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匱乏,強敵環伺,天崩開局,開掛國運。
這個國家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人口940萬,面積2.2萬平方公里。
面積還沒有北京市大,人口也沒有北京的二分之一。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是怎樣一手爛牌。
地處中東火藥桶,除了自己,周圍一水的伊斯蘭國家,經過五次中東戰爭,周圍國家都變成不共戴天的死敵。
這塊土地非常貧瘠,不光不適合種地,跟沙特伊拉克比起來,連石油也沒有,能源全部靠進口。
以色列GDP5%,都用來能源進口。
更尷尬的是,連賣油的國家,都是多年宿敵。
建國之初到現在,以色列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
全民皆兵,國防開銷巨大,經濟每一步,都是在地雷陣中跳探戈。
稍一不慎,整個國家經濟將灰飛煙滅,尸骨無存。
時間來到1980年代,以色列迎來了又一個大敵。
通貨膨脹,當時以色列通貨膨脹率達到370%。
以色列貨幣謝克爾貶值,老百姓都直接用美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說,通脹終究是一個貨幣現象。
貨幣越印越多,越印越不值錢。
老百姓用美元,本國政府難以控制,經濟振興,從何談起。
猛藥去沉疴,以色列選擇推倒重來。
1985年,以色列推出新貨幣,替代已經淪為廢紙的舊謝克爾。
政府強制老百姓使用新貨幣,停用美元這根救命稻草,恢復了貨幣信心。
政府這次下了死手, 推出了一套組合拳。
第一招,政府“勒緊褲腰帶”,大幅削減開支。政府花錢太多,就像往經濟里注水,稀釋了貨幣的價值。
第二招,讓以色列銀行“單飛”,完全獨立于政府。中央銀行就像經濟的“守門員”,不能被場上的“球員”(政府)隨意指揮。
第三招,讓新謝克爾在國際市場上“自由落體”,然后把匯率定在新的低價。這相當于讓市場找到貨幣的錨點,然后固定住。
這套“組合拳”效果顯著,到了 80 年代末,通脹終于回到了正常水平,大家又開始用自己的貨幣進行交易了。
自助者天助之。
解決了通脹這個“攔路虎”,以色列的經濟開始“開掛”模式,1987 年,他們發現了一個“寶藏”,近海天然氣,這下子能源自給自足,不用看鄰居的臉色了。
你別看以色列是個小國,他們目光長遠。
以色列在研發上的投入堪稱“喪心病狂”,在半導體、軍工這些高科技領域,獨步武林。
以色列不是人少嗎,他們吸引了大量國際高科技公司設立研發中心,特拉維夫周邊地區被稱為“第二硅谷”。
在傳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里,政府是不能干涉市場的。
但以色列可不上當,不吃這一套,政府直接下場,做產業政策,做投資。
為了避免直接投資造成腐敗,以色列想了一個絕招:
鼓勵私人投資者先投,政府再通過稅收減免和零利率貸款來“助攻”。這樣既能吸引投資,又能避免政府直接投資的弊端,簡直是“空手套白狼”的高級玩法!
以色列走上正軌之后,老天爺開始賞飯吃。
1990年代,前蘇聯解體,大量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和醫生移民到以色列,大自然的饋贈讓以色列高興得合不攏嘴。
技術移民+本地創業+全球投資,這組合拳直接把以色列打造成了中東最強經濟體之一。
以色列沒有資源、沒有地緣優勢、四面樹敵,但它靠人、靠腦子、靠制度,硬是逆風翻盤!
它的故事告訴我們:
即使身處絕境,只要政策合理、制度健全、人才到位,一個國家仍然能成為全球舞臺上的主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