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小腦萎縮并非單純的“腦部病變”,而是全身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尤其與肝腎虧虛、髓海不足密切相關。腎藏精,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肝藏血,主筋脈。若肝腎陰虛,精血虧耗,髓海失養,則腦竅空虛,肢體失控;若虛風內動,上擾清竅,更會加重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等癥狀。
典型案例:從步履蹣跚到行動改善的調理過程
患者男,62歲,近三年逐漸出現行走不穩、言語含糊,西醫診斷為“小腦萎縮”。初期未重視,后癥狀加重:步態如醉漢,持物易落,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健忘。舌質暗紅、苔少,脈沉細。
辨證分析:
- 肝腎陰虛:年過六旬,腎精虧虛,髓海不充,故腦縮肢搖;
- 虛風內動:陰虛不能制陽,肝風上擾,致頭暈、肌肉僵硬;
- 氣血兩虛:神疲乏力、舌暗為氣血不暢之象。
治則:填精補髓、滋腎平肝、益氣活血。
田衛東醫生組方思路
基礎方藥:
- 熟地黃、山茱萸、龜板膠——填補腎精,充養髓海;
- 白芍、當歸——養血柔肝,熄風止顫;
- 黃芪、川芎——益氣活血,改善腦絡循環;
- 天麻、鉤藤——平肝潛陽,控制肢體抖動;
- 遠志、石菖蒲——開竅醒腦,改善言語功能。
隨癥加減:
- 下肢無力加牛膝、杜仲強筋壯骨;
- 言語障礙加麝香(沖服)通絡開音;
- 失眠加酸棗仁、龍骨安神定志。
療效追蹤:分階段改善
- 初診1個月:頭暈減輕,站立稍穩,但仍需攙扶;
- 調整方藥(加牛膝、丹參):3個月后,可短距離獨立行走,持筷進食改善;
- 鞏固期:半年隨訪,言語清晰度提高,生活部分自理,復查影像學提示腦萎縮速度減緩。
中醫核心優勢:從“根”延緩病情
小腦萎縮屬慢性退行性疾病,西醫尚無特效藥。中醫通過辨證論治,針對肝腎不足、痰瘀阻絡等病機,不僅改善癥狀,更調動機體自我修復能力:
- 補肝腎:延緩髓海空虛進程;
- 活血通絡:改善腦部微循環;
- 調和氣血:提升整體生命質量。
田衛東醫生提示
小腦萎縮需早干預,若出現以下表現,建議盡早就醫:
- 步態不穩,如踩棉花感;
- 手部精細動作困難(扣紐扣、寫字變形);
- 言語緩慢、發音含糊;
- 伴隨頭暈、耳鳴、記憶力下降。
注:具體用藥需個體化辨證,切勿自行套方!如需幫助,可私信提交詳細癥狀,醫生將為您定制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