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來不掩飾對樊振東的偏愛。
這份偏愛,無關輸贏,超越戰績。
它源于一種奇妙的共鳴——從這個被球迷昵稱為“小胖”的年輕人身上,
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滿溢而出的、與這個時代精神同頻的珍貴品質。
許多球迷喜歡將樊振東與馬龍對標,
討論著龍胖大戰的勝負與傳承。
這當然是國乒的盛事,
但恕我直言,這樣的對標,
或許還是小看了樊振東。
馬龍,以及其他的“三劍客”,
乃至后來備受期待的年輕選手,
他們都無愧于“優秀運動員”的稱號,
是國乒榮譽榜上閃亮的名字。
但只有樊振東,在我看來,
是未來要在世界體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物。
因為他的對標,從來不是某一位隊友。
他的出現,代表著對另一種范式——“劉國梁范式”——的超越與革新。
如果用更宏大的視角來看,
這甚至是一場關于中國體育“路線”的無聲交接。
要理解樊振東的獨特性,
我們必須先回到他所挑戰的那個時代。
劉國梁指導的運動員生涯與執教生涯,
完美契合了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
在那個年代,中國百廢待興,
急需在世界舞臺上證明自己。
競技體育的獎牌,尤其是奧運金牌,
被賦予了遠超體育本身的意義,
它與國家榮譽、民族自信被牢牢地捆綁在一起。
為了最高效率地達成“摘金”目標,
一套被稱為“小巧難女少”的體育發展戰略應運而生。
“小巧難女少”,
即優先發展小眾的小球項目、技巧性項目、難度項目、女子項目和參賽人數少的單/雙人項目。
于是,我們看到乒乓球、羽毛球、跳水、體操、舉重、射擊等項目,
成為了中國的“金牌大戶”。
這些項目有一個共同特點:
在世界范圍內的商業價值、大眾參與度和職業化競爭激烈程度,
相對沒有那么高。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用舉國體制的優勢,
在這些賽道上形成降維打擊。
這套戰略無可指摘,
它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急需的榮譽感。
但代價也是巨大的:
那些真正代表著全球體育主流、競爭最為殘酷、商業價值最高的“大球”項目,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有意無意地犧牲了。
這種“唯金牌論”的頂層設計,
滲透到每一個優勢項目的肌理之中,
在乒乓球運動里,
它最終演化成一個核心戰術思想——算計。
劉國梁本人,當年便是以“鬼精”著稱的球員,
他那神出鬼沒的發球和算無遺策的前三板,
是那個時代的極致體現。
當“算計”被推崇到極致,
整個隊伍的風氣便會向其傾斜。
運動員以“人精”為榮,
以打實力球為“老實”。
于是,我們看到的比賽常常是:
一方發出一個極其刁鉆的球,
另一方接發球失誤或質量不高,
進攻方一板爆沖,戰斗結束。
電光石火之間,勝負已分。
金牌到手,但觀賞性呢?
一場比賽,如果缺少了那種你來我往、驚心動魄的相持對拉,
缺少了那種在極限壓力下展現力量、速度與意志的對抗之美,
這項運動的魅力便會大打折扣。
當“算計”扼殺了過程的精彩,
觀眾的流失、參與度的下降,
便是必然的結果。
這是一種為了勝利而可能“殺死”運動本身的路徑依賴。
而樊振東呢?他本能的或者是深度思考后的表現,
都是為整個比賽的精彩程度負責。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說,
樊振東的格局與思維方式,
遠遠超出了他同時代的隊友。
他似乎從一開始,
就在用一種近乎“逆行”的方式打球。
他當然也想贏,勝負欲是他作為頂級運動員的本能。
但他思考的,遠不止于輸贏。
他仿佛在用自己的每一拍,
回答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一場偉大的乒乓球比賽,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他不屑于在細枝末節上過度“算計”,
(所以他不會去努力鉆研怎么靠擦邊的犯規發球來獲得優勢)
而是將自己最強大的東西
——那摧枯拉朽的力量、那無與倫比的相持能力——
毫無保留地呈現在球臺之上。
他用高質量的“擰拉”撕開防線,
用一板又一板的暴力“爆沖”宣告主權,
將比賽帶入他最喜歡的“硬實力”對抗領域。
當然,他也算球,球商也極高,
但這種算,是在允許對方也發揮真實實力后的算,
他就是這么自信。
看他的比賽,你會有一種酣暢淋漓的通透感。
那是一種開放的、自信的、充滿力量美學的展示。
而他的對手,也覺得自己已經發揮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水準,
但還是打不贏,這是讓對手心服口服的一種絕對實力碾壓的表現。
而他仿佛也在對觀眾說:
“來看吧,這就是乒乓球最激動人心的樣子!”
一個運動員,
當他開始自覺地為一項運動的觀賞性、為這項運動的未來發展而戰時,
他的格局,便已然超越了勝負本身。
他不是在“打比賽”,而是在“呈現作品”。
樊振東的這種“路線”,
若放在二十年前,
或許會被視為“不懂事”的蠻干。
但在今天,卻恰逢其會。
今天的中國,國力強盛,文化自信。
我們早已不再需要用幾枚金牌來向世界證明什么。
我們的國民心態,已經從“仰視”和“證明”,
過渡到了“平視”和“引領”的階段。
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將我們的優勢項目真正推向世界?
如何讓我們熱愛的運動擁有更廣泛的擁躉?
如何參與甚至主導國際體育規則的制定,引領潮流?
這背后,是國家發展階段的躍遷,也是一種文明形態的成熟。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樊振東的打法哲學顯得如此“政治正確”。
他所代表的,正是那種告別了“小聰明”式的算計,
轉向用堂堂正正的實力、用更具普適性的美學來征服世界的“王道”。
因為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他讓世界看到的,不只是一個中國運動員在贏,
更是乒乓球這項運動本身所能達到的魅力巔峰。
這對于乒乓球的全球推廣,其價值不可估量。
我相信,他后面的路線和思想,
絕對是按照這個來規劃的。
所以,我們再回看文章開頭的那個判斷:
樊振東未來必將在體育史上青史留名。
他留下的,將不僅僅是一份冠軍名單,
更是一種劃時代的精神象征。
他象征著中國體育,乃至整個中國,
從一個“精于計算生存”的階段,
邁向一個“敢于定義偉大”的全新紀元。
(突然想到《笑傲江湖》中“劍宗”和“氣宗”之爭,
其他小說中正道武功和邪派武功之爭,
正道武功起始慢,但根基扎實,到最后上限高。
邪派武功上手快,初期進步神速,但后期上限低。)
我們偏愛樊振東,或許正是因為,
在他揮拍的弧線里,
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強大、更自信、也更舒展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