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今天文章很短,因為刷到個視頻,給我看懵了,屬實可以叫作‘奇葩她媽給奇葩開門,奇葩到家了’。
視頻里掛著紅橫幅,擺著香檳塔,主持人舉著話筒喊得比婚禮司儀還激動:“吉時已到!”場下賓客歡呼鼓掌,女孩媽媽舉著話筒感慨:“今兒比談成百萬生意還高興!”爸爸也在旁邊附和著:“我女兒終于成為真正的女人了!”
最后全家鄭重其事地遞上人生第一片衛生巾,末了還切蛋糕喊口號:“女子就是好”
如此奇葩的畫面,我心里不禁嘀咕起來,這到底是真事兒還是拍段子?我知道古代曾有漢族女子十五歲辦笄(jī)禮,也就是成人禮,但好像從來沒有女子辦‘月事禮’的。
而視頻里的那股架勢,主持、燈光、條幅、賓客樣樣齊備,尤其是初來月事的‘女孩’,看起來年紀也就15、6歲,說的臺詞像是專門打了稿子。
一查賬號,70萬粉絲的網紅號,認證寫著“女性成長創作者”——得,沒猜錯,這又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流量局”。
要說這視頻的初心,估計和“反對月經羞恥”脫不了干系。這些年網絡總在喊“月經不是臟東西”,從“衛生巾”改叫“姨媽巾”,到超市把女性衛生用品從角落擺到顯眼位,確實能感覺到社會對女性特殊生理問題的包容度在提升,對女性的尊重也在提升,這大體是沒錯的。
但這件事的問題在于,反對羞恥正確打開方式,是把女性隱私變成“公開表演”嗎?
就像視頻里主持人的臺詞:“當女生第一次來月經,她就成了可以創造生命的神!”這話聽著熱血,可細品總有點變味兒。難道合著女孩的價值,非得和“創造生命”綁定?
那些選擇不生育的女性,難道就成不了“神”?更吊詭的是,女孩媽媽用“波濤洶涌”形容月經量,爸爸說“終于成為真正的女人”,這和傳統觀念里“月經=成年=生育準備”的邏輯,其實一脈相承。
只不過從前是躲躲藏藏,現在套了層“贊美”的殼子,本質還是把月經和“女性身份”強綁定。
再看現場那些賓客,穿著紅圍裙,舉著手機錄像的比鼓掌的還多。要是真親戚,誰會對十幾歲小姑娘的初潮這么興奮?一看就是花錢請了飯店里的大爺大媽扮演“氣氛組”。女孩講話時,眼神里沒有半分少女的羞澀,倒像是被培訓過的小演員——這哪是“慶祝成長”,分明是“表演成長”。
肯定有人會覺得:“不就找理由辦個宴席嘛,人家愿意曬,咱們樂呵樂呵得了?!比绻皇菆D個樂子倒也無傷大雅。
但問題在于,當“月經宴”變成網紅的流量密碼,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時,一定會有更多更奇葩的現象出現,不斷突破道德底線,最終咱所有人的道德觀都會受到沖擊。
這些年網紅為了博眼球干的那些事,大家不會忘記吧。從“沉浸式吃播”到“挑戰100種職業”,再到“生日宴升學宴”等等,套路其實大家也非常清楚——越離譜越有話題,越爭議越能上熱搜。
就像視頻里那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翻譯過來就是:“只要我敢拍,你們敢看,這事兒就能火。”
至于傳遞的價值觀對不對?不重要;小姑娘的隱私保不保?更不重要——反正視頻一發,流量攀升,鈔票就會隨之而來。
我有個玩過一段時間短視頻的朋友,之前聽他聊起過“選題焦慮”:現在觀眾口味越來越刁,普通的‘人生’‘成長’早就沒啥人看了,必須得搞點‘反常識’的新玩意才行。
所以咱也能看到,一些教女孩子“保護自己”的內容沒播放量,但“月經宴”的視頻能上熱門,光點贊就17萬;科普“經期護理”的視頻在平臺上沒啥人關注,系統也不給流量推薦,但“媽媽用‘波濤洶涌’夸女兒月經量”的段子轉發量卻高達19萬。
你肯定跟我一樣好奇,都是啥樣的人在點贊,都是誰在轉發,又會轉發給誰呢?如果說轉發量大,是因為過于奇葩,不少人分享給朋友,那我還可以理解??墒悄?7萬點贊的,是基于什么樣的心理呢?
觀眾真的需要這些嗎?我覺得不是,只是網紅需要用“極端”來刺激觀眾眼球,消費大家的好奇、獵奇心理。
記得前兩年有個新聞,一位媽媽把記錄的女兒“初潮日記”發上網,配文“我的小公主長大了”,結果被網友罵到刪帖。
其實大家不是反對母親記錄孩子成長,而是反對擅自公開孩子的隱私。因為月經這事,本質上是孩子的私人生理現象。哪怕是想引導正確看待月經,也該是媽媽拉著女兒的手說:“寶貝,這是長大的禮物,別害怕。”而不是把她的私事發到網絡上,讓全網圍觀她的尷尬。
更諷刺的是,視頻里反復強調“月經從禁忌變傳奇”,可真正的“去禁忌”,應該是讓女孩大大方方買衛生巾,不用藏在袖子里;是讓男生知道“女生肚子疼不是矯情”,而是生理期反應;是讓超市的衛生用品區和飲料區一樣平常,而不是用黑塑料袋裝著。
這些踏踏實實的改變,比辦十場“月經宴”都有用,但是這些改變因為沒有利益上的好處,不會有‘網紅’去推動的。
最后說兩句
刷完評論區,有個姑娘的留言讓我特別觸動:“我第一次來月經時躲在廁所哭,我媽敲開門說‘別怕,這是長大的信號’,然后給我泡了杯紅糖水。那杯溫水比任何宴席都暖。”
那些點贊“月經宴”的人,或許忘了:真正的“去羞恥”,是女兒能大大方方說“媽,我來例假了,給我帶包衛生巾”;是男孩能自然地說“我同桌生理期不舒服,你們別開她的玩笑”;是超市的衛生巾不再用黑塑料袋裝,是體育課請假條上“生理期”三個字不再被打問號。
女孩的生理不需要活成別人的素材,更不需要別人指指點點。她們值得被溫柔接住的,是初潮時的慌亂,是經期的不適,是對身體變化的不安——而這些,還是不要出現在熱鬧鏡頭里最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