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大環境的運轉壓力較大的時期,“消費降級”這個詞開始愈發成為主流。對此,想必許多人都有著切身的感受。而在新型武器裝備,特別是一些體量大、復雜程度高且價格頗為昂貴的技術密集型裝備的研發領域,“消費降級”似乎也開始成為了一些國家的選擇。于是乎,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俄羅斯和西方陣營中的一些歐洲主要軍事強國,開始紛紛放棄發展一種戰略級別的軍用大飛機,那就是有著“空中雷達站和指揮所”這一美譽的戰略預警機。
瑞典薩博公司的“全球眼”預警機
參考消息援引外媒報道稱,為了替換尤為老舊且亟待退役的4架進口自美國的E-3F預警機,法國空軍選擇了一款新型預警機,那就是出自瑞典薩博公司的“全球眼”預警機,且是以1:1的方式進行替換。未來數十年間,法國空軍將依賴這款預警機來實現空中遠程探測和指揮。至于說這“全球眼”預警機,基本就是薩博公司以美國灣流公務機為平臺,結合自家的“愛立眼”平衡木機載預警雷達而成的產物
美國海軍E-2D艦載預警機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空軍此番選擇,與前不久美國空軍向美國國會提出的“采購供美國海軍使用的E-2D‘超級鷹眼’艦載預警機,來取代即將被淘汰的E-3A預警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二者都是在用戰術預警機來替換戰略預警機。我們知道,美國空軍原本打算用同為戰略大飛機級別的E-7A預警機來取代E-3A,但后來其又覺得E-7A不夠先進,而為E-7A更換新型雷達的項目進度還出現了拖延,故而打算轉向雷達技術領先E-3A且可在短時間內拿貨的E-2D。
E-3是一款戰略級比預警機
然而問題在于,無論是“全球眼”還是E-2D,它們的綜合作戰效能勢必會因飛行平臺不夠大,而受到十分明顯的影響。舉例來說,從大飛機平臺變為中小型飛機后,后者的航程和留空時間都會出現下降,機內可容納的操作臺和操作人員的數量則會減少。再加上發動機輸出功率的下降,導致對機載雷達和機內電子設備的供電能力不夠高,這就會直接限制雷達的探測距離。可以說,美國空軍和法國空軍乃是在發展新型預警機一事上,進行了妥妥的“消費降級”。
A-100預警機項目下馬
而在俄羅斯這里,也出現了類似的一幕。盡管這可能不是俄方的本意,但隨著俄制新一代戰略預警機A-100于前不久傳出“項目下馬”的消息,意味著俄羅斯空天軍現役僅剩個位數可用的A-50U預警機,將難以找到新的接棒對象。而A-50U的綜合性能,基本也就是和即將被取代的美制E-3系列預警機差不多,俄空天軍未來該依靠哪款新型預警機來撐起自己的空中戰略預警和指揮,就成了個大大的問號。A-100的下馬,或許也算是某種被迫的“消費降級”。
國產空警-2000戰略預警機
仔細算下來,目前全球范圍內仍在開發新型戰略級別預警機的國家,就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中國。繼采用俄制伊爾-76運輸機為平臺而生的空警-2000預警機后,國內于前不久開始試飛采用國產運-20遠程戰略運輸機為平臺的新一代預警機,外界推測其可能會被命名為空警-3000,預計該機將具備遠程對空探測、反隱身探測和空中作戰指揮等能力。
已開始試飛的空警-3000
要知道,對于一支追求遠程航空作戰的戰略空軍來說,戰略預警機的地位和意義絲毫不在諸如戰略轟炸機、戰略運輸機和大型空中加油機之下,其是支撐起戰略空軍裝備體系和作戰能力的重要裝備。但如今,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紛紛開始出現“從戰略預警機向戰術預警機縮水”的趨勢,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這無疑會伴隨著航空戰力的下降。至于說美國所鼓吹的所謂“以天基偵察和預警衛星來取代預警機”,目前看來離真正實現還有一段距離,光是如何以0延時的方式對多架己方戰機實現作戰指揮,就是個遠未得到解決的技術難題
中國或將擁有全球最好的航空作戰體系
這樣想來,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是否有可能打造出全球最好的航空作戰體系呢?答案很可能會是肯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