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稱,包括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在內的中國藥物研發公司正在改變項目計劃、儲備物資并討論在本土進行測試,以求減輕中美貿易緊張局勢造成的不利影響。
中國龐大的醫藥研究和制造行業為輝瑞和阿斯利康等全球制藥巨頭提供低成本開發模式,通常使用美國進口的臨床樣本、設備、化學品和其他材料開展工作。
三位消息人士稱,由于擔心美國供應鏈延遲以及進口關稅上調,中國的生物技術和制藥公司正在放棄、暫停或考慮推遲啟動相關項目。
另外三位消息人士稱,他們還正在討論在美國國內對臨床樣本進行檢測,而不是將其送往中國進行進一步研究,此舉可能會增加成本,并要求提供額外的物資作為備用。
接受路透社采訪的六位消息人士是中國醫藥行業各個領域的主管或高管,涉及研發、制造和供應鏈等各個方面。
除兩人外,其余所有人都同意匿名發言,原因是擔心會影響籌款計劃,或者未獲授權接受媒體采訪。
美國和中國官員上周表示,雙方已就貿易協議的框架達成一致,但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雙方能夠持久解決長期存在的貿易分歧。這些分歧已經影響到半導體、噴氣發動機、醫療設備和藥品等一系列產品。
“這將是一個什么樣的長期政策?半年后、一年后會是什么樣的關稅?沒人知道。這就是問題所在。這也是讓每個人都擔心和緊張的原因,”位于中國蘇州的生物科技公司神曦生物(NeuExcell Therapeutics)聯合創始人陳功說道。
他表示,中美貿易緊張局勢讓他對投資臨床試驗更加謹慎,如果公司沒有足夠的資金,將推遲啟動臨床試驗。
隨著貿易緊張局勢升級,中國醫藥行業對美國進口的依賴尤為突出。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的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價值約14億美元的診斷和實驗室試劑,以及價值約1.25億美元的用于開發或維持微生物的培養基。
德國西門子醫療公司5月份表示,包括其診斷試劑在內的部分美國制造商品不受中國上調關稅的影響,這表明部分進口產品的重要性以及此次貿易中斷可能對中國醫療保健行業造成的負面影響。
藥明康德和其客戶——一家中國生物技術公司——于5月份達成協議,將用于乙肝病毒臨床前研究項目的美國產試劑換成非美國產試劑。該客戶公司一位消息人士表示,部分原因是擔心關稅導致成本上升。
藥明康德表示,公司“將盡一切努力避免向客戶提供服務出現中斷或延遲”。
中國細胞培養基制造商健順生物(JS Biosciences)首席執行官羅順表示,自4月份以來,至少有17家中國生物技術和制藥客戶聯系了該公司,要求其保留本地生產的備用原材料,因為他們擔心成本增加或無法獲得國外供應。
“他們需要我們生產的產品,而我們依賴外國原材料供應,因此如果這些原材料價格上漲或永遠無法供應,這顯然會影響他們生產這些救命藥物。顯然,這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羅順說。
另一家中國藥物研發公司的一位消息人士稱,該公司決定不向有意購買其蛋白質藥物的外國制藥公司提供報價,原因是該公司未能從日本富士膠片的美國子公司獲得必要的美國產培養基。
消息人士稱,潛在客戶可能不會接受新貨物進口到中國的漫長等待,這通常需要兩到四個月的時間。
富士膠片控股美國公司發言人表示,其生命科學業務部門之一——富士膠片生物科學(Fujifilm Biosciences)已投入大量資金,打造強大的全球制造網絡,以便能夠應對任何挑戰或中斷,但未詳細說明涉及中國的供應問題。
藥明生物的一位消息人士稱,在中國4月份宣布大幅提高美國進口產品的關稅后,該公司向一家供應商下發了比平時更大的美國試劑訂單,因為不確定該政策行動會持續多久。
一位消息人士稱,由于擔心美國可能實施出口限制,中國信達生物制藥公司(Innovent Biologics)和跨國公司百濟神州(BeOne Medicines)與總部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討論了無法向中國發送美國臨床樣本的可能性。
消息人士稱,在美國國內對樣品進行檢測比在中國進行檢測成本更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