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響原創 · 作者|劉亞瀾
關明生的身上有很多標簽——他是馬云口中“幫助阿里度過第一個寒冬”的貴人,也是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為其降低燒錢率“殺人放火”的殺手。2001至2003年期間,關明生任職阿里巴巴總裁兼首席運營官,2004年擔任首席人力官,2008年開始任阿里巴巴 B2B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直至2012年6月公司私有化。
從阿里退休以后,關明生鮮少在公眾場合露面,而是與合伙人共同創辦了一家致力于幫助中小企業成長的咨詢公司,將其在商界的實踐經驗和思考方式毫無保留地傳遞給更多的創業者。
與此同時,關明生也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沉淀在了《關乎天下》系列叢書中:
- 第一部記錄了關明生在阿里巴巴創業初期參與的故事和過程,也搭建出企業經營管理思考的基本框架;
- 第二部緣于過去多年關明生與眾多中小企業老板的接觸,感受到他們的“身累”和“心累”,故而總結了一些分析與思考——如何把握生意的規律,如何建立領袖力、通過他人拿結果;
- 第三部則是為新世代的創業者而寫。當下的時代風云難測、技術成果不斷涌現,但關明生認為,不論時代如何變化,商業生意的基礎邏輯并未改變:初心的反復回響、規模化與系統的建立、企業文化的真正含義、創業的九死一生、創業者注定的“寂寞”……
在《關乎天下3》新書出版的契機下,我們跟關明生基于當下創業者的迷思更深入地聊了聊:今天的創業和二十年前有何不同?“種豆得瓜”的商業成功是怎么實現的?如何理解技術與業務投入和商業化閉環之間的時間差?在小賽道、天花板很低的領域創業,怎么打開局面?創業初心需要“糾偏”嗎?如何應對人才的“超配”與“低配”?為什么說企業文化是一種游戲規則?
萬變不離其宗:為誰?解決什么?有人買單嗎?
先說句實話,雖然關明生的名字如雷貫耳,但在見面之前我仍然保持著“警惕”——他已經76歲了,在阿里的那段經歷也是二十多年前的,當年的成功經驗放到今天,會是一種“刻舟求劍”嗎?
關明生坦言今天的創業和過去大不相同,據他觀察,最重要的三點不同分別是:
- 第一,錢越來越少,投資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撒錢”,無限資金追捧創業項目的情況已經成為過去,創業者面對的是資金的匱乏,以及投資人在非常有限的投資上特別謹慎和小心的心態;
- 第二,初創企業成長為巨頭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
- 第三,競爭大大增加,激烈到燒錢圈下來的地不一定能留得住。
“這些變化,是不能刻舟求劍的。”關明生告訴「深響」:“但沒變的是什么呢?商業成功的標準沒有變——你為誰、解決什么大問題、且他/她愿意買單、且可以規模化。倒不是一定要規模化,小而精也是可以的,但要做大做強,沒有規模化是不行的。”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市場對于人形機器人公司的探討,美國《時代》周刊曾把人形機器人評為“2024年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拋開酷炫的技術,人形機器人落地太難、應用太遠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種質疑在投資人朱嘯虎“誰會花十幾萬買機器人干活”的吐槽聲中達到高潮。而回想上一輪“AI四小龍”的退潮,歷史總是相似。近日,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就深刻反思道:“在中國這樣一個商業環境下,既要有長期戰略目標,也要有三年內可以商業閉環的短期打法……AI 1.0 的教訓是,所有不能閉環的輝煌都是暫時的。”
至于如何蹚通商業模式,關明生認為創業者首先要思考清楚的是創業初心——為誰,解決什么問題。比如阿里巴巴的初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就很清楚地表明了“為誰,解決什么問題”——為生意人解決營商問題。
只有初心并不等于你就能幫助目標客戶解決問題,提供價值主張是需要通過產品的。關明生回憶道,當年阿里巴巴有好幾個產品,包括:大型的網站建設、網絡廣告、網頁寄存,還有一個就是專門幫中小企業出口的“中國供應商”。這些產品當時都在各自發展,也沒有重點聚焦的。
在成功降低燒錢率和給董事局報告之后,馬云、蔡崇信和關明生開了一個閉門小會,討論公司產品定位問題。考慮到當時的營商環境,他們很快撤掉了大型的網站建設和網絡廣告這兩個產品(因為當時推進這兩項業務都很難避免回扣問題),而網頁寄存這個產品領域,因為惡性競爭和大量小本經營公司的參加,阿里沒有優勢,最終也決定退出。最后就只剩下了“中國供應商”這一個產品。
很慶幸的是,出口型中小企業通常都是“夫妻店”。“一下子,我們恍然大悟,只要我們聚焦,只跟這些老板/老板娘打交道,就不會存在上述問題。所以我們培訓直銷團隊,專攻出口型中小企業的老板/老板娘,這也是業界所稱的「阿里鐵軍」的由來。”
在押注“中國供應商”這個產品之后,阿里的收支平衡之路也并不平坦,一方面需要讓出口型中小企業的老板們信服,另一方面則要降低燒錢率。經過一系列的努力,終于在2001年12月,通過“中國供應商”產品拿到了第一個月入幾萬的正現金流。
這段故事實際上就是阿里早期對于初心的驗證——在回答了“為誰?解決什么問題?”之后,我們需要思考,客戶是否愿意為你的產品買單?能買多大的單?能買多久的單?需要注意的是,創業初心不等于創業情懷,雖然有些情況下兩者會重合,但初心其實是商業模式的基礎,在這一點上,不少人會無意識地混淆。
“思考你的客戶是誰,你能為客戶做什么對他來說是有價值的,而且他會繼續給你買單,而且可以規模化。你把這些問題想明白,把它變成你的初心。別人找不到,你找到了,這個就是你的初心。”關明生說。
阿里巴巴早期B2B商業模式 P=profit利潤,S=sales銷售額
“為誰?解決什么問題?”這兩個問句看似簡單,但在現實中能回答好的公司并不多。一路上的變數、誘惑、陷阱,實在太多了,一切都在變化。變化中,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會發生動搖。
這讓我進一步追問——“初心”需要調整嗎?很多成功的公司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一些公司先有了技術才有了商業閉環,一些消費品公司不斷變幻客戶群體,從小眾到大眾,從一個品類到另一個品類,種豆得瓜或種瓜得豆。就像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提到的一個觀點:“一家企業創立之初,本來想做A,然后做成了B,后來又在C成功了,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這家公司會在D變得偉大。聽上去好像很曲折,但這可能是現在多數創業公司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
“你記得當年團購大戰嗎?團購剛開始的時候,一下子國內涌出了5000個團購。團購的鼻祖Groupon也從美國過來,跟騰訊合作來做團購。哇,市場沸騰,大家說團購老祖宗都來了,團購肯定錯不了。但結果你也知道,團購最后是一地雞毛。”關明生給出了一個例子:“這說明一個問題,大家當時做團購,追尋的并不是為了誰、解決了什么問題,而是在追隨一個模式。在美國,團購模式解決了某個問題,賺了很多錢,因此我來復制這個模式。但顯然這個成功的條件在別的國家或許可行,在國內就不一定。所以一家公司的創立,從A到B到C到D,或許模式看上去不一樣,但它是不是一直都在圍繞最重要的商業價值——為誰解決什么問題且有人買單。”
他進而談到最近很火的即時零售,看上去“又變了”,但實際上美團還是在解決核心問題——“馬上拿到服務”的問題。
“我有次在上海出差,電腦充電器壞了,電腦沒法充電,怎么辦?即時零售下單,20分鐘送到了。你想想,要是一個媽媽,一個人在家看孩子,沒有尿布了,怎么辦?這時候,我們還會去計較多一塊錢、少一塊錢嗎?現在很多企業困于價格問題,或許是沒有想到在什么樣的范圍里,產品會成為剛需。當產品成為剛需,價格就不再是最敏感的點了。就像你在飯店里,礦泉水賣10塊錢,大家很難接受,但要是你在沙漠里沒有水快渴死了,一瓶水100元你都愿意花。而這樣建立起來的認知會非常強。我買電腦充電器一次的經歷,就讓我成為了忠實用戶,下一次我要是還有突發需求,我就找它。心智一下子就抓牢了。”
因此,公司是A,還是B,還是C,還是D,什么樣子、什么模式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找準真實的需求,萬變不離其宗。
系統與規模:小生意如何做大?
在弄清生意模式之后,下一步就是規模化。
事實上,過去幾年,宏大敘事的泡沫破滅,就像關明生先前所言,投資人對于“燒錢換規模”充滿了警惕,在“要利潤,還是要規模”的問題上,越來越多的創始人、投資人選擇了前者。與此同時,人們也意識到小生意有小生意的好處——在海外,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公司滋潤地活著;在國內,由于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在各大平臺完善的基礎設施上也誕生了不少像“自媒體”“主播”“UP主”這樣的“一人經濟”。
在這樣的浪潮下,我們還需要關注規模化與系統化嗎?這些小生意需要變大嗎?還能變大嗎?
關明生認為,規模化的前提是標準化,能規模化的產品和服務最好滿足三個條件:
- 有客戶需求且客戶愿意付費;
- 是我們本行本業擅長的,或者能夠控制住核心價值環節的;
- 復制起來,平凡人就可以做到的,也就是“平凡人能成就非凡事”的。
需要明確的是,沒有規模化,初創企業是做不大的,但做不大不等于他們不成功。比如咨詢行業,通常都是量身定做項目方案,收費也可以不菲,但不是規模化。
“網紅們需要規模化的是什么?是產品嗎?不是。他們需要規模化的是客戶群。而他們規模化的手段是碎片化,把內容碎片化去承接更多的客戶。就像我們錄個視頻一共二十分鐘,但這里面可以剪輯出非常多的15秒,不同的15秒觸達不同的人群,擴大影響的范圍。”
而要支持規模化就需要系統,銷售系統、財務系統、人力系統。在眾多系統中,關明生強調,最重要的是預測系統,預測就是推動企業前進,表面上看預測是一個個目標,下個月做多少,三個月做多少,六個月做多少。實際上,預測也是策略的體現,先打什么,再打什么。
雖然對于“小生意”和“一人經濟”而言,確實不必像阿里早年那樣自建系統,把事情復雜化,但所有人都需要的是用系統的方法來了解自己的業務。
“他的業務雖然是一個人完成,但這里面也是有系統的,也需要預算、銷售等等。即便是個人網紅,他也可以用系統的思考方法來反思復盤、不斷改進。一個人的公司也不能「拍腦袋做決定」。”關明生告訴「深響」:“如果他形成了系統的思考方式,當他想要擴大規模時,或者當他讓其他人來幫他擴大銷售,或者承接具體工作時,他就能給出清晰的分工,最后自己很省力地 做最有價值的部分。”
至于小賽道能不能打開局面,關明生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觀察:“我十幾歲來到英國,當時看到Honda(本田) 50CC的摩托車,連后視鏡都沒有,指揮燈也沒有,大概占英國摩托車市場5%;后來出了75CC,有了指揮燈;再后來120、750型號陸續出來,產品不斷精進,最終把整個英國的摩托車市場全占了,英國本土的摩托車品牌都被他們打進了博物館,市場上看不到別的品牌了。但故事還沒完,Honda通過摩托車建立起來了自己品質不賴的用戶印象,以至于他們推出轎車,也讓人更容易認可。”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日本戰后經濟快速復蘇,本田進軍汽車行業,成為全球前十大汽車制造商之一。早期賽道的大小并不影響“終局”,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規模化突破,企業可以通過第一曲線、第二曲線、第三曲線接力的方式找到一系列新的增長點。
本田早期摩托車款式
先謀人再謀事:激發而非控制
當然,以上種種戰略思考最終還需落到人的執行上。就像柳傳志的九字管理要訣——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最后一項就是要帶好隊伍,把創始人管理者的構想落實做好。而這,也是所有生意規模化的前提——先謀人再謀事。
關于如何找人、判斷人、激發人,關明生在《關乎天下》三本叢書中也有詳細的敘述,在此就不一一復述了。圍繞"人",我們重點討論了兩種情況和一個困境。
兩種情況是人才的高配與低配。
對于創業早期的馬云來說,蔡崇信和關明生這樣的"成功人士"顯然是超配的,能吸引一批“超配人才”也被認為是阿里崛起的必要條件。但關明生坦言“超配是個天意”,管理超配的人才也有著很大的難度。因為“錢”反而是他們并不稀罕的東西,他們看中的是未來,是這份事業的潛力。“我們要盡量把人才的前途和公司的前途綁在一起一起。”
更常見的情況是人才的"低配",通常情況下,同樣職位的兩份工作,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去大公司、大平臺,因此創業公司能夠招到的人才通常是平凡的普通人。"千萬不要覺得小公司的人是二流人才,他們就是最主流的人!"關明生強調,對于員工,我們要多鼓勵、多幫助、多給機會,人的潛力無限,哪怕是再普通不過的"小人物",也可以做得出色。
而一個困境則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才密度被不斷稀釋。截至2025年3月31日,阿里巴巴有124,320名員工,騰訊有109,414名員工。10萬人起步的人數已是“大廠”的標配。
為什么人多了,人才的密度就保不住了?一方面是核心管理團隊的精力有限,公司小的時候,馬云可以每次培訓都講兩門課,現在顯然不現實,精神能量遞減是再自然不過的。另一方面恐怕是人性使然。“字節跳動的 6 條人才觀”中,有一條讓人印象很深——敢招比自己強的人。反過來看,招比自己弱的人才是人之常情,能力能量遞減也由此而來。
“這個問題很難解……沒辦法完全解決。”關明生告訴「深響」,人才密度的問題不只是人數增加帶來的人才含量稀釋。這背后還有利益分配的問題——比如創業早期,大家都拿到原始股,司機都能成百萬富翁,但后面來的人沒有這個待遇了。雖然大家在大企業更穩定,也享受了高于市場的薪資水平、穩定的福利等,但發展階段確實不同了。這就變成了管理問題,在人性管理上,獎勵、鼓勵上,管理層都得從長計議。
最近阿里內網里一封來自15年老員工的萬字離職信引發熱議,該信詳談了阿里當前存在的諸多大公司病,同樣也提到了人才密度的問題。馬云給出直接回復:“好像人的成長,阿里的發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過程,阿里在發生變化之中。”
你看,即便已經站上山頂,仍然有更高的險峰需要持續攀登。強者如阿里,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問題;智者如關明生,看遍起起落落,也仍在不斷以身入局、細觀變化。這也是訪談中的另一層體會——創業維艱,沒有一勞永逸, 與人弈、與事弈、與天弈,空間無境、時間無盡。而在這樣的泅渡過程中,能有“過來人”給出真心與真經,是一件幸運的事。
以下為「深響」整理后的部分訪談實錄:
找到價值與初心
劉亞瀾:《關乎天下3》是為新世代的創業者而寫,您認為新世代的創業者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創業者有何不同?當年的成功經驗放到今天是一種“刻舟求劍”嗎?
關明生:第一個很重要的改變是錢越來越少。投資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撒錢”,以前的邏輯是——只要把錢鋪出去總會撈到好項目。就像當年軟銀向馬云招手,并表示愿意投資1億美元。馬云當時沒有接受這個巨額,只接受了2000萬美元的投資金額。
但現在這種無限資金追捧創業項目的情況已經成為過去,創業者面對的是資金的匱乏,以及投資人在非常有限的投資上特別謹慎和小心的心態。
第二個重要的變化是時間周期越來越短。從初始創業到長成巨頭的時間越來越短,微軟的成長,谷歌的成長,阿里騰訊的成長,花的時間是不同的。阿里騰訊崛起的周期比搜狐網易短,字節小米崛起的周期比阿里騰訊短,DeepSeek崛起的周期又比字節小米短。這是很實在的一個事實。
第三個當然是競爭大大地增加了。過去我們說中國市場很大,哪怕占5%的市場都有很多機會,所以風投也愿意去賭、去燒錢圈地,當年阿里也是燒了很多錢來圈地,騰訊、美團等等都一樣。但現在比較少的投資人愿意做這件事了,市場競爭激烈到燒錢圈下來的地不一定能留得住。
這些是變化,是不能刻舟求劍的。但沒變的是什么呢?商業成功的標準沒有變——你為誰、解決什么大問題、且他/她愿意買單、且可以規模化。倒不是一定要規模化,小而精也是可以的,但要做大做強,沒有規模化是不行的。
所以,成功的要素沒有變:為誰,解決什么問題,且有人買單。
劉亞瀾:任何人創業確實需要想清楚商業模式,驗證客戶是否為你的產品付費。不過現在似乎一些被認可的高科技產品/公司目前并沒有完全完成商業模式的閉環,也有一些創業公司并非一開始就找準了自己的商業模式,而是在過程中一步步找到的。包括一些大公司,很多產品的商業化都是滯后于研發投入的。您怎么看業務與技術投入和商業閉環這兩個點之間的時間差問題?
關明生:這是業務和技術投入方向與商業價值匹配的問題。中國市場這么卷,我是沒有看到一個公司一直都是在做藍海。因此就需要提前投入,投入成熟后再把前序產品打掉,再推新品。我女婿在英國,他的農田里有很多樹要管理,他用無人機巡邏。有次我去英國送給他了一個新的,讓他非常驚訝,因為之前的無人機碰到樹就會掉下來,他就得開車去找到無人機再重新啟動。但我送的這個新的有避障功能,看到樹自己就避開了,解決了他的痛點。這個例子其實是想說,用戶對于產品并沒有提出新的要求,但公司自己在進步和迭代新的技術,這種技術一旦落到產品,被用戶感知到,市場效果會很好。
類似更夸張一點的就是制藥公司的模式,新藥研發非常容易失敗,制藥公司甚至會慶祝失敗,因為又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離成功更近了。但一旦研發成功,這個藥就能有絕對的定價權。當然還有一個特別的情況,不是創業者的普遍問題,就是一些大學、先進國家,會把物力財力投入到一些看上去沒有用的東西上去,去做一些沒有商業回報的科研。半導體、光纖都是這樣出來的。
劉亞瀾: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找準方向,前瞻用戶需求,把握好投入產出比?
關明生:對,你看谷歌現在就在投入于電力方面。因為沒有電力、沒有算力,就沒法做AI。AI的大趨勢方向判斷準確,再沿途投入布局。
劉亞瀾:還有一種"異步"可能更常見。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談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說:“一家企業創立之初,本來想做A,然后做成了B,后來又在C成功了,或許在不遠的將來,這家公司會在D變得偉大。聽上去好像很曲折,但這可能是現在多數創業公司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您怎么看這種結果和目標不一致的情況?
關明生:你記得當年團購大戰嗎?團購剛開始的時候,一下子國內涌出了5000個團購。團購的鼻祖Groupon也從美國過來,跟騰訊合作來做團購。哇,市場沸騰,大家說團購老祖宗都來了,團購肯定錯不了。但結果你也知道,團購最后是一地雞毛。
這說明一個問題,大家當時做團購,追尋的并不是為了誰、解決了什么問題,而是在追隨一個模式。在美國,團購模式解決了某個問題,賺了很多錢,因此我來復制這個模式。但顯然這個成功的條件在別的國家或許可行,在國內就不一定。所以一家公司的創立,從A到B到C到D,或許模式看上去不一樣,但它是不是一直都在圍繞最重要的商業價值——為誰解決什么問題且有人買單。
再看最近很火的即時零售,它其實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模式,但美團用它還是在滿足核心的問題,"馬上拿到服務"的問題。我有次在上海出差,電腦充電器壞了,電腦沒法充電,怎么辦?即時零售下單,20分鐘送到了。你想想,要是一個媽媽,一個人在家看孩子,沒有尿布了,怎么辦?這時候,我們還會去計較多一塊錢、少一塊錢嗎?
現在很多企業困于價格問題,或許是沒有想到在什么樣的范圍里,產品會成為剛需。當產品成為剛需,價格就不再是最敏感的點了。就像你在飯店里,礦泉水賣10塊錢,大家很難接受,但要是你在沙漠里沒有水快渴死了,一瓶水100元你都愿意花。
而這樣建立起來的認知會非常強。我買電腦充電器一次的經歷,就讓我成為了忠實用戶,下一次我要是還有突發需求,我就找它。心智一下子就抓牢了。
回到你的問題,ABCD是什么樣子、什么模式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找準真實的需求。
古代戰爭"打天下"與現代企業"打天下"
劉亞瀾:像馬云、王興這樣的創始人真的是億萬個人里可能才出一個的商業奇才,思維的高度和戰略定力都是頂尖的。不過,大部分創業者其實很普通,很多時候可能連創始人自己也會對創業初心感到迷茫,初心需要校正嗎?創始人怎么真正找到、面對自己的初心?
關明生:還是那句話,思考你的客戶是誰,你能為客戶做什么對他來說是有價值的,而且他會繼續給你買單,而且可以規模化。你把這些問題想明白,把它變成你的初心。別人找不到,你找到了,這個就是你的初心。就像團購大戰,找到初心的人笑到最后。
劉亞瀾:初心并不是情懷,或許有時會跟情懷重合。
關明生:初心是一個讓創業者可以非常規范地思考問題的一個系統。遇到困惑時,可以回歸初心來思考——我為誰解決問題,男的女的?女的,多大年紀,什么特點,步步細化;我為她解決什么問題,這對她有什么價值;你為她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別人做不到還是別人不夠你做得好……一直這樣尋找下去,層層遞進,慢慢地你就能清晰地看到你的初心,穩扎穩打了。
阿里的初心很大,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馬云他留了很多白,但初心還是很清晰。首先做B2B,做好了有了現金流,再去灌溉C2C,后來又搞了很多業務,像云計算,也是初心使然,一種基礎設施,一種生態。
劉亞瀾:確實,像阿里云,一開始我們會想,咦,阿里為什么要做云啊?好像跟做生意沒什么關系,但后來理解了它是一種基礎設施,就跟您剛分享的,做AI 的為什么要去投電力。
規模化與系統化
劉亞瀾:規模化的前提是標準化,但有些生意本身就是非標的,尤其是內容創業(網紅、藝人、IP、廣告創意、媒體),這些生意還有規模化做大的可能性嗎?如果一開始起家于一些小賽道、天花板很低的領域,有什么辦法可以進一步打開局面呢?
關明生:網紅們需要規模化的是什么?是產品嗎?不是。他們需要規模化的是客戶群。而他們規模化的手段是碎片化,把內容碎片化去承接更多的客戶。就像我們錄個視頻一共二十分鐘,但這里面可以剪輯出非常多的15秒,不同的15秒觸達不同的人群,擴大影響的范圍。
至于小賽道能不能打開局面,我想起小時候的一個觀察。我十幾歲來到英國,當時看到Honda 50CC的摩托車,連后視鏡都沒有,指揮燈也沒有,大概占英國摩托車市場5%;后來出了75CC,有了指揮燈;再后來120、750型號陸續出來,產品不斷精進,最終把整個英國的摩托車市場全占了,英國本土的摩托車品牌都被他們打進了博物館,市場上看不到別的品牌了。但故事還沒完,Honda通過摩托車建立起來了自己品質不賴的用戶印象,以至于他們推出轎車,也讓人更容易認可。
劉亞瀾:今天因為平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寄生”在平臺上的“一人經濟”,或者非常小的團隊,他們需要關注系統的問題嗎?
關明生:他們當然不需要建一個系統來管自己。但他們需要用系統的方法來了解自己的業務。他的業務雖然是一個人完成,但這里面也是有系統的,也需要預算、銷售等等。即便是個人網紅,他也可以用系統的思考方法來反思復盤、不斷改進。一個人的公司也不能"拍腦袋做決定"。而且,如果他形成了系統的思考方式,當他想要擴大規模時,或者當他讓其他人來幫他擴大銷售,或者承接具體工作時,他就能給出清晰的分工,最后自己很省力地 做最有價值的部分。
劉亞瀾:就像您在書中列出的銷售系統、財務系統、人力系統,一個企業里有多個系統,這些系統之間是什么關系,CEO怎么去統籌各個系統的利益?比如財務系統希望降本增效,設計了一系列的規矩,但銷售系統要打仗得要糧草,兩者似乎就相悖了。
關明生:最開始阿里沒有系統,我們自建系統。這里面最重要的是預測系統。你不能從最高層來做預測,我們的預測要搞到最底層、最前線,并交叉驗證。銷售做的預測,財務是要管的,放到財務里的數據才是真的系統的數據。系統要融合,要讓所有人都天天在用。系統就是要整合資源,用以更好地服務客戶。當時在阿里,我們每個月做一次盤點,選一個區域進行盤點,因為有了融合的系統,我們可以看到那里的具體情況,為什么這個月預測是100,卻只做了95,少的5哪里來?系統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和服務客戶,千萬不要以為系統是管理客戶的,系統實際上是用來服務客戶的,我們對客戶的了解就埋在系統的數據里。
劉亞瀾:為什么說預測系統是最重要的?
關明生:因為預測就是推動企業前進,表面上看預測是一個個目標,下個月做多少,三個月做多少,六個月做多少。實際上,預測也是策略的體現,先打什么,再打什么。
企業文化與用人
劉亞瀾:這句話感觸特別深“企業文化不是道德觀念,而是游戲規則”,相信很多創業團隊都會遇到沒有把企業文化變成行為,沒有把行為變成績效考核指標的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初創團隊可能還會遇到“法不責眾”或者“至清無魚”的情況,這時候創始人應該怎么處理文化落地的問題呢?
關明生:要培訓,要發展。當時阿里的每一個銷售都要培訓一個月,而且是到杭州來集體培訓。這個成本很大的。我一個人上七門課,彭蕾也上幾門,馬云上兩門課,第一門和最后一門。我們要把母體的溫暖、目標、策略傳遞給他們。這一個月是他們三個月試用期的1/3的時間。另外兩個月就是班長帶他們在自己的區域實戰,兩個月必須出一單,要是出不了,就會淘汰。要是出一單,就是通過,之后再慢慢變成每個月出一單。為什么我們這么有凝聚力,有認同感?因為大家都有在一起的經歷,這個很關鍵,也是人性化的。
我們要撫平,要拔尖。
撫平是幫助員工面對挫折和失敗。銷售初期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失敗,沒人理你,你連客戶都見不到,或者好不容易見到客戶后卻被趕了出去,怎么辦呢?我跟李琪去見客戶,客戶一看才11點,他以為阿里巴巴是餐廳,午飯的盒飯單子還沒下,他說讓我們11點半再來。我們說,我們不是賣盒飯的。這種情況太常見,還有銷售被放狗驅趕。
所以你要用心聆聽,傾聽員工的心里話,讓每個員工把他當天產生的負面情緒都釋放出來,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特別是初期,大家都不順利,做撫平的目的是讓大家知道:原來我不是最差的,原來我不是孤單上路的。
拔尖,拔尖就是終于有人有了成功的故事,馬上分享出來。有人終于見到了客戶,那么是怎么見到這個客戶的?有人成功拿到了訂單,他是怎么拿到訂單的?有什么秘訣呢?成功故事會在銷售點分享,在內網分享。很多成功故事都會在全國分享,阿里銷售團隊的所有成員都能看到,如果有人變成了Top Sales(銷售精英),就會讓Top Sales也分享。拔尖就是要把所有人都帶動起來,不要浪費了每個人的成功,要把他們的故事分享出去。
劉亞瀾:您覺得一家創業公司要吸引到“超配”的人才,有哪些要素?
關明生:超配當然是最好的,但這個是天意。當年阿里巴巴有一批人是帶著錢給馬云打工的,我也是帶著錢給馬云打工的。我的差旅費兩年都沒結哈哈,雖然120元一晚的酒店也不是太多錢。
很多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搞,當年的年輕人也不好搞啊,那么我們要盡量把人才的前途和公司綁在一起。對于超配的人才,你要去挖掘他的潛力。那種教條式地管教是不適配的。如果你想他做的事剛好是他興趣所及,他就會爆發潛力,充分自驅。
業績評估之下的五種員工
劉亞瀾:人才水平超配的另一面或許是人才的低配,這是絕大多數創業公司面對的難題,如何用二流的人才做出一流的事情?
關明生:千萬不要說他們是二流人才,他們就是我們最主流的人!我們要多鼓勵、多幫助、多給機會。就像我們當年的銷售,平均銷售最開始的時候是二十幾萬一個人,我們搞了一個百萬俱樂部,相當于四倍于平均值,結果就有15個人做到了,而且最高的有200多萬。產品沒變,銷售額激增,你怎么去理解呢?就是人的潛力無限,哪怕一些普通的人,也可以做得很好。你要給機會,給鼓勵。
比如賀學友,我們百萬俱樂部的第一批成員,排行第四,第一年做了140幾萬。他說下一年要做1440萬,我和馬云拉著他在海南機場,說服他不要做這么高,但他說他有新方法,以前是一個一個客戶突破,現在要一批一批來,帶他們來杭州,給他們講神往的事,你們來講。結果他真的每個月都帶二三十個客戶來杭州,我跟馬云講,講完之后,銷售承接,老賀簽單。這是他的創新。一定不要小瞧大家的可能性。
另外,領袖不要跟團隊爭功,要把榮譽歸于團隊。領袖和管理者區別還是挺大的。
關明生對領袖與管理者的劃分總結
劉亞瀾:我們觀察到一些巨頭企業,在“小”的時候,人才超配,都是團結在創始人周圍的有夢想有目標的人,但隨著企業慢慢變大,人才密度被稀釋,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這時候該怎么辦?
關明生:這個問題很難解。因為這里面也有一些分配的問題。比如創業早期,大家都拿到原始股,司機都能成百萬富翁,但后面來的人沒有這個待遇了。雖然大家在大企業更穩定,也享受了高于市場的薪資水平、穩定的福利等,但發展階段確實不同了。這就變成了管理問題,在人性管理上,獎勵、鼓勵上,管理層都得從長計議,可以彌補一部分。但這個確實沒辦法完全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