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無賴有些時候呢,是天生的,與積累的財富無關,與受過多少教育無關,與職位高低無關。
人的品性,從來不是靠銀行賬戶余額來衡量的。一個人沒錢的時候也許裝得很老實,未必是善良,只是他沒機會;等他有了錢、有了身份,做事就原形畢露了。
很多無賴天生就相信一句話:能賴掉的錢,都是賺的。只要能賴掉,不管對方是誰,不管自己欠不欠理,都是自己的本事。
最近正在新聞里又報道了這么一樁事。
6月16日,浙江杭州。
蟹農馮先生以"買賣合同糾紛"為由,起訴浙江某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要求支付貨款10萬余元。
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已經正式立案。
事情說起來不復雜,甚至有點俗套。2008年,馮先生和某影視創始人、前董事長傅某相識。
傅某覺得馮先生的大閘蟹好吃,隨后由公司辦公室主任汪敏對接采購,成了批量采購送禮的供應商。正常商業往來,賣方供貨,買方付款,大家各得其所??傻搅?018年至2019年期間,馮先生多次供貨,累計金額24萬多元,但始終有10萬多元尾款未付。
馮先生多次催款無果,2020年傅某只象征性結清了9600元個人采購款,公司的部分仍舊拖著不還。
你以為只是單純的拖欠?
不,傅某還反咬一口,說馮先生"敲詐、胡搞、虛增箱數和斤數",指控馮先生無中生有。
嘴上雖指責,但嘴里還不忘補一句:"但他的螃蟹確實好吃。"
眼看著三催四請沒結果,馮先生終于將這事告上法院。
他的訴求也很樸實:一是把拖欠的錢結清,二是公開道歉,因為傅某的反指控已經讓他的名譽受損了。
可直到記者發稿前,傅某電話無人接聽,該集團董事長辦公室公共事務總監一句"我不清楚",就把皮球踢走了。
這事,看似雞毛蒜皮,其實是現代商業社會里一種特別典型的無賴邏輯,欠錢的人成了理直氣壯的受害者,討債的人反倒像在敲詐勒索。
先說這家影視公司,妥妥的影視圈大戶,上市公司,創始人董事長是何等身份?
馮先生,一個蟹農,小本經營,一手大閘蟹辛辛苦苦養出來,按說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買賣雙方。
可正是這種身份、地位的不對等,讓我們看到了這事背后特別典型的社會現象,資源強勢方把商業契約當成可以隨時修改的君子協定,欠債反正不急,能拖就拖,最好拖到你沒精力再追。
說白了,傅某就是仗著"你一個蟹農能把我怎么樣?"
在這類糾紛里,欠債的人一開口就是你虛報了數量,你搞了貓膩,你先不講誠信在前。
我想說的是,你要真有證據馮先生造假,你直接報警,不是嗎?為什么幾年不報警?為什么到人家告你了你才突然翻舊賬?
這里存不存在用"懷疑論"來打消外界的同情心,模糊債務事實,轉移道德視線?
這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精英式無賴。不是簡單的耍潑撒賴,而是懂得利用自己身份優勢、話語優勢、信息優勢,制造空間:
這個蟹農可能也不那么單純。
這背后折射的正是當今一種普遍現象:
強勢方賴賬,弱勢方維權難。
我們這社會,對弱者講契約精神,對強者講靈活操作;對普通人強調誠信美德,對資源方鼓勵“市場行為”;弱者堅持原則就叫"死腦筋",強者賴皮就叫"懂得變通"。
但馮先生手里有過往采購記錄、轉賬憑證、對接人汪敏的采購確認,這些證據已經足以形成事實交易鏈條。
可現實往往如此殘酷,強勢方不僅掌握資源、資金、話語。你追債,他抹黑你;你較真,他暗示你不懂江湖規則。這背后其實不是簡單的商業糾紛,而是一種對弱者普遍的欺負。
還有一點特別耐人尋味:
傅某到今天還在反咬"虛增數量",那請問:2018年-2019年,你一邊采購一邊虛增,你居然看不出來?照你這說法,那你公司內控是形同虛設?這么多年賬目沒人審核?到今天才突然良心發現?這不是在侮辱馮先生的智商。
其實背后隱含著一種畸形的商業文化,覺得供應商、下游、勞動者本來就低你一等,本來就該忍你一頭。
這里也不一一舉例了,這些年我們在一些新能源車企的某些新聞里就可以見到。
你看,馮先生催款,他反倒跳出來說你"敲詐勒索",這種語言攻擊本身,就是在放大自己的道德高地,好像自己才是被威脅的弱者似的。
商場上,能把自己演成弱者,是某些老狐貍們最擅長的手段。
你說賴賬這個事,其實沒有所謂的大小額度之分。10萬塊對這種上市公司來說其實九牛一毛,可他們之所以賴,就是看準了,對方耗不起、打不起官司、拖不起時間、頂不起心理壓力。
拖到最后,討債的人反倒成了心虛的人。
這才是真正惡心的地方。
而這也正好和我們今天很多人所面對的社會現實暗暗相連:大到大廠壓榨合同工、拖欠結算款,小到平臺商家扣點清算、霸王條款,邏輯一模一樣。
弱勢方維權成本奇高,強勢方賴皮成本極低。你要動用法律武器?對不起,流程你都走得頭大。
越是強勢方賴賬,越容易反把弱者塑造成"心術不正的碰瓷人"。
這背后其實就藏著一種犬儒文化,強者的缺德叫做"生意經",弱者的反抗叫做"不識趣"。
我們太習慣去苛責那些還想維權的人,而對賴賬者的流氓邏輯卻見怪不怪。
這種長期積累下來的文化習性,才是最可怕的溫水煮青蛙。
不是因為這點小錢你何必鬧這么大?而是應該正因為是小錢,你為什么不還?大錢你未必賴得掉,小錢恰恰最容易成為試探人性的那把尺子。
一個人對待小錢的態度,往往就是他真實品性的投影。越是細小處,越能看出他有沒有底線。
有人可能會說:商人逐利,哪里來的道德?
但現代商業社會本質上靠的恰恰是契約精神。
正是因為逐利,才需要契約來約束;正是因為有博弈,才需要規則來裁定。任何把無賴賴賬當成"生意智慧"的言論,本質上都是對現代商業文明的污損。
馮先生今天敢去起訴,敢去面對鏡頭說出自己的訴求,是他別無選擇。
一個辛辛苦苦靠養蟹為生的小商戶去長期死磕一家上市公司,本身就已經是巨大不公。
而胖胖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覺得:
別讓文明的遮羞布,替無賴的邏輯遮風擋雨太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