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咖產品能否成長為星巴克的第二增長曲線?
這是《數讀100個品牌Ⅱ》系列的第13篇文章。
每一次商業浪潮的起落,都并非偶然,作為最忠實的“記錄者”,透過數據,我們看到品牌背后的商業密碼,見證市場、行業的變革與成長。
2025,品牌數讀年度系列專題《數讀100個品牌》開啟第二季,我們將關注更多新興品牌、熱門賽道,以更廣闊的視角、更深入的分析、更精準的數據,發現商業的未來。
作者 | 王梓旭
編輯|童潔
頭圖來源|星巴克官微
一直以來作為“咖啡”代名詞的星巴克,如今正試圖為自己貼上一個“全天候飲品店”的新標簽。
面對本土品牌的強勢崛起與國內消費趨勢的變化,這家咖啡巨頭在國內市場的地位正備受挑戰。在此背景下,星巴克中國近期高調宣布對旗下三大“非咖”品類進行價格調整,并持續加碼產品創新。
這一系列組合拳,究竟是為了穩住陣腳的防御性調整,還是謀求差異化競爭的主動出擊?更重要的是,星巴克能否借“非咖”業務成功開辟第二增長曲線,從而改寫在華的增長故事?
1
加碼“非咖”業務
近日,星巴克中國的菜單迎來了顯著變化。
其旗下三大非咖啡品類——星冰樂、冰搖茶與茶拿鐵,共計數十款產品集體推出全新夏日“心動價”。以大杯為例,平均價格降幅5元左右,部分飲品降至23元。
要知道在此前行業大打價格戰期間,星巴克中國始終拒絕直接降價。那么這究竟是星巴克在競爭壓力下的永久性策略轉變,還只是一次短期的夏季促銷活動?
一位接近星巴克中國的人士向品牌數讀透露,此次的價格調整是階段性的戰略舉措,將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的穩定性。未來可能會根據公司戰略和市場反饋進行動態調整。
與降價同步進行的,是星巴克對“非咖”場景的加碼。星巴克中國方面告訴品牌數讀,“非咖”場景下完善的產品矩陣,與核心的咖啡產品雙線并舉,讓星巴克能夠根據不同消費場景、門店類型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產品組合和體驗,從而滿足顧客的多元需求。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看來,星巴克此舉是一套攻守兼備的組合策略。他指出,高調降價首先是應對瑞幸等本土品牌激烈競爭的直接舉措,通過價格杠桿吸引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旨在穩固現有市場份額,這是一次清晰的“防御性”布局。
通過降低體驗門檻,也能讓星巴克滲透更廣泛的消費群體,特別是對價格更為敏感的年輕客群和中低收入群體,這又是帶有明顯的“進攻性”市場擴張意圖。
然而,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并非簡單的產品線補充,而是星巴克在賽道選擇上的一次根本性轉變。
王振東表示,星巴克正嘗試突破‘咖啡專家’的固有品牌形象,從一條腿在咖啡賽道跑,轉變為咖啡與非咖產品并駕齊驅的“雙賽道”模式。
這背后是對當前消費趨勢的洞察,咖啡正回歸功能性飲品,消費場景更集中于上午提神,而下午時段的消費者則因健康顧慮和多樣化選擇,正流向廣闊的茶飲市場。
從這個角度看,星巴克中國的目標或許更為宏大,它希望成為一個全天候的“現制飲品平臺”,而不僅僅是一家咖啡店。
2
或放棄2025中國戰略愿景
如果說產品與價格的調整是星巴克應對挑戰的“軟件”更新,那么其遍布全國的門店網絡,則是支撐這一切戰略落地的“硬件”基礎。
渠道的深度和廣度,始終是理解星巴克中國戰略的關鍵維度。據窄門餐眼的數據,截至2025年5月中旬,星巴克在中國大陸的門店總數接近7700家。
但是,其擴張速度已出現放緩跡象,2023年全年新開門店近970家,而這一數字在2024年降至約800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9月星巴克在全球投資者交流會上,曾發布2025中國戰略愿景,推出以價值為導向的全新增長計劃。計劃至2025年星巴克中國總門店數量將達到9000家,以平均每9小時開出一家新門店的速度,新增開3000家門店,覆蓋中國300個城市。
目前星巴克中國距離9000家店的目標尚有超過1200家的差距,對于是否會維持該戰略愿景,星巴克方面未予回應。
不過,品牌數讀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說法稱,星巴克內部已不再提及這一目標。該人士認為,此舉是基于對當前市場環境的理性判斷,即供給過剩以及規模擴張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從而進行的戰略收縮。
“在當前的下行周期中,控制規模、追求更健康的盈利表現,可能比單純依賴擴張的路徑更有利。”他說道。
曾經的門店目標或將暫緩,那么審視星巴克當下的“家底”就顯得尤為重要,分析星巴克中國現有門店情況,是理解其過去戰略成果與未來調整空間的基礎。
在省級行政區的維度上,星巴克的布局已基本實現“全覆蓋”,目前僅西藏地區尚未有門店入駐。從門店數量上來看,華東地區門店數最為密集共有超過3200家,相較之下華南及華北等地在門店數量上則稍遜一籌。
從線級城市分布來看,其布局重心高度集中于高線城市。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門店數量合計占據了總數的近七成,其中上海一市以超過1100家門店的數量位居前列,這表明星巴克的核心勢能依舊建立在對高線城市需求的深度挖掘上。
在鞏固高線城市基本盤的同時,星巴克也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下沉市場,將其作為尋找增量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星巴克表示中國門店覆蓋超1000個縣級市場,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新進入166個縣級市場,新進入市場數量較上個財年接近翻倍。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星巴克的門店戰略已從過去追求數量的圈地式擴張,轉向了更為理性和精細化的布局優化。
其核心思路是在鞏固高線城市與核心商圈這一基本盤的同時,謹慎地向低線市場探索增量,通過精準的選址模型,在規模、坪效與品牌定位之間尋求新的動態平衡。
3
星巴克中國的下一場“大考”
盡管擁有強大的品牌基礎和渠道網絡,星巴克中國的未來之路也并非坦途,多重挑戰交織,考驗著這家咖啡巨頭的應變與革新能力。
江瀚指出,星巴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外部的激烈競爭和內部的消費需求變遷,隨著本土品牌的全面崛起,星巴克需要在產品、服務和體驗上不斷創新,才能維持其競爭優勢。
事實上,這些挑戰正直接反映在星巴克的業績上。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凈收入達29.58億美元,第四季度凈收入7.837億美元,環比增長6%,但中國同店銷售額下降14%,平均售價下降8%,可比交易量下降6%。
到了2025財年第一財季,中國地區實現營收7.44億美元,同比上漲1%,但同店銷售額下降6%。
王振東則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將星巴克的挑戰定義為一個“時代課題”。他將其比作傳統豪華車品牌BBA(寶馬、奔馳、奧迪)在面對中國本土新勢力崛起和消費環境劇變時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星巴克的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所有老牌外資消費品牌在中國市場共同面臨的轉型課題。”他補充道。在這種背景下,星巴克尋求合作、調整策略的種種舉措,都與那些傳統巨頭在轉型期的反復與糾結如出一轍。
決定星巴克未來成敗的關鍵,并非表層的戰術調整,而在于其自身能否完成一場深刻的“內生性革命”。
他強調,星巴克所有的新戰略,本質上都要求其從標準化走向個性化,從統一走向多元,這是對星巴克原有成功模式的根本性顛覆。
如果其內部的治理結構、組織文化和體制機制無法跟上這種變革的步伐,那么所有外部舉措不僅可能無疾而終,甚至會因降價等行為反噬現有業績,導致凈利潤下滑等更壞的結果。
因此,一場由內而生的系統性改革,才是所有外部戰略得以成功落地的唯一前提。
盡管內部改革的挑戰艱巨且需要時間,但星巴克在外部市場上已經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試圖為這場變革爭取喘息和發展的空間。
總而言之,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正進行一場全面的戰略重塑。從加碼非咖業務到調整價格體系,再到優化門店擴張的節奏,每一步都旨在應對當下的挑戰。
然而,新的策略也意味著新的考驗,更親民的價格能否有效提升消費頻次?非咖產品線又能否真正成長為第二增長曲線?這些關鍵問題,都有待星巴克在未來的市場表現中逐一解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