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自然界中會出現從無序走向有序的自組織結構?
為什么經濟系統中會出現突如其來的危機?
為什么人的大腦能從神經元的活動中涌現出意識?
為什么AI的“智能”總讓人既驚嘆又迷茫?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個紛繁復雜卻暗藏規律的世界?
在這個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社會變遷愈加加速的時代,人類社會已然進入一個“系統時代”。面對系統性風險、跨學科挑戰、多尺度現象,如果你也在尋找一條連接微觀機制與宏觀現象、理論抽象與實踐問題的路徑,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場系統科學的思想盛宴。
我們誠摯邀請你加入這場系列,以《方福康學術文集》為核心讀本、十位頂尖學者的前沿講座為主線,深入理解系統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你不僅是這門課程的“聽眾”,更是領讀者、共創者、建設者——通過領讀講解、內容共創、學術共建,開啟一場復雜思維方式的深度訓練,也參與一次知識網絡的集體構筑。
集智課堂的靈感來源于從 2008 年延續至今的集智讀書會。這是一個由科研者自發組織、全體參與、跨學科交叉學習的開放社群。從復雜系統、人工智能、腦與意識,到量子糾纏、張量網絡與計算社會科學,無數新思想在這里被提出、碰撞、深化。
本次課程
以《方福康學術文集:走向系統科學》為綱
方福康先生是我國系統科學學科建設的奠基者之一。他從非平衡物理出發,引入耗散結構理論,推動非平衡系統研究在國內扎根生長;他高瞻遠矚,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系統理論本科專業,主持設立系統科學一級學科,奠定了系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平臺。他帶領一代代青年學者,走向教育系統、經濟系統、生態系統、腦科學等復雜系統的研究前沿,點燃了系統科學在多個學科的融合與創新,并長期致力于系統科學理論的發展與人才培養。
本書是他數十年學術成果的系統匯編,是理解系統科學作為獨立科學范式的權威窗口。我們將依托此文集,深入學習系統科學的基礎理論、方法論、發展脈絡與應用前沿。
我們有幸邀請了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院士領銜的多位頂尖一線學者組成講師團,精心設計十講內容模塊,從統計物理到人工智能,從教育與經濟到認知與意識,為你全面呈現系統科學的學科全貌。每位導師將從自己的研究經驗出發,帶領你理解抽象理論背后的現實問題,構建起一條理論分析到實際建模的系統學習路徑。(本書如需請自行購買,網絡購買鏈接: https://e.tb.cn/h.h1dxPtRRXhdWSML?tk=XI9sVHhku0d HU591 《方福康學術文集 走向系統科學》)
全員參與的“集智課堂”,
沉浸式體驗學習的樂趣
我們顛覆傳統“講授+聽講”的教學模式,采用“集智課堂”形式,以十位教授在《系統科學前沿》系列課程中的講授內容為主線,結合《方福康學術文集:走向系統科學》中的相關論文,組織后續的共讀與分享活動:
每一講均由教授主講核心知識,為課后學員共讀提供背景知識支撐。
學員可申請成為共讀引導者:學員可根據每期教授課堂主題關鍵詞,挑選自己感興趣、擅長或希望深入探索的論文,在社群內以講解+交流形式分享自己的理解、結構化的總結與關鍵問題。
學員可認領相關共創任務:學員可參與將課程與領讀內容整理為公眾號推文,輸出長文解讀、短篇速遞、文獻翻譯、前沿匯總等形式的內容,形成本課程系列化的知識傳播成果,構建一個屬于本課程的知識共建社群。
優秀參與者將獲得獎學金與科研實踐推薦機會!
無論你是復雜系統的初學者,還是科研探索者,在這里你都不是“聽眾”,而是貢獻者、組織者、引領者。
我們為什么要開發新模式?
系統科學是一門關于整體、關聯、復雜性與涌現的科學。它不僅關心世界的組成,還關心這些部分如何互動、如何形成結構、如何產生全新的性質。
從方福康、錢學森等先生提出的系統科學原初愿景,到今天復雜性研究在人工智能、腦科學、社會系統、氣候、生態等領域中的全面拓展,系統科學正處于深刻演化之中,也亟需一代新學者來繼承與發展。
我們希望通過本課程:
回顧系統科學的歷史與哲學根基
探討非平衡系統、耗散結構、自組織與演化動力學
介紹復雜性與認知、智能、社會系統的研究前沿
激發每一位參與者“系統性思考”的能力
打造一個跨學科共同體,讓知識在交流中涌現
共同創建一個有溫度的知識網絡
在這里,你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
參與者:加入討論,與同儕和老師共同解構復雜問題;
實踐者:動手做模擬、寫代碼、建模推演;
引領者:你可能提出的一個問題,影響整個課堂的走向;
合作者:與他人一起攻克難題,甚至撰寫論文、產出項目。
集智課堂將持續實踐“共同建構”的教學理念,強調群體協作、思想碰撞、學科交叉,強調沉浸式學習的過程價值。
報名須知
一、學費
本次課程學費原價599,早鳥價299,早鳥優惠截止到2025年6月20日中午12點。
付費流程
課程頁面填寫學員登記表,添加助教微信入群;
課程可開發票。
二、獎學金機制
為激勵學員深度參與《系統科學前沿》系列課程,集智學園將繼續實施獎學金激勵計劃。每完成一項即可獲得100元獎學金。
(一)認領一篇論文的解讀工作,面向學員直播
解讀規則如下:
1,需要按照集智學園提供的官方課件模版做課件
2,原理、概念、邏輯講解清楚
3,有必要時,可以擴充一些補充知識
(二)將課程內容整理成公眾號推文
獎勵條件:將課程內容結構化整理為適合公眾傳播的高質量推文,并成功在集智學園公眾號發布。
我們鼓勵學員以公眾號寫作者的身份,參與本次課程的知識共創。你可以基于以下內容撰寫推文:
長文解讀:對課程內容或《方福康學術文集》中論文的關鍵理論、核心方法、系統模型做深入通俗的講解。參考案例:
論文翻譯:選取《方福康學術文集》中未廣為傳播的論文(特別是英文論文),進行高質量翻譯并附簡要解讀。也可將國外前沿文獻、交叉領域新成果推薦并翻譯,一般為整篇翻譯。參考案例:
科普文章翻譯:針對系統科學相關英文科學媒體的科普文、科普類博客文章,為整篇翻譯。參考案例:
講座整理:將課程視頻內容,整理為一篇主題聚焦、可讀性良好、行文邏輯連貫的書面文章。文章字數一般為5000字左右,圖文并茂,可用講者 PPT 圖或相關網圖。參考案例:
我們的公眾號聚焦系統科學與人工智能的前沿進展、交叉研究、書籍資料、工具文獻等,寫作風格以通俗但不失深度、嚴謹而有洞見為佳。
三、參與形式
學員領讀活動為線上讀書會形式,采用的會議軟件是騰訊會議(請提前下載安裝)。
四、您能獲得
系統科學最全面的知識體系
與所有導師與同學深入探討的機會
從參與者中找到潛在的科研合作伙伴
從討論中找到科研靈感或技術應用場景
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工作內推機會
五、開課時間
學員領讀活動于《系統科學前沿》每節課堂結束后舉辦
暫定:6月20日起每周三晚19:30-21:30(根據領讀者報名人數安排具體活動次數)
方福康學術文集介紹
系統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是一段開創性的歷程,更是一場深遠的學術變革。這樣一段歷程,需要一位先行者用畢生心血去開拓,《方福康學術文集:走向系統科學》就是這一歷程的縮影;這樣一門科學,必須有一套能夠沉淀思想、啟發未來的教材,本書正是這樣一本教材。
《方福康學術文集:走向系統科學》是一部系統梳理方福康先生學術成果的重要文獻,匯集了他自1978年起與其合作者(多為其指導的學生)在各類權威期刊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文集內容涵蓋非平衡系統理論、教育與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分析、腦與認知系統建模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了方福康先生作為我國系統科學奠基人的學術貢獻與思想軌跡。
本書不僅是了解我國系統科學發展史的重要資料,也是一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復雜系統科學思想、方法與實踐的學習范本。它既可以作為系統科學、復雜性研究、非線性物理、教育經濟學、認知科學等課程的重要補充讀物,也適用于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教師與研究者深入研討使用。
學術文集目錄
目錄可滑動查閱
第一部分 非平衡系統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 ...... 3
氧注入催化核的射程分布與能量淀積分布 ...... 45
遠離平衡現象研究的現狀 ...... 51
描述不穩定系統馳豫過程的 Fokker-Planck 方程的數值解 ...... 54
描述不穩定系統馳豫過程的 Fokker-Planck 方程的數值解(二) ...... 60
耗散結構 ...... 66
Banach 空間中反應擴散方程兩個模型的討論 ...... 70
支架蛋白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號途徑中震蕩的抑制 ...... 75
普里戈金的科學貢獻 ...... 83
錢學森與系統科學基礎理論的發展 ...... 87
《系統科學導引》序 ...... 91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of Time-dependent Behaviour of Fluctua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Diffusion ...... 95
Variational Calculation of Lower Excited States in a Chemical Bistable System ...... 105
On the Symmetry Behaviour of the Equations in Non-linear Systems ...... 111
Lasers with Two-photon Saturable Absorbers ...... 117
The Variational Theory and Rate Equation Method with Applications to Relaxation Near the Instability Point ...... 121
The Algebraic Structure on the Problem of Non-linear Brownian Motion ...... 130
Geometric Approach to Fokker-Planck Equation, Conservation Law ...... 138
第二部分 社會經濟系統
復雜經濟系統的演化分析 ...... 143
經濟復雜性及一些相關的問題 ...... 146
“數字地球”與經濟復雜性研究 ...... 153
可持續發展與經濟復雜性研究 ...... 159
A Dynamic Model on the Excess Volatility of Asset Price ...... 166
中國經濟增長中資本-產出比分析 ...... 170
分階段的 Solow 經濟增長模型 ...... 174
技術引進收益的估算模型 ...... 178
經濟增長中的最優化方法 ...... 182
技術進步的經濟含義及其動力學機制 ...... 186
中國多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分析 ...... 190
R&D部門的最優投資 ...... 197
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計算分析 ...... 200
中國經濟6部門資本產出比分析 ...... 207
論包含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理論 ...... 210
經濟結構失衡與經濟衰退的多部門動力學模型 ...... 214
一個含有內生技術的兩部門動力學模型 ...... 219
技術革新投資的兩個特性與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 222
經濟中的“J”效應 ...... 226
一個包含金融因素的宏觀經濟模型框架 ...... 234
技術創新投資的一個特性及其對策 ...... 242
金融系統的資源配置功能與經濟增長 ...... 246
波動持續性與金融資產風險分析 ...... 251
一類相容風險度量 ...... 262
金融部門投資轉化率對資本積累的影響 ...... 269
多部門經濟動力學模型及其合理性分析 ...... 273
風險概念分析 ...... 280
Denison因素分析法和中國經濟增長 ...... 286
經濟增長的復雜性與“J”結構 ...... 291
中國多部門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 302
經濟波動的內生動力學模型 ...... 308
包含人力資本的宏觀經濟增長模型 ...... 312
應用自組織映射對中國地區產業結構的要素分析 ...... 317
中國分地區資本-產出比實證分析 ...... 322
SOM與中國不同地區人力資本構成分析 ...... 326
The Symmetry Approach on Economic Systems ...... 332
A Dynamic Model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Evolution of Macroeconomics ...... 343
Investment for Technology Progress, Increasing Marginal Products and Bistable State of Economic Growth ...... 350
Macroeconomic Dynamic Model and Economic Evolution ...... 358
The J Structure in Economic Evolving Process ...... 370
“Digital Earth”and the Research on Complexity of Economic Systems ...... 382
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Growth ...... 390
第三部分 生命系統
神經系統中的復雜性研究 ...... 395
神經系統識別爆發性鋒電位序列的機制討論 ...... 404
Self-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Language ...... 414
Discussion on the Spike Train Recognition Mechanisms in Neural Circuits ...... 425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Concept Formation ...... 432
Dynamic Neural Network for Recognizing Interspike Interval Sequences ...... 440
Emergence in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 448
Word Learning Using a Self-organizing Map ...... 456
Neural Synchronization Models and the Potential Function of Phases ...... 464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Chinese Character Perception ...... 471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by Synchronization in Wilson-Cowan Oscillatory Neural Networks ...... 478
Word Learning by a Extended BAM Network ...... 486
Simulations of the Generalization Mechanism in Concepts Formation ...... 494
A Novel Model for Recognition of Compounding Nou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499
Polyphone Recognition Using Neural Networks ...... 507
第四部分 生態與環境系統
環境惡化與經濟衰退的動力學模型 ...... 515
環境系統的臨界性分析 ...... 522
生態足跡的實證分析——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生態制約 ...... 529
中國污染變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與實證分析 ...... 536
自然資源環境系統的突變機制 ...... 544
第五部分 教育系統
Approach on Educational Economics by Using the Non-equilibrium System Theory ...... 555
亦創亦進 果實豐碩 ...... 563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 567
Is Online Education more Like the Global Public Goods? ...... 569
深切懷念蔣碩民先生 ...... 592
強大的講師團隊(按課程順序排序)
狄增如院士:無盡的前沿——系統科學簡介
6月20日《系統科學前沿》直播首課 · 院士開講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珠海校區復雜系統國際科學中?主任,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 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系統科學學科評議組召集?,現任教育部?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管理科學與?程類專業委員會委員,系統工程學會監事長,《系統?程理論與實踐》 、《系統科學學報》 、《系統與控制縱橫》雜志副主編,中國?百科全書第三版《系統科學卷》 副主編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復雜系統理論、復雜?絡、大數據分析及其在社會經濟和?命系統中的應?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 Nature Human Behavior,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等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120多篇。2016年由于在復雜系統分析、復雜?絡等??的成就獲中國系統?程學會第三屆系統科學與系統?程科學技術獎理論貢獻獎。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rcxm/gjxtykzkxyys/00bab8163a0d4938a7219b6e6d2118ec.htm
陳曉松教授:統計物理與地球復雜系統
6月27日周五直播:統計物理與地球復雜系統|《系統科學前沿》第二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浙江大學物理高等研究院教授。1982年、1984年獲華中師范大學物理學學士、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2年獲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99年度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2003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先后在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所工作,2018年10月起入職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2024年9月起擔任浙江大學物理高等研究院教授。研究領域為液體統計物理、相變與臨界現象基本理論、復雜系統和地球系統的統計物理及相變與臨界現象。現任《Communication in Theoretical Physics》、《Chinese Physics B》、《Entropy》、《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編委,曾任《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物理》、《現代物理知識》等期刊編委。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zzjs/js/6202b869e5a74a59aba62a2c8d7f4c7c.htm
韓戰鋼教授:群體行為與多主體建模
7月4日周五直播:群體行為與多主體建模|《系統科學前沿》第三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系統分析與集成實驗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系統科學評議組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復雜系統數字校園副主席。長期致力于自然與人工集群系統的交叉研究,圍繞集群智能、群體自組織行為及復雜系統建模取得多項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涵蓋蟻群、魚群與機器人群體的實驗研究與建模分析、對稱破缺機制、系統臨界態行為等核心科學問題。提出演化算法的收斂復雜性理論,發展新能源轉型的多主體建模方法,在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論文。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企業合作項目,推動多主體建模、人工智能與系統科學交叉融合發展。主講博士研究生核心課程《多主體建模》,課程獲評校級思政優秀課程,培養多名優秀研究生獲國家級科研項目及榮譽,推動中國復雜系統研究與教育體系的發展。
主頁
https://sss.bnu.edu.cn/t/~zhan
樊瑛教授:復雜網絡理論及其應用
7月11日周五直播:復雜網絡理論及其應用|《系統科學前沿》第四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擔任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系統理論專委會主任、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復雜系統協同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復雜網絡與復雜系統專委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社會計算與智能專委會委員等。研究方向為復雜系統理論及其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應用,特別是復雜網絡研究,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表多篇有影響力論文。曾獲得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在中國大學慕課網開設《復雜網絡分析》課程多輪次。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zzjs/js/b3dc1052ae954423a70fc2b6ab22ee0d.htm
崔曉華副教授:自組織理論
7月18日周五直播:自組織理論|《系統科學前沿》第五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并于2007至2009年期間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聯合培養。長期從事非線性動力學與復雜系統研究,關注復雜網絡結構下的動力學演化,如心臟系統等生命系統中的動力學行為、有網絡結構的行為傳播及基于數據的動力學建模。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zzjs/fjs/5acb5633b2fd4551bd93760cd0de15f6.htm
張江教授:復雜系統與人工智能
7月25日周五直播:復雜系統與人工智能|《系統科學前沿》第六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集智俱樂部、集智學園創始人,集智科學研究中心理事長,曾任騰訊研究院、華為戰略研究院等特聘顧問。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因果涌現、復雜系統分析與建模、規模理論等。
主頁
https://jake.swarma.org/
陳育涵副教授:大腦復雜性中的前沿專題
8月1日周五直播:大腦復雜性中的前沿專題|《系統科學前沿》第七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計算神經科學專業。長期從事計算神經科學研究,聚焦靈長類大腦大尺度結構與功能連接組的建模及兒童腦發育的神經機制。通過融合神經解剖學、神經影像學與統計物理、非線性動力學等方法,建立多尺度計算模型,系統揭示腦連接網絡形成與信息傳遞的內在機制。在 PNAS、Cerebral Cortex、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等國際主流期刊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與青年基金項目。現擔任 Communications Biology、Neuroimage 等多個國際期刊審稿人。實驗室主頁:chenlab.tech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zzjs/fjs/b7ec491716874783ad2248743c4bf378.htm
李輝教授:生命復雜性
8月8日周五直播:生命復雜性|《系統科學前沿》第八課預告
現任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6年和2012年分獲山東大學學士學位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12年畢業留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并先后赴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學術訪問。2019年入職北京師范大學。主要從事分子、細胞、組織等多層次生命系統的生物物理實驗研究,重點關注復雜動力學過程及相關統計物理問題。研究方向:1. 單細胞內的生物分子復雜動力學;2. 多細胞(組織)的復雜動力學;3. 高精度單分子成像技術。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zzjs/js/21a80522b50446eba5174e4c1a74ff90.htm
李紅剛教授:社會經濟系統復雜性探索
8月15日周五直播:社會經濟系統復雜性探索|《系統科學前沿》第九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文理學院系統科學系(珠海校區)主任,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擁有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復雜系統理論及其在經濟金融領域的應用研究,特別專注于經濟金融系統復雜性、多主體計算金融、金融風險管理以及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等方向,積極推動系統科學與金融工程、經濟學及社會治理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涵蓋系統科學導論、運籌學、系統工程、經濟學、金融學、金融工程及風險管理等多個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rcxm/xsjrcxm/0cf58d09a6694a01a41588ccc04ab7d5.htm
曾安副教授:科學學與復雜系統研究
8月22日周五直播:科學學與復雜系統研究|《系統科學前沿》第十課預告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畢業于瑞士弗里堡大學物理系。現任《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和《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學術編輯。研究方向涵蓋復雜網絡、科學計量學、信息過濾及其在城市科學和系統性風險中的應用。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rl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講研究生課程《系統性風險》和本科生課程《信息論與信息挖掘》。
主頁
https://sss.bnu.edu.cn/szdw/zzjs/js/8b4c96518e694080a5319f428abe045f.htm
本期班主任
由集智學園CEO倩姐親自擔任,對于課堂有任何想法、問題都可以和倩姐溝通,最有溫度的班主任24小時在線!
倩姐,集智課堂發起人,集智學園聯合創始人兼CEO,集智科學研究中心理事成員,《復雜》譯者之一,《走近2050》聯合作者,組織編寫《深度學習與PyTorch實戰》,自媒體作者,公眾號:倩姐(swarmacomplex)
你準備好了嗎?
用十講課程,進入一個橫跨自然、社會與認知的科學世界;
用一次集智式學習,打通理論思維與建模實踐的鴻溝;
用一個系統科學的視角,重新理解當下世界的秩序與混沌。
現在,加入我們,一起走向系統科學!
主辦方介紹
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是中國系統科學學科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末即開始布局相關研究和教育體系。早在1979年,北師大就成立了非平衡系統研究所,并于1985年設立全國首個系統理論專業,199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權,2000年取得系統科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13年正式成立系統科學學院。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學院已建立起從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并在復雜系統研究領域形成深厚積淀。
系統科學學院聚焦復雜系統的結構、演化和控制,研究涵蓋從自然到社會的多個層面,尤其在復雜系統的涌現行為與控制優化、社會經濟系統建模、生命與腦認知系統的自組織行為、多主體系統與智能算法、以及復雜系統的信息建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鮮明、國際接軌的研究方向。學院在復雜網絡、腦科學、經濟系統建模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成果,多篇論文被國際權威期刊選為封面或亮點評述,并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主流媒體廣泛關注。依托于“復雜性研究中心”、“數學與復雜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北師大系統科學學院已成為中國高校中系統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之一。
集智學園
集智學園作為集智科學研究中心孕育的商業公司,力圖傳播復雜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識和新興技術,促進、推動復雜科學領域的知識探索與生態構建。合作伙伴包括騰訊、華為、北京師范大學、湖畔大學、混沌大學等多家知名機構。2019年被評定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口號:學復雜科學,到集智學園
使命:梳理復雜知識體系,普及科學理論方法。
https://campus.swarma.or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