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生兒科創新推出家庭式照顧病房,通過“醫療專業照護+家庭情感陪伴”的全新模式,為新生兒患者家庭搭建起溫暖的醫療港灣。
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母嬰分離的救治格局,不僅讓新生患兒父母在專業醫護指導下深度參與患兒護理,父母的陪伴和醫護的專業治療還更有助于寶寶的康復,實現了醫療技術與人文關懷的雙重升級。
01從焦慮無措到從容照護
上周五,38歲的陳媽媽抱著襁褓中體重已達4斤8兩的早產寶寶辦理出院手續時,眼中滿是感激與釋然,同時還附上了一份手寫感謝信。
回憶起之前的驚險經歷,陳媽媽仍心有余悸:因妊娠期糖尿病、完全性前置胎盤伴反復出血,數次保胎住院,每一次都擔心留不住寶寶。最終,她的寶寶在31周時早產,出生體重僅3斤2兩,而且伴隨窒息、呼吸窘迫等危急狀況。在度過生命搶救的關鍵期后,呼吸暫停、內環境紊亂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
不過,好在新生兒科鄔薇主任有著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在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寶寶慢慢開始康復。但是,看著暖箱中這么小小的寶寶,讓初次接觸早產兒護理的夫妻倆陷入深深焦慮。
“讓我換尿布,我都怕弄傷他。”陳媽媽坦言,傳統母嬰分離模式讓家長對患兒養護完全缺乏信心。而新生兒科推出的獨立家庭式病房,成為扭轉局面的關鍵 —— 在醫護人員手把手教學下,這對父母系統學習了手衛生規范、早產兒皮膚護理技巧、科學喂養方法,更掌握了生命體征異常識別等專業知識。
一周的照護培訓后,陳媽媽不僅能獨立完成寶寶的日常護理,更驚喜地發現母嬰互動增多后,孩子體重增長穩定,未出現任何感染跡象。
02專業護航 + 情感浸潤雙輪驅動
據鄔薇主任介紹,家庭式照護模式通過三大核心優勢重塑新生兒救治體系:
01醫療專業化支撐:
配備專職醫護團隊進行24小時照護指導,從基礎護理操作到危急情況預處理,形成標準化培訓體系。
例如針對早產兒喂養難題,醫護團隊會根據患兒個體情況嚴謹計算,從而制定梯度喂養方案,同步監測生長曲線。
02家庭情感化融入:
獨立病房設計打破傳統監護室的冰冷感,允許父母24小時陪伴,通過肌膚接觸、語言安撫等親子互動促進患兒神經系統發育。
03全鏈條服務延伸:
從住院期間的照護培訓,到出院后的隨訪指導,構建“醫療—家庭”無縫銜接的照護閉環,顯著降低家庭照護成本與再入院率。
為新生生命鋪就溫暖起點
“當看到陳媽媽從最初的手足無措,到能熟練為寶寶做撫觸按摩,我們深刻感受到這種模式的價值。”趙靜護士長感慨道。家庭式照護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創新,更是對“以家庭為中心”照護理念的踐行。
正如陳媽媽在感謝信中所寫:“如今,孩子情況穩定,我們終于能將他擁入懷中。這份圓滿是你們用仁心仁術、日夜守護的奇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