出品,轉載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