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列車緩緩駛出站臺,窗外的城市輪廓化作流動的光影,不少人還未欣賞完沿途風景,困意便如潮水般涌來 —— 這種在高鐵上 “秒睡” 的經歷,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近日,“一上高鐵就睡覺” 的話題在社交平臺引發(fā)網友熱烈討論,有人戲稱高鐵是 “移動的搖籃”,也有人擔憂是否因車廂內缺氧導致身體不適。一時間,關于高鐵困意來源的猜測眾說紛紜,而真相遠比想象中復雜。
有一種廣泛流傳的觀點認為,封閉的高鐵車廂猶如 “缺氧艙”,乘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不斷累積,導致氧氣含量下降,進而引發(fā)困倦。然而,中國鐵路 12306 客服的專業(yè)解答打破了這一誤解:現代高鐵采用的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堪稱 “智能衛(wèi)士”,它包含 “外循環(huán)” 和 “內外混合” 兩種工作模式,能夠以每小時 6 至 8 次的頻率完成車廂空氣置換。新風經過初效、中效、高效多重濾網過濾,不僅能攔截灰塵、花粉等顆粒物,還會通過冷凝裝置進行降溫除濕,確保輸送給乘客的始終是清新涼爽的空氣。從技術層面看,缺氧導致困倦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但實際體驗中,長時間乘坐高鐵仍難以抗拒困意,這背后藏著多重 “困意推手”。首先,人體自身就是二氧化碳的 “生產車間”。即便有強大的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當一節(jié)車廂內 50 余名乘客持續(xù)呼吸,二氧化碳濃度仍會從室外標準的 400ppm 逐步攀升至 1000ppm 以上。醫(yī)學研究表明,當二氧化碳濃度超過 800ppm 時,大腦神經遞質分泌會受到影響,注意力難以集中,疲憊感隨之而來。
其次,高鐵營造的物理環(huán)境堪稱 “困意催化劑”。勻速行駛的列車產生的低頻震動(約 0.5 至 2Hz),與嬰兒搖籃的晃動頻率相似,能激活內耳前庭系統(tǒng),釋放舒緩的 γ- 氨基丁酸;密閉車廂內恒定的 24℃室溫、60% 濕度,搭配柔和的燈光與白噪音般的運行聲,共同構建起適宜睡眠的 “舒適繭房”。而窗外單調重復的田野、隧道景觀,在視覺疲勞的作用下,更會加速困意的生成。
心理與生理因素同樣不容忽視。踏上旅途的人們往往卸下日常緊繃的神經,腎上腺素分泌減少,褪黑素悄然活躍;跨越時區(qū)或打亂作息的行程,則可能干擾人體生物鐘,使大腦在不該困倦的時段發(fā)出睡眠指令。這些因素相互疊加,最終編織成包裹乘客的 “困意之網”。
從精密的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到復雜的生理反應,高鐵上的困意是科技與人體相互作用的生動寫照。了解這些背后的科學原理,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旅途 —— 準備蒸汽眼罩對抗視覺疲勞,用輕度拉伸緩解久坐不適,讓這段流動的時光既能舒緩身心,又能保持清醒欣賞沿途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