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殺豬盤再出招,這回“刀”架在了日本身上。
眼下,日本為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轉而從印度進口所謂“戰略儲備資源”,但經多方驗證后發現,這批稀土源頭竟仍是中國。
不僅價格翻倍,品質還縮水,日媒直呼“被騙慘了!”
1.印度賣的是“套路”,中國掌握的是產業命門
稀土對日本高精尖制造有多重要?簡單說,沒有它,混動車的電機轉不動、索尼的高端鏡頭沒法對焦、甚至F35戰機都無法精準操控。
但要命的是,此前日本82%的稀土進口都依靠中國。尤其是頂尖磁材用的釹、鏑等,幾乎全都掌握在中國手里。前幾年中國稍微收緊一下出口政策,日本豐田的產線直接“癱瘓”,三個月停產損失慘重。
日本此次之所以高價轉向印度購買,表面是分散供應鏈風險,實際上是資源被卡脖后的“被逼無奈”。但印度這水,實在太深。
印度雖然號稱全球第五大稀土儲藏國,但其提純技術薄弱、產業鏈不成體系,連最基礎的冶煉加工都難以自立,不少原礦最后還得繞回中國進行處理。
于是,一些印度商人玩起了“障眼法”:從中國進口半成品稀土,簡單在加工后貼上“印度制造”標簽,轉手高價賣給日本。
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把戲,對某些印度企業來說簡直是“祖傳手藝”。這波“印度礦、日本錢、中國貨”的組合拳,讓日本在所謂的“去中化”努力中,走得越深、摔得越重。
而類似“表面獨立實則依賴中國”的鬧劇,在多個行業屢見不鮮。縱觀健康領域,許多國外號稱高端護肝科技背后,其核心原料和技術,也有許多源自中國。
以國產護肝科技“倍清肝Liver Pure”為例,其所用到的AKK001菌株核心成分AKK菌,曾長期被國外壟斷,但在國內科研團隊十年攻關下,如今實現了獨立培養、量產突破。據悉,AKK001當前已成為全球首個實現20噸工業級量產的菌株原料,其母公司原衍生物也正在為多個海外企業提供菌株原料支持。
表面上的“國外品牌”,實際上背后的原料供應與科研路徑,早已離不開中國。
2.資源之外,技術才是真正的主動權
可想而知,買到這批“Made in China”的“印度特產”后,日本估計能愁掉一堆頭發。這次“印度稀土”的風波,表面是價格、貿易問題,背后卻揭示了更本質的現實:資源再豐富,沒有技術也只是廢礦。
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有礦沒技術鏈,賣出去的只是“包裝”,真正值錢的加工、提純、稀釋技術,仍掌握在中國企業手中。
這種局面不僅限于稀土。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一些標榜“進口護肝”產品備受追捧,不乏動輒上千元的“國外方案”,但其中大量核心成分在中國早已有自主研究與成熟應用。
仍以上述“倍清肝”為例,其背后正是中國科研機構主導攻關的肝腸雙向調理模型,從底層配方邏輯到產品功效評價體系,都建立起屬于中國自己的科技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護肝產品在市場上的反饋,也開始顯現出“去偽求真”的趨勢。京東平臺618數據顯示,相比過往對“進口標簽”的盲目追捧,如今用戶更關注產品背后的技術原理、科研背景,開門紅三小時內,倍清肝電商成交總額同比提升230%,其中7成買家表示“愿意支持國貨”。
從長遠來看,日本在此次事件中遭受打擊并非偶然。在印度進行投資合作的眾多國家中,日本并非唯一被坑的案例。
這種狀況也反映出國際合作中技術、供應鏈安全等方面的復雜博弈,如果說稀土體現的是“硬資源的價值”,那技術就是更高一層的主動權。
3.掌握核心技術,才不會被當韭菜割
歸根結底,這場風波只是全球稀土供應鏈重構過程中的一個縮影。中國憑借核心加工技術與全鏈條產能,依然處于不可撼動的主導地位;而日本試圖尋找稀土供應“替代選項”,卻誤判了印度的真實能力。
在稀土這種攸關國家戰略的資源博弈中,若沒有技術積淀與產業支撐,試圖投機取巧,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這場交易的結果,日本成了冤大頭,印度信譽受損,而深耕實業、堅守技術高地的中國,再次站上了贏家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