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南方健哥
以色列人才外流現象:安全與發展的現實考量
2025年7月,特拉維夫機場的安檢通道異常擁擠,不少以色列民眾拖著行李箱辦理出境手續。這一景象背后,是該國正經歷的人才流動趨勢——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數據,眾多專業人士選擇前往海外發展,僅7月前三周就有23%的科技公司完成海外注冊,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的創業板指數下跌17%。
當年猶太人歷經艱辛回到這片土地,而如今部分后代因現實因素選擇離開。從醫生、科技從業者到科研人員,不同領域的人才紛紛將發展重心轉向海外。迪拜機場近期增加了希伯來語服務,阿聯酋為以色列科技公司推出“三年免稅+永久居留”的政策;德國也通過“創業綠卡”吸引了不少以色列智力資源,這些都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以色列人才的關注。
特拉維夫的科技從業者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我們開發了Iron Dome反火箭系統,卻防不住自己的辭職信。”這看似調侃的話語,實則折射出當地人才對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考量。2024年,以色列風險投資額下降40%,而同期柏林吸引的以色列初創企業數量增長220%,數據對比直觀展現了人才和資源的流動方向。
海法大學心理學教授雅各布·科恩的研究團隊發現,持續的沖突導致18-35歲群體中62%出現“戰爭創傷后遺癥”,這一比例較2006年黎巴嫩戰爭時期增長了兩倍。四線作戰不僅消耗著軍事資源,也影響著普通人的安全感。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更關注生活的穩定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當持續的沖突讓安全感不斷降低,生活和事業受到影響時,選擇更穩定的環境成為不少人的務實之舉。
內塔尼亞胡政府在軍事領域仍有不少動作,但民間對安全和發展的平衡有著自己的盤算。一邊是政府在加沙推進軍事行動,另一邊是部分精英階層在海外尋求發展機會,這種對比反映出國家治理中需要兼顧的多重維度。
現代國家的凝聚力,既需要歷史和文化的紐帶,也離不開現實層面的安全保障與發展機遇。如何在復雜的局勢中平衡各方需求,成為以色列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這一現象引發了關于安全、發展與人才留存的討論,不同立場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而其后續影響仍有待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