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作者:Rachel Fieldhouse
近日,隨著以色列與伊朗導彈及無人機互襲,雙方科研機構均遭到了嚴重波及,實驗室成為戰火中的“震蕩區”。據報道,伊朗已有至少224人死亡,以色列24人罹難。科學家們正面臨設備損毀、實驗中斷、人才流散等一系列研究挑戰。
以威茨曼科學研究所的Jacob?Hanna為例,原定赴香港參加干細胞新技術大會的他,在飛往倫敦途中收到了實驗室的撤離通知。當地一枚導彈落入研究所區域,造成多間實驗室破損:天花板坍塌、計算機無法啟動、孵育器失靈,電力中斷。所幸其團隊及時將凍存的人體細胞與小鼠細胞樣本轉移至了備用液氮罐中,它們才得以保留。
6月17日,在以色列中部城市海爾茲利亞,一棟建筑遭導彈襲擊后升起濃煙。新華社發(吉德翁·馬科維奇攝/基尼圖片社)
此次事件不僅令科研進度陷入停滯,也敲響了科研基礎設施的安全警鐘。原本用于推動生命科學、物理等前沿探索的實驗室,現在淪為軍事目標附近的“可犧牲資源”,研究人員的出行、設備保護與未來計劃都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6月15日凌晨,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一名男子望向遭以色列襲擊起火的儲油設施。新華社/美聯
隨著沖突持續,科研界呼吁引起國際關注:不僅要關注人員傷亡,更應重視科研環境的保護與科學合作的延續。如何在戰亂中維護智力資本與設備安全,已成為全球科研共同面對的緊迫課題。
友情鏈接
中國科協之聲
中國科協官方公眾平臺。傳播科協聲音,凝聚價值共識,弘揚創新文化,展示科協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