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筆下的盛世圖景,如今正書寫著新的時代傳奇。
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在成都圓滿落幕,這場匯聚全球83個國家、1500余名科技精英的盛會,不僅發布了啟動5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聯盟、啟動中國成渝地區“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雙千”計劃等8項重大成果,更宣布2027年第三屆大會將移師重慶。
▲活動現場。圖源網絡
01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萍紕撔伦鳛榇龠M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關鍵力量,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領域,也是各國共同關注的重點方向。
自2023年首屆大會在重慶成功舉辦,川渝兩地便攜手踏上深化國家戰略、共筑科創絲綢之路的征程。在本屆大會上6000平方米的科技交流大會成果展館,川渝科技成果如璀璨星辰般 “驚艷亮相”,令全球嘉賓為之傾倒,也讓人們真切領略到成渝地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深厚底蘊與磅礴力量。
數據顯示,2024年成渝地區研發經費投入達1873億元,同比增長14.2%,增速連續三年領跑全國。自首屆大會舉辦以來,川渝兩地已聯合實施300余項國際聯合研發項目;催生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中醫藥AI診療系統等突破性成果……
這些數字背后,是成渝雙城經濟圈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強勢崛起。兩地不僅正在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也正從傳統的"內陸腹地"蛻變為潛力無窮的"創新極核"。
02
科技合作從來不是實驗室的孤立實驗,而是生態系統的協同進化。 成渝想要的,不止于輸出技術,更在于構建“規則-人才-平臺”三位一體的創新共同體。科技合作是破解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而本屆大會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它不僅是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場,更是國際合作的廣闊 “大舞臺”。
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川渝兩地以6000平方米成果展館詮釋了“科技即話語權”的真理。研發投入強度與增速,是衡量創新底氣的核心標尺。
大會發布的多項國際合作成果與機制規劃,照亮全球攜手共進的創新之路,彰顯了中國以科技合作破解全球性挑戰的大國擔當,推動“一帶一路” 成為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的重要平臺。如,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已與36個國際組織和國外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或確定合作意向,這將構建陸地最完整的監測鏈,為人類的太空探索與地球安全保駕護航。發布的首批 “一帶一路” 科技減貧先進適用技術成果清單、《中國農業科技減貧經驗案例及國際合作》以及 “瀾湄糧倉國際科學計劃”,猶如一套完備的 “組合拳”,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系統全面、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為改善全球民生福祉注入希望之光 。
這些舉措將搭建起一座座互聯互通的橋梁,促進各國科研人員攜手并肩,共同攻克全球性難題,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在論壇所言:"這些合作不是單向的技術輸出,而是基于平等互惠的智慧共創。"
03
科技走廊的本質,是創新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 成渝的獨特優勢,在于其“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雙十字”交匯——向東承接長三角技術擴散,向西打通中亞能源通道,向南串聯東盟數字經濟。這種區位勢能,已轉化為“數字絲綢之路”的算力支點。成渝已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走廊節點,更是全球科技治理的規則定義者。
大會后,兩地將進一步加速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提供新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列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唱好“雙城記”、打造增長極,是川渝兩省市必須擔負好的政治責任。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規劃之初,打通中國西部內陸與國際市場連接通道的指向就非戰略規劃為科技成果的輸出與輸入提供了途徑。中國構筑向西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這一地區能夠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搶占先機。
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科技集群百強排行榜顯示,成都、重慶分別從2020年的全球第47位、77位,躍升至全球第23位、39位。
當古蜀道的馬蹄聲化作數據流的脈動,當成渝的科技創新通過"數字絲綢之路"直達非洲大陸最南端,人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區域的崛起,更是一種新型全球化范式的誕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