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藥,似乎進入了另一個周期。
2020年,以薛定諤為代表的AI藥物研發公司開始集體上市,一時間點燃了資本的熱情,資本找到了退出渠道。
但從2022年開始,管線的失利造成不少公司現金流緊張乃至裁員,包括BenevolentAI、Exscientia都岌岌可危乃至被并購。
到了2025年,曾經被市場上認為頭部的AI制藥公司,也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例如主流業務,甚至現金流一度正向的大哥薛定諤,也在上半年宣布裁員7%。
當頭部公司也開始預備過冬,AI制藥公司的賬算得越來越精細了。
海外AI制藥優等生,面臨危機
薛定諤:老牌AI制藥,裁員7%
今年,AI制藥上市公司薛定諤宣布裁員60人,約占其員工總數的7%。根據提交的文件顯示,此次重組旨節省現金流并提高效率,預計每年削減 3000 萬美元的成本。
要知道,由于薛定諤的軟件業務收入穩定增長,也被市場認為是最穩的AI制藥公司。
薛定諤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軟件、藥物研發和其他, 2024年軟件收入達到 1.804 億美元。然而公司不斷加大的研發投入,也讓薛定諤的現金流開始告急。
2023年,薛定諤實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緊接著2024年,公司很快又面臨虧損,虧損額為1.871億美元。
目前公司有3條管線進入臨床I期,CDC7抑制劑 SGR-2921 已經獲得FDA 孤兒藥資格認定,用于治療急性髓性白血病,預計將于今年下半年公布I期數據。 MALT1 抑制劑 SGR-1505 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 B 細胞惡性腫瘤患者,Wee1/Myt1 抑制劑SGR-4174則用于治療實體瘤患者。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26億美元,按照此前的消耗速度,公司現金流夠維持約17個月。
Relay:一年三度裁員
今年4月,Relay宣布重大人事調整,裁員約70人。實際上這是Relay一年內3次裁員。早在2024年在7月,裁員約5%;緊接著,10月又有30人被裁,約占員工的10%。
裁員導火索是羅氏旗下基因泰克終止與其SHP2變構抑制劑RLY-1971的合作,并將權益退還給Relay,隨后Relay也停止了對于該藥的開發。
2024年,Relay全年凈虧損為 3.377 億美元,而 2023 年全年凈虧損為 3.420 億美元,虧損小幅度收窄。
與此同時,2024年全年的研發費用為 3.191 億美元,資源重點投向了核心藥物的臨床開發,而 2023 年全年為 3.30 億美元。
目前,公司只剩突變選擇性PI3Kα 抑制劑RLY-2608這一款臨床階段藥物,將其治療乳腺癌與血管畸形。
公司的首要任務是繼續推進RLY-2608,包括在年中啟動RLY-2608 + 氟維司群 3 期試驗,用于治療乳腺癌患者。
2024年 12 月 31 日,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7.813 億美元,足以支撐公司運營到2027 年下半年。
Insitro:融了超7億美金,裁員22%
今年,AI制藥獨角獸公司 insitro宣布,為了簡化運營,公司裁員22%,將現金流延長到2027年。
此次裁員將影響約65名員工,裁員后公司的團隊規模為230人。
insitro成立于2018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是被譽為天才計算科學家的達芙妮·科勒( Daphne Koller )。
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達芙妮·科勒曾經聯合另一位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吳恩達(Andrew Ng)成立了主營在線教育的企業Coursera。
基于她的創業經歷,當達芙妮·科勒宣布投身AI+藥物研發時,便立即收到多家知名機構的橄欖枝。
迄今為止,insitro累積融資高達7.43億美元(約人民幣53億元),成為AI+藥物研發賽道中融資最高的公司之一。
然而公司成立6年來,還沒有一條管線進入臨床。
同樣,自從2021年公司拿下4億美元巨額C輪融資后,insitro再也沒有新的融資消息傳出。
公司曾表示,希望今年年初宣布開發候選藥物,然后在之后的12 個月內提交第一個候選藥物的 IND,如果順利公司將于2026年開展臨床試驗。
Recursion:砍掉一半臨床管線,裁員20%
作為頭部上市AI制藥公司,Recursion曾經獲得AI霸主英偉達5000萬美元的投資,并且和醫藥巨頭賽諾菲、羅氏和德國默克等深度合作。
然而為了保證現金流,近期Recursion手起刀落,不僅砍掉了一半臨床管線,還裁員20%。
Recursion的五款藥物被暫停或取消優先開發級。三款藥物停止研發,包括治療2 型神經纖維瘤病的REC-2282,用于治療腦海綿狀血管瘤的REC-994,以及一款用于特發性肺纖維化的藥物REC-4209。
此外,還有一款針對艱難梭菌毒素抑制劑REC-3964被考慮對外許可,靶向LSD1的實體瘤則被戰略性暫停。
從管線調整方案來看,公司戰略重心進一步向腫瘤領域傾斜。
裁員消息一出,Recursion的股價立即迎來反彈,但距離其最高點已經跌去超90%。
截至3月底,該公司有5.09億美元的現金和等價物,精簡管線和員工后,現有資金可以支持公司運營到2027年第四季度。
集體進入調整期
關于當前AI制藥乃至整個醫藥環境的現狀,密切關注市場的讀者并不感到意外。
還是老生常談,無論是AI+制藥乃至整個biotech都面臨著商業化難題。造成四家頭部公司裁員的本質都是現金流的支撐力不足。
而到了2025年,連頭部公司也開始現金流吃緊,這也意味著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脆弱,一旦核心管線失利,或商業化藥物不成功,斷臂求生幾乎是板上釘釘。
目前幾乎所有的AI藥物研發公司仍然處于虧損之中,絕大多數公司都定位于生物技術公司,僅合作能貢獻少數營收外,臨床階段管線的投入卻像個無底洞。
而在一級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很多AI制藥公司的承諾以及現實情況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AI設計的很多藥物被視為“copycat”(模仿者),新的分子結構并不新穎,與舊分子非常相似。人們也意識到,AI制藥的更快并不意味著更好,更快失敗并不是成功。
行業進入調整期,正在讓一批投機性強的公司更快離場,使得一批被資本催熟的公司現出原形。
AI制藥,冰火兩重天
實際上,市場并未放棄對AI的押注。
就在上周末,石藥集團宣布與阿斯利康達成合作協議,基于石藥的AI藥物研發平臺,為阿斯利康選定多個靶點,篩選、優化候選藥物。
本次合作首付款1.1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總金額超52億美元,還包括產品年度凈銷售額的特許權使用費(個位百分比)。
和絕大多數以AI為主制藥公司不同,石藥的AI戰略是“產業主導型”,不追求技術噱頭,而是以提升現有研發效率、降低風險、控制成本為核心目標。
而在去年10月,石藥集團將臨床前階段的脂蛋白Lp(a)小分子抑制劑YS2302018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獲得1億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9.2億美元里程碑金額。
YS2302018正是由石藥的AI小分子藥物設計平臺產出。
同樣在一級市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Demis Hassabis創辦的一家AI制藥公司Isomorphic Labs,宣布在第一次外部融資中籌集了6億美元。
去年,Isomorphic Labs宣布與跨國制藥巨頭禮來和諾華達成了兩項價值30億美元的藥物發現協議,涉及針對多種疾病和靶點的創新療法,最近諾華還進一步擴大了雙方的合作范圍。
也就是說,市場不穩定性下,行業更加青睞確定性更高、有成熟技術的明星團隊或者上市公司。
投資人面對AI藥企更加理性和挑剔。從以往的對于藥物研發成本的計算,轉變為了關注分子在臨床上的成功率。
未來,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設計不再僅僅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能夠開發出幫助上市的藥物才是核心。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