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浙江省科普聯合會推動的杭州市余杭區新時代沈括科學精神傳播計劃,獲得了余杭區文明辦主辦的2025年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大賽一等獎。
項目答辯人省科普聯合會周琴
這是一個什么項目?為什么要提沈括科學精神?在眾多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中,為什么這個以一位北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計劃能夠脫穎而出?說到底,沈括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人物,他身上濃縮著一種科學的信念、實踐的邏輯和對未來的想象,而這,恰恰是我們今天特別需要的。
一
每一座城市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精神地標,尤其是在科技和文化的交匯點上。沈括之于余杭,不僅是血脈的聯系,更是一種精神的召喚。他是生于此、魂歸此的“科學巨人”,也是中國科學史上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
余杭沈括小學的沈括像
為什么要講沈括?因為我們不是在追憶一位古人,而是在尋找一種根植本土、放眼世界的科學態度。他的科學精神,穿越千年,依舊是今天最需要被點燃的火種。
沈括不是高冷的天才,而是一個愿意親自挖井、親眼觀察地磁、親手繪制地圖的實踐者。他的科學始終立在土地上,貼近百姓身邊的問題。他強調實地考察、重視實驗驗證,這種“聞見主義”不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實證精神”嗎?他把科學寫給普通人聽,他的觀察幾乎沒有脫離過現實的需求,這種“經世致用”的導向,在當下“新質生產力”討論中顯得尤其動人。而貫穿一生的那份“熱愛”——對知識、對自然、對未知的純粹熱情,也正是我們培養未來創新人才最不能缺少的養分。
省科普聯合會以沈括命名的科學精神傳承項目在余杭鋪展,并不滿足于“紀念”或者“致敬”,它更像是一場科學文化的復興嘗試。
項目的起點,其實是一個很樸素的判斷:科學精神不是寫在碑上的,而是要走進校園、社區、企業,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與選擇中去。也正因為如此,整個項目不是靠一兩個事件來推動,而是靠一整套系統的傳播體系在悄悄展開。
他們通過深入調研,提煉出“沈括科學精神”的三重時代內核。分別是來自實踐的聞見主義精神,強調實地考察與實驗驗證,為當代科技創新提供方法論根基;來自民間的經世致用精神,彰顯科學服務社會、造福民生的根本導向;來自熱愛的精研深究精神,體現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內在驅動力,契合創新人才培養核心。
不僅在理論層面發力,省科普聯合會還廣泛征集各方意見,撰寫了關于發揚沈括科學精神、助力創新型浙江建設的專題調研建言,獲得省委書記王浩,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承以及省政府副省長盧山等多位領導的批示。這一過程,讓人看到了沈括科學精神從價值理念走向治理實踐的真實連接。
二
要讓沈括科學精神真正“活起來、潮起來”,光有理念還不夠,還得在實踐中落地生根。沈括科學精神不能僅停留在紙面上,更需要真正走進公眾視野、融入日常生活。為此,省科普聯合會在實踐層面展開了多維探索,靠“三招”搭起了一個立體傳播矩陣,讓這份千年精神煥發出現代表達力的新生命。
第一招是教育實踐扎根。沈括科學精神怎么走進校園?項目助力沈括小學、百丈小學、良渚三小等10多所學校將其融進了課程和日?;顒又?,變成孩子們耳濡目染的一部分。余杭區的小派科技、Rokid等科技企業也被帶動起來,成了“浙江省科普聯合會科普教育體驗點”,聯合推出“科技三下鄉”、食品安全、新質生產力、老年健康等主題的科普活動,2023年以來共辦了180多場,面向青少年、居民、老年人、科技工作者等多個群體,幾乎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和職業層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普達人曹林的推動下,百丈小學建起了“沈括智能教育天文臺”,已經成了沉浸式科學教育的一塊金字招牌。
沈括智能教育天文臺(來源:潮新聞)
第二招是文化創作破圈。大型紀錄片《科學巨人:沈括》由省科普聯合會與浙江電視臺國際頻道共同出品,預計今年10月上線,目標是把沈括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原創科普劇《當沈括來到2025》等也已上演,讓古今科學精神在劇場中碰撞出火花。此外,“沈括杯”科普短視頻大賽也吸引了大量人群參與,共征集到300多件作品,優秀作品已在地鐵、余杭區實踐中心、鎮街實踐所等地持續展播,形成了不小的聲量和關注度。
央視報道沈括科學對話
第三招是品牌活動引領。省科普聯合會把“沈括科學精神宣講隊”的建設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推動開展系統化、多層次的宣講工作。在余杭區宣傳部、區科協等單位的支持下,還嘗試了不少有意思的新玩法,比如“良渚-橫店宣講員結對探班宣講”,大膽拓展傳播的場景和形式,讓沈括科學精神不僅被講出來,更真正融入人群、走進生活。不僅如此,就在上個月,還發起成立了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會,巧妙地讓“沈括”這個名字和英文中的科學傳播“SciComm”形成了一種別具意味的諧音關聯。
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會成立
三
既然沈括科學精神如此重要,又能喚起公眾的共鳴,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把火,如何繼續燒下去?
兩年來,省科普聯合會為打響沈括科學精神做了大量探索,也初步摸索出一條可行路徑——從課程融入到企業聯動,從劇場表達到獎項激勵,逐步形成了“內容創作—場景轉化—機制支撐”的方法鏈條。但顯然,真正的目標還在更遠處。
好消息是,基礎已經打下來了。如果說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會的成立,為這項事業提供了更穩固的社會化資源支撐,那么由省科普聯合會發起設立的社會化科普獎“沈括科普獎”,則在制度層面樹立起了一個新的激勵機制。它不僅為優秀的科普工作者提供了努力方向,也在長期缺乏系統性榮譽體系的科普圈,注入了一份稀缺的榮譽感和歸屬感。這種既有組織推動,又有制度支點,還有文化想象力加持的組合,正在形成一套有生命力的“沈括模式”。
當然,未來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做。比如,把“沈括科學精神”真正融入浙江青少年的成長體系里,從小學到大學,不僅是講故事,更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比如,把這套傳播機制復制到更多基層社區,讓科學不只是電視上的節目,而是家門口的日常體驗。再比如,從更大的文化敘事中出發,讓沈括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科學坐標”——不是把他神化成完人,而是讓他代表一種深刻的信念:科學與社會可以共生,理性與想象可以并存。
沈括曾說:“天地之變,寒暑風雨,率皆有法?!?/strong>他相信世界有規律,有秩序,有可以靠探索觸及的真理。今天我們講他的故事,說到底,是在告訴自己:我們依然相信科學,相信探索的意義,相信真理可以帶我們走得更遠。在千年之后,沈括依然以另一種方式,陪伴我們重新發現世界、理解生活、改造未來。
余杭這片土地,從來不缺創新的火種。真正關鍵的是,我們是否愿意再一次把火點燃,并把它傳下去。
而沈括,恰好就是那個可以重新點火的人。
來源:省科普聯合會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