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歲的劉女士被耳鳴折磨了半年多了,白天被瑣事沖淡,夜里卻吵得她失眠。她覺得是更年期到了,壓力大導致的,便跟著網上教程做耳部按摩,可耳鳴絲毫沒減輕。
三個月前,她擤鼻涕時發現帶血絲,還常覺得鼻塞,這才去了醫院。鼻竇 CT 顯示右側鼻咽部有占位性病變,活檢后確診為鼻咽癌。醫生說,腫瘤侵犯咽鼓管咽口,引發了耳鳴和聽力輕微下降,鼻塞、涕中帶血也是典型癥狀。
劉女士悔道:“總覺得耳鳴是小問題,沒想到是這么嚴重的病。” 經過規范治療,她的病情得到控制,但聽力再也回不到從前。
經常耳鳴,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耳鳴是指在沒有外界聲源時,耳內或頭部出現嗡嗡、鳴聲等異常聲音。多由耳部疾病、噪音損傷或衰老引起,但少數惡性腫瘤也會以耳鳴為早期信號。例如,鼻咽癌易壓迫咽鼓管,導致單側耳鳴伴聽力下降;聽神經瘤會引發持續性高調耳鳴,逐漸加重;顱內腫瘤壓迫聽覺中樞時,也可能出現耳鳴伴頭痛、嘔吐。
這類 “危險耳鳴” 往往有特點:單側發作、持續加重、夜間更明顯,常伴隨聽力減退、面部麻木、頸部腫塊等。若普通耳鳴治療 2 周無改善,或出現上述伴隨癥狀,需及時做耳鏡、鼻咽鏡或頭顱 MRI 檢查。
多數耳鳴與癌癥無關,但忽視異常信號可能延誤診治。建議出現不明原因耳鳴別硬扛,先排查耳部問題,再結合全身癥狀做進一步檢查,早發現才能早干預。
耳朵癢卻掏不出東西?或暗示這5種疾病
經常耳朵癢卻掏不出東西,可能是身體在發出健康預警,需警惕以下5種疾病:
外耳道濕疹:過敏、潮濕環境或不良挖耳習慣可能引發外耳道濕疹,表現為耳道劇烈瘙癢,伴有紅疹、脫屑或黃色結痂。治療需避免過敏原,局部使用抗過敏藥膏。
真菌性外耳道炎:真菌在潮濕耳道內繁殖,刺激皮膚引發瘙癢,可能伴隨耳悶、異常響聲或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需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抗真菌滴耳液治療。
中耳炎:病原菌感染導致耳痛、瘙癢、聽力下降,甚至流膿。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口服藥物控制感染。
外耳道炎:細菌或真菌感染引發耳道紅腫、疼痛、瘙癢,可能伴有分泌物增多。治療需保持耳道干燥,局部使用抗炎藥物。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肝膽疾病等可能引起皮膚瘙癢,包括外耳道。需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血糖或改善肝功能以緩解癥狀。
5個傷害耳朵的習慣,勸你少做!
耳朵是精密的聽覺器官,一些看似平常的習慣,可能悄悄損傷聽力或引發耳部疾病,以下 5 種行為尤其需要注意:
1.頻繁掏耳朵
耳道皮膚薄如蟬翼,掏耳時易刮傷黏膜,引發感染或出血。更危險的是,可能將耳垢推至深處堵塞耳道,甚至戳破鼓膜。其實耳垢能自行排出,無需頻繁清理。
2.長時間戴入耳式耳機
很多人喜歡戴耳機聽音樂、追劇,但長時間高音量使用耳機,會使內耳毛細胞持續受到強烈刺激,導致聽力疲勞甚至不可逆的聽力損傷。建議使用耳機時遵循“60 - 6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使用時間不超過60分鐘。
3.耳朵進水后不及時清理耳道積水
耳道長期潮濕是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主要誘因,建議側頭跳幾下排出積水,或用干棉簽輕輕吸干外耳道口水分,避免深入。
4.忽視耳部疾病
感冒后出現耳痛、耳鳴、聽力下降,可能是中耳炎發作。拖延治療可能導致鼓膜穿孔,甚至影響內耳,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需及時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5.長期處于噪音環境不防護
工地施工、廣場舞音樂等持續性噪音,會逐漸破壞內耳毛細胞。建議佩戴防噪音耳塞,每次暴露時間不超過 1 小時,遠離噪音源后給耳朵 “靜音休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