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關聯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能使用氧氣的復雜生命的巖質行星。最早、最明確無誤的生命證據,是以微生物的形式出現的,這些生命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甚至可能更早。在漫長的地質時間尺度中,地球經歷了無數劇烈的內部地質事件和來自太空的猛烈沖擊。這就引發了一個基本的科學問題:在如此動蕩的地球史中,生命是如何存活下來,并延續至今的?
近年來,一些研究人員聚焦于一個關鍵的問題:地球強大的磁場,是否是地球能夠維持宜居性的一個必要條件?古地磁記錄顯示,地磁場貫穿了地球的大部分地質歷史,其持續存在的時間幾乎與生命本身的歷史一樣久遠。
為了尋找大氣氧氣濃度與地磁場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一項新研究分析了過去5.4億年中,地磁強度與大氣中氧含量的變化記錄,發現兩者似乎呈現出明顯的同步波動趨勢。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發表于近期的《科學進展》中。
地質線索
盡管氧是地殼和地幔中的主要元素,但大氣中以分子氧形式存在的氧氣,直到大約25億年前,才隨著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開始進化而逐漸積累。而直到約5.4億年前的寒武紀之后,氧氣濃度才上升到足以支持多數動物呼吸的水平。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測量遠古時期的大氣成分,但地球化學家可以借助多種間接線索來重建氧氣的變化史。例如,沉積物中化石木炭的豐度,可以反映野火的普遍程度,而野火發生的難易程度又與氧氣濃度密切相關。
與此同時,地球物理學家則通過分析古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巖石,追蹤地磁場的強度和方向的變遷史。這是因為在熔巖冷卻過程中形成的磁性晶體,會根據當時的地磁方向排列,就猶如被時間封存的小指南針。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比較了過去5.4億年里氧氣濃度與地磁場強度的變化曲線,發現兩者都呈現出明顯的線性增長趨勢,而且在距今3.3億至2.2億年前,還同時經歷了一次幅度巨大的躍升。
基于間接地球化學指標重建的大氣氧氣濃度變化,與過去5.4億年來地磁場強度的波動呈相關性。(圖/Kuang et al. / Science Advances)
可能的解釋
對于這種相關性,研究人員提出了幾種可能的解釋。
最直接的一種觀點是:地球磁場被認為對高層大氣具有保護作用,因為它可以偏轉太陽風——太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流。如果沒有地磁場,這些粒子會使氧氣等氣體從大氣中逃逸到太空中。然而,研究團隊通過計算發現,就算地磁場突然減弱,造成的氧氣損失也遠低于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總量,甚至也低于生物活動和地質循環中氧氣的整體消耗。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一種更合理的解釋是,地磁場本身可能不會直接影響氧氣循環,但它可能與氧氣循環受到同一種地球深部過程的影響。在數億年的地質演化中,構造運動不斷推動超級大陸的聚合與解體。這一過程釋放大量營養物質,促進了海洋中產氧藻類的快速繁殖,進而提高了大氣中氧氣的含量。
板塊構造是由地幔的緩慢對流驅動的,而這種對流也可能影響到液態外核——地磁場正是在外核中產生的。
尋找系外生命的新指標
揭示地磁場與大氣氧氣濃度之間的潛在聯系,不僅有助于解釋地球為何宜居,也可能有助于在遙遠的系外行星上尋找生命。
眾所周知,觀測系外行星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天文學家需要宜居某些“篩選指標”來優先選擇潛在的宜居星球。這項研究的發現就可以成為一個參考指標之一。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62-x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u8826
#圖片來源:
封面圖 & 首圖:Pawel Czerwinski / 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