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8日,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凌晨發布聲明稱,必須強力打擊猶太復國主義實體(以色列),永遠不會與猶太復國主義者妥協。而在一天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呼吁伊朗“無條件投降”,稱“美國確切知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身處何處,目前美國不會刺殺他,但美國不希望導彈襲擊平民或美軍”,還稱“我們的耐心正在耗盡”。
這兩條針鋒相對的表態,將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緊張的局勢,以及美國在其中扮演的復雜角色,再次推到了國際社會的聚光燈下。那么,伊朗和以色列究竟為何走到戰爭邊緣?美國又為何要插手其中?這一系列沖突背后,有著深刻且復雜的歷史經緯與現實利益糾葛。
一、歷史積怨:宗教矛盾與領土紛爭的交織
伊朗與以色列的矛盾,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從宗教層面來看,伊朗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而以色列是猶太教國家,兩大宗教在教義、圣地歸屬等諸多方面存在分歧。
耶路撒冷,這座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同視為圣地的城市,成為了宗教矛盾的焦點之一。對于猶太教而言,耶路撒冷是其信仰的核心,圣殿山承載著猶太民族的歷史與精神寄托;而在伊斯蘭教中,耶路撒冷同樣具有極高的宗教地位,阿克薩清真寺就坐落于此。
宗教信仰的排他性,使得雙方在圣地問題上互不相讓,這種矛盾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成為兩國沖突的深層精神根源。
領土問題也是兩國矛盾的關鍵。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通過多次中東戰爭,不斷擴張領土。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占領與擴張,嚴重壓縮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而伊朗作為中東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大國,長期以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以斗爭。
伊朗認為以色列的行為是對巴勒斯坦主權的侵犯,違背了國際法和國際正義,從道義和地緣政治戰略角度出發,都不能對以色列的擴張行徑坐視不管。這種對巴勒斯坦問題的不同立場,進一步激化了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矛盾,使得雙方在領土問題上的對立不斷升級。
二、現實利益:地緣政治與地區霸權的爭奪
在當代地緣政治格局中,伊朗和以色列都試圖在中東地區擴大自身影響力,爭奪地區霸權。伊朗扼守中東咽喉霍爾木茲海峽,這一戰略要地控制著全球大量石油運輸,使其在能源領域具有重要話語權。伊朗憑借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地緣優勢,積極發展地區影響力,構建以自身為核心的地區聯盟體系,試圖成為中東地區的主導力量。
以色列則憑借其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與美國的緊密同盟關系,在中東地區也具有重要影響力。以色列通過軍事威懾和外交手段,維護自身在中東的安全利益,并試圖遏制周邊國家的崛起,確保自身在地區事務中的優勢地位。
伊朗和以色列在地區影響力上的競爭,導致雙方在諸多地區事務上針鋒相對,沖突不斷。例如在敘利亞內戰中,伊朗支持敘利亞政府,向其提供軍事援助和人員支持,以維護自身在敘利亞的戰略利益;而以色列則多次空襲敘利亞境內目標,試圖削弱伊朗在敘利亞的影響力,防止伊朗通過敘利亞對以色列形成軍事威脅。這種在地區事務中的直接對抗,使得兩國關系愈發緊張,戰爭風險不斷上升。
三、美國插手:多重目的與戰略考量
美國在伊朗與以色列沖突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其插手有著多重目的。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美國長期將中東視為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通過控制中東地區,確保石油供應穩定,維護其在全球的經濟和政治霸權。伊朗作為中東地區的大國,其政治走向和對外政策對美國在中東的利益有著重大影響。美國試圖通過打壓伊朗,使其成為一個符合美國利益的國家,從而鞏固美國在中東的地緣政治優勢。
從軍事戰略層面來說,美國將以色列視為其在中東的“不沉航空母艦”。以色列先進的軍事技術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夠為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存在提供支持和保障。通過支持以色列,美國可以對中東地區其他國家形成軍事威懾,確保自身軍事利益。
同時,美國也利用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的沖突,在中東地區保持軍事存在,為其軍事戰略布局服務。例如,在以色列與伊朗的沖突中,美國向以色列提供軍事裝備和情報支持,甚至在必要時出動美軍參與軍事行動,如近期有消息稱美軍將向中東調派戰斗機,擴大戰機部署范圍,加強在以伊沖突期間的防御。
此外,美國國內政治因素也在其對伊朗和以色列政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國內猶太裔群體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他們通過政治捐款、游說等方式,影響美國政府的中東政策,促使美國政府采取親以色列的立場。
而對伊朗的強硬政策,也符合美國國內部分政治勢力的利益訴求,他們試圖通過打壓伊朗,維護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和地區霸權,同時遏制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擴張。
四、沖突走向:迷霧重重下的危機與變數
目前,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已經進入一個極為敏感和危險的階段。伊朗方面,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強硬表態要強力打擊以色列,武裝部隊新任總參謀長阿卜杜勒—拉希姆?穆薩維表示,迄今為止伊朗展開的行動只是出于威懾目的的警告性打擊,而真正的懲罰性打擊行動將在近期展開,并警告以色列居民,尤其是特拉維夫和海法居民,應盡快撤離這些地區以保障生命安全。
以色列也毫不示弱,國家安全顧問哈內格比表示,以色列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除非摧毀福爾多核設施,否則不會結束”。
在這種劍拔弩張的局勢下,沖突進一步升級的風險極高。一旦雙方爆發全面戰爭,其影響將不僅僅局限于兩國本身,整個中東地區乃至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都將受到巨大沖擊。石油價格可能大幅波動,全球能源市場陷入混亂;地區內的難民危機將進一步惡化,給周邊國家帶來沉重負擔;極端組織也可能趁機壯大,威脅地區和全球安全。
然而,沖突的走向并非完全沒有變數。國際社會的斡旋和調解可能發揮重要作用。例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此前已與以色列和伊朗領導人分別通話,敦促緩和局勢。此外,美國國內對于是否進一步介入沖突也存在分歧,特朗普雖然呼吁伊朗無條件投降,但也有聲音認為美國應避免陷入一場新的中東戰爭。同時,伊朗和以色列國內的政治壓力和民意走向,也可能對兩國政府的決策產生影響。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克勞塞維茨的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伊朗與以色列沖突的本質。這場沖突背后,既有歷史積怨的沉淀,也有現實利益的博弈,更有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干預。要想真正解決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實現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需要各方從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入手,通過對話與協商,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陷入無休止的戰爭泥潭,只有停戰,才能還人間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