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制度之于科學文化
周忠和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25.02.004
焦點:制度與文化都能夠改變人的行為。雖然兩者的作用方式不同但存在互為影響的關系。文化的改變需要長期且系統的調整,其中制度的改變是一個重要因素,由此,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不能忽視科學制度的影響。這一點可以從不同事例加以印證:其一,科研評價制度能夠影響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一個適度寬容的科研制度有利于冒險文化或探險文化的培育。其二,我國科學教育制度總體缺少博物學傳統的組成,制度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探索在我國的科學文化中被淡化。
制度與文化都能夠改變人的行為。相比較而言,制度對于人的行為起到的是較為硬性的指導作用,而文化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盡管中國、日本、韓國的傳統文化相似程度較高,但科學制度的不同使各國在科學文化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制度分為多個層次,最根本的是憲法,在此之上的是各種制度、規則,在這些制度之上是習俗與道德。其中,憲法最為穩定,不易更改,但上層制度和規則的調整,則有利于良好文化的塑造。因此,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不能忽視科學制度的影響。在此,通過兩個不同的事例談談制度如何影響良好科學文化的培育與營造。
其一,科學制度中的科研制度對科研組織中成員的行為具有導向性作用,能夠影響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例如,對于科研機構來說,可以通過改變評價制度減少科學文化中的官僚文化。我在研究所曾經擔任過十多年的所長職務,記得上任之前,我曾就如何更好地管理研究所這一問題專門請教了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丁仲禮先生。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健全研究所的各類規章制度。我聽從了他的建議,上任第一年花了大量時間建立研究所的各類制度,尤其是評價制度,比如年終考核,結果發現研究所的文化確實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舉個例子,在制度修改之前,研究人員對于行政管理人員的考核是沒有任何影響的。行政管理人員認為自己擁有一定的權力,能夠對科研人員的各類評審評價起到作用,如寫推薦鑒定等,甚至出現過行政管理人員在公共場合訓斥研究人員的事情。為此,我們對評價制度作了修改并延續到了現在,制度中對行政管理人員的考核有1/3來自所領導,1/3來自科研人員,還有1/3來自研究所職代會,從而提升了科研人員對行政管理人員考核的權重,也就是說,科研人員最多能夠決定行政管理人員2/3的考核結果。新的考核制度實施后,官僚風氣明顯減弱,行政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有所提升。制度對于文化的改變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我認為這種辦法比單純的宣傳和倡導更有效。
科研制度對于良好科學文化的培育既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也能夠起到消極的作用。如果科研制度設計得較為寬容,則有利于冒險文化或探險文化的培育。比如,評價制度有彈性,減少對短期成果的硬性要求,可能會激勵研究人員勇于探索具有較高風險及較高科學價值的研究主題。一旦沿著這一路徑發展的研究人員在科研制度中獲得了獎勵或其他正向反饋,則能夠給其他研究人員樹立榜樣,從而鼓勵更多的研究人員采用這種發展路徑。當足夠多的研究人員在科研制度中得到正向激勵,就可能營造出了一種鼓勵冒險的氛圍,將冒險的文化要素融入科學文化之中。科研制度如果設計得過于嚴苛,則可能不利于鼓勵個體主體性文化的塑造。比如對于一些合作性不強的學科,假如科研院所過于強制性地對研究人員進行時間管理,則可能在制度層面上鼓勵紀律性與一致性,抑制個體獨特性。一些研究人員可能習慣于深夜工作,這個時間段更有利于創造性想法的產生,但如果強制白天坐班,反而壓制了個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自由寬容文化的培育。此外,制度一旦建立,必須能夠執行,建立起來但不能有效執行的擺設性的制度對于文化建設的影響是更糟糕的,因此制度的建設應該慎之又慎。而科學文化一旦形成,則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如果不利的文化要素過多,將導致科技人才外流,不利于我國盡早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其二,科學制度中的教育制度仍需補充自然教育的部分。博物學(natural history)傳統是現代科學的重要源頭之一。博物學始于17世紀,倡導對自然的觀察和系統記述,生物學、地質學、氣象學等學科都是在對自然觀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甚至文學藝術等人文學科的發展也與博物學傳統緊密相關。之后,現代科學逐漸地從博物學傳統中分離了出來。而我國基本是在現代科學與博物學傳統分離之后,才系統地引入了現代科學,因此,我國科學制度中的科學教育制度(包括學校正式教育與校外非正式教育)總體來說缺少了博物學傳統。制度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探索在我國的科學文化中被淡化。而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人際關系的觀察和研究反而過度地被引入了科學文化。因此,學校科學教育與校外科學教育應該更加重視自然教育,尤其在制度建設中加強博物學傳統的教學模塊,鼓勵學生走到戶外觀察和探索自然,補上我們缺少的這一課,從而促進我國科學文化的進一步優化。此外,博物學傳統中對自然的探索及其系統性的思維特征甚至不僅僅與科學文化有關,也涉及到人文、哲學,因此,對博物學傳統的倡導可能加強學科之間、科學與人文之間隔閡的打破,促進不同背景的人群加強相互理解。更進一步地,博物學傳統還可能對人的基本價值觀起到作用,從而可能促進我國整體的文化建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