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清晨一早,刷到一個視頻:
有位奶奶,做完飯、喊孫子吃飯時,特意強調說:“今天把你飯都盛好了,菜也燒好了,我在家熱死了,都舍不得開空調,你知道為什么嗎?”
沒想到,孫子當時的回答是“因為你腦子有泡,熱死都不開空調”
奶奶繼續說:“難道我每天那么辛苦,就不能感動你一下嗎”
孫子想也沒想地繼續回答:“不可能,你只能感動你自己,感動不了我任何一點”
對此,評論區的留言也是五味雜陳:
?有人說,感動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可是不包括自虐和犧牲,你想感動孩子,也得看看對象是什么樣的,能不能讀懂你的省吃儉用、能不能理解你的犧牲付出
?有人說,別太過分強調有多辛苦,孩子有心的會自己體諒,沒那份心的,你再怎么嘮叨孩子也不會在意,太多強調自己有多辛苦,到最后可能有心感恩的孩子也會煩的
?還有人說,這就是典型的自找苦吃,如果奶奶換位思考一下,熱病了,省下的電費不夠抵醫藥費
講真的,這種自我犧牲的傾述教育,實際上就是感動不了孩子卻讓自己陷入焦慮的自我感動
特別是當你的付出太多卻得不到孩子一句好言相待時,那種不甘、委屈、還有失落,就足夠把你蹉跎成一個連自己都不認識的情緒瘋子
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如此
印象當中,她一直是一個通情達理、連說話都不會大聲的溫柔大方性格
可自從有了孩子、開始了一年又一年的陪讀生活之后,她整個人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別是脾氣方面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情緒暴躁,孩子嫌她煩,每天刻意保持著一米以上的距離,丈夫也控訴她:“以前怎么不知道你脾氣這么大”
對此,朋友的回應是:“沒有結婚之前,我又何嘗不是小鳥依人的嬌小可愛呢?是誰讓我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是呀,不被理解的愛和付出,往往是壓垮一個人最后的那根稻草,而這一切的源頭,也不過就是我們愛錯了方式的自找苦吃罷了
如果孩子叛逆、丈夫離心、家庭不和,我們也改變不了家里想改變的人,那就從自己身上慢慢做出改變,別再自找苦吃了吧
比如,試著從以下幾方面改變愛的方式,就能讓整個關系變得和諧穩定起來:
01
愛別人前先好好愛自己
你若盛開,欣賞你的人自然就多了起來
人生的第一課:愛人先愛己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課,也是一樣,我們在計劃如何愛好孩子之前,只有先好好愛自己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愛
遇到過一個女孩,她說她最討厭媽媽每次穿著睡衣去接她放學了
剛開始的時候以為這是女孩嫌丟人,屬于比較喜歡攀比的負面心理,對女孩多少也有些品行上的擔憂
可結果呢,前腳剛聽完女孩抱怨媽媽“穿睡衣出門”的不注意形象,后腳就聽到媽媽那喋喋不休的嘮叨式訴苦:
“我為什么穿著睡衣出門?那還不是為了你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錢也都是花在你身上了呀”
“你還嫌棄我出門穿睡衣讓你丟人了,你憑什么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不是你,我現在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好過”
“看看別人過得什么日子,再看看你自己,爸爸媽媽為你提供了那么好的學習條件,如果你再比別人差,那怎么說得過去了呢”
很明顯,這就是典型的訴苦教育,也就是所謂的道德綁架
但訴苦式教育卻是最容易激發人性的反抗意識,越是天天把“為了你,付出多少”話掛嘴邊的家長,也越容易養出叛逆想要逃離的孩子
還認識一個特別時尚的媽媽,她對自己女兒的教育就是那么與眾不同
女兒想吃冰激凌了,她會調皮地跟女兒搶著吃,明面上像個貪吃的孩子一樣搶吃的,實際上是為了讓孩子少吃辛涼食物、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女兒想穿漂亮裙子了,她就每天自己畫上精致的妝容,穿上女孩子們都夢寐以求的公主裙走在街上,女兒看到周圍人對媽媽紛紛投來的欣賞目光時,也會驕傲地說“這是我媽媽,她還是班里最年輕、最漂亮的一位媽媽”
最重要的是媽媽衣柜里衣服堆積成山,穿過不來的眼花繚亂時,奶奶會說“你看你的媽媽,買那么多衣服,穿得過來嗎”,女孩的回答卻是“穿不過來還有我呀,等我長大了,就可以臭美,有穿不完的衣服了”
隨后,母女倆相視一笑,女孩開心地挽著媽媽的胳膊,媽媽也溫柔地摸了摸女兒的腦袋
看吧,這就是先愛自己、和先愛孩子的區別,先愛自己的媽媽會自帶時尚、和幸福的高能量,帶給孩子也是快樂的氣息
我們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是如此
試著多一點懶惰、多一些自私,對孩子再多一些依賴和求助,你會發現這種處于弱勢地位的角色恰恰更容易激發孩子的保護欲,并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能耐的小能手了
02
要求孩子前先停頓幾秒
這是冷靜期,先有好父母才后有好孩子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多時候其實就缺少了那幾秒鐘的冷靜時間
如果我們在溝通之前等待幾秒,確定對方把話講完后再去做評論發言,你會發現兩個人的溝通也并沒有那么復雜
有一個12歲男孩,一開口說話就吐槽他的媽媽
男孩說:“我的媽媽,從我記事開始就一直罵我不成器,如今都已經有11年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男孩從小就屬于性格比較膽小的類型,媽媽又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為了讓兒子抓住機會多展現自己,每次班上有活動都第一個報名,每次家里有客人也會把兒子推出去表演才藝
而這些,從來都沒問過孩子愿不愿意…
久而久之,男孩就開始躲在房間里怕見人,不論媽媽怎么威逼利誘就是死死抓住被子不肯放手
面對那種拉都拉不動的場面,媽媽嘴里說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成器,真沒用”
還有一個媽媽,她去朋友家做客時,兩個女兒不知道什么時候從她兜里偷走了手機,自顧自地躺在沙發上悠閑地玩游戲
姐妹倆依偎在一起一人玩一局的場面,看起來也是那么的和諧安寧,根本就沒有昔日里為了一件東西打得哇哇大叫的場面
對此,媽媽看到后尷尬地把孩子訓了一頓
可朋友卻打圓場說:“你自己平時也不是一邊玩手機、一邊吃飯,和我們一起逛街的時候還心不在焉,自己都戒不掉的手機,又如何讓孩子完全戒掉呢”
媽媽一聽,承認地點點頭
再后來,朋友送給她一套羽毛球拍,并叮囑她一定要每天帶著孩子去空曠的地方練習
沒想到,才過去不到半個月,兩個女兒就奇跡般地不再想著玩手機,而是積極把作業寫完后就拉著她出去打球了
看吧,和孩子溝通、要求孩子之前,冷靜期是必須要有的
特別是我們在要求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做成什么事的時候,一定要先考慮自己能不能達到那樣的標準,再結合實際情況去適當放松讓孩子能進一步達到目的,你會發現教育的真相就是:先有好父母,才能后有好孩子
03
放棄任何不切實際幻想
管住嘴巴,討厭你開口的人就別說話了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
“我家那小子就是欠收拾,不發火、不揍一頓,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可事實上,批評、指責、打壓、甚至控制性教育,只不過是一時發泄情緒過后的意志順從
表面來看問題似乎是得到了解決,但實際上容易被忽略的,是每一次粗暴教育背后都會加深一次對孩子棱角的磨平,直至孩子失去靈性
表舅是一個脾氣比較差的性格,每次回家都能聽到他教育孩子的惡劣語言不斷落入耳邊
印象比較深的一次,因為兒子作業沒有積極完成,他就在旁邊不停地嘮叨指責:
“你是皮癢了是不是?”
“不是讓你把作業寫完嗎?”
“你干什么去了?”
“你怎么那么笨啊,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
“上輩子到底是造了什么孽,怎么生了你這個沒出息的東西來折磨我”
正說著,表舅氣不過地拿起皮鞭就開始朝孩子身上落下
可孩子呢,也在那一刻似乎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聽不進去、也不知道干什么了
看著小家伙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模樣,我直接把孩子護在身后,然后對表舅說:“你說你兒子那么笨,那么表舅又有多聰明呢”
隨后,我還特意把作業題拿給表舅解答一遍
沒想到,表舅看著密密麻麻的作業直接不好意思地開始了抓耳撓腮,并解釋說“那個年代沒讀什么書,就是個半文盲,這時代沒有知識哪行呀,我對孩子嚴厲,也不過是希望他能學進知識、將來不會吃沒學歷的苦”
是呀,父母之心都不過是“為你好”三個字,可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你一開口就是不愉快的反感和厭惡,那就暫時不要說什么了
試著給孩子一個消化情緒的空間,也給自己一個調整心態的理由,等到和孩子的情緒都回歸平靜之后再去思考如何溝通,事情自然就會變得簡單多了
當然了,能讓親子關系變得更輕松好相處的方法莫過于放棄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比如,你希望孩子次次考第一名,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望,可我們是不是得考慮孩子能不能承受得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失之交臂呢
不管什么時候都請記住:你的孩子只是你的孩子,不論考試第幾名,這一點都改變不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優秀的時候陪在身邊喝彩,在孩子不優秀的時候也陪在身邊安慰鼓勵
那么,關于訴苦式傾述就是在自找苦吃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